马拉多纳天才复活只用一年 两个“悖论”证明辉煌命运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15:57 《足球·劲体育》 | |||||||||
1970年,马龙·白兰度正当盛年,却已经被好莱坞遗弃,为了出演《教父》,他不得不接受试镜的“羞辱”。 1972年,《教父》推出,马龙·白兰度辉煌的表演天才再次抓住了整个世界,他把我们从现实生活的庸碌中“拯救”出来。追随者尼科尔森这样颂扬自己的偶像:“他给我们自由!”
天才的复活总让人格外激动,因为他唤起人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2005年8月1日就是这样一天,另一个天才———马拉多纳“复活”了。专注的眼神、精壮的身体、充满魔力的动作,曾经熟悉的马拉多纳回来了。而就在短短一年前,我们似乎已做好了向马拉多纳告别的准备。 在“准备”告别马拉多纳的时候,我们告别了马龙·白兰度,时间是2004年7月1日。按照人世间的惯例,各种颂扬和悼念铺天盖地,但其中的感动则显得成色不足。因为马龙已经活得太久,作为“坏孩子”活过八十差不多是一个玩笑。从1972年凭《教父》复活到2005年去世,30多年间,马龙·白兰度,过度透支了他的天才和他靠自己的天才和人们的热爱建立起来的声誉。 马龙·白兰度和马拉多纳是真实的“现象”,他们凭借超人的天赋赢得成功,并建立起超出其专门领域的世界声誉。但他们有幸抑或不幸生活在这个更具弹性、甚至具备相当想象力的市场经济下,以天才和“反叛”的个性成为公众焦点,在市场经济的眼光里,注意力就是财富的转换器。于是,我们的天才很难逃脱他的商品属性,现代偶像变成供奉在货架上的偶像。 那些最忠实的追随者最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偶像成为商品,但恰恰是这些最忠实的追随者让他们偶像作为商品而保值,因为只有他们不离不弃,这真是一个悖论。 还有一个悖论针对“二马”本人。曾经在聚光灯下辉煌过的人很难忘却众星捧月的感觉,这种记忆和他们不甘寂寞的天性决定了生活方式,无论白兰度躲在塔希提还是印第安保留地,无论马拉多纳跑到古巴还是委内瑞拉,他们都要挥霍,他们都不能忍受被遗忘,尽管他们也向往宁静。这个悖论决定了“二马”必然会和市场合作,虽然他们经常谩骂市场。 这两个悖论在马拉多纳的“复活”中再一次得到证实。 马拉多纳“复活”的迷醉在8月15日达到顶点,阿根廷电视13台推出马拉多纳主持的《十号之夜》,当马拉多纳和贝利相拥言欢时,这个世界美好得似乎不够真实。果然,随后几周证实了最敏感球迷的担心,“和解秀”后的两人重新相互攻讦。《十号之夜》继续高朋满座,感动却越来越少,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业余主持人夸张的自我表现。 一场秀,一个精明的营销策划,又一次马拉多纳活剧。《十号之夜》是马拉多纳的最新玩具,当然,他也是这玩具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球员,马拉多纳永远值得认真对待;但作为一个人,马拉多纳永远不值得你认真对待。记住你对马拉多纳的爱,但请你把爱更多投注在身边的人和事上,那才有生活的本源。 马拉多纳、白兰度一样需要活下去,而活下去从来都不轻松,他们也不例外。白兰度曾直言:“我留在好莱坞只是因为我需要钱”。马拉多纳曾很疑惑:“不踢球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生活的实质早已被莎士比亚笔下的疯子道破:“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和骚动,却毫无意义”。 没有意义我们是活不下去的,为了让毫无意义的世界不那么难堪,我们创造商品,琳琅满目会让感觉好许多。正是这样的需求下,市场经济找到了白兰度和马拉多纳这样的超级原材料,他们可以经历多次加工、加工成多种商品、反复复制,从电影、球赛到自传、代言再到丑闻和谣言,贴上“二马”商标的商品总不会卖得太差。 较少有人关心附着在白兰度和马拉多纳身上那些心灵的故事,在商场里只有定价问题。当马拉多纳在货架上被兜售的时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流失,我们的心灵世界被腐蚀,属于心灵的东西不应被消费,却也更值钱。在这个兜售偶像的过程中,最受伤害的恰恰是那些对他们的偶像抱以最诚挚感情的人,这是生活的必然和悲哀。 真实的世界像一辆塞满人口和垃圾的火车,它只是偶尔在“美好”车站短暂停留,不必抱怨。那些曾经为我们创造美好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永存敬意,因此,我要向货架上的马拉多纳脱帽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