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董路:阿根廷打破平衡 巴西极力挣扎在危险边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3:04 新浪体育

  随着阿根廷人接二连三的进球,双方场上的平衡被打破了;一个噩梦般的开局,巴西人急速便将自己推向只能极力挣扎的危险边缘。

  卡福需要对巴西队的第一粒和第三粒失球负责,不知道是倚老卖老还是真的老了,总之,他的精神和身形同步变得散漫无比——开场3分钟边路的卡福一个人拖在整条后卫线之后,以巡边员的样子出现,为克雷斯波的空切插上铺平了道路;而39分钟的时候,他又以旁
观者的姿态面对着萨维奥拉的转身传中,再一次为克雷斯波接球后的鱼跃冲顶破门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或许卡福只想到了克雷斯波是自己在米兰的队友,而忘记了身后同为米兰队友的迪达——可怜的巴西门将不得不在两周之内连续两次遭遇了一场比赛必须3次从球网中捡出皮球的噩梦。

  佩雷拉兑现了自己赛前的誓言,果真在客场继续祭出了“四角攻击阵”,显然他是希望用本方猛烈的进攻压制住阿根廷人的进攻,但开场后闪电般的丢球打破了场上的平衡,至少在心理上巴西人已经无法做到从容不迫了。

  4天前主场大胜巴拉圭的比赛中,巴西队充分展示了自己强大进攻能力,但实际上也是一次充分的暴露;与此同时,佩克曼派出二队出战厄瓜多尔相当于一种以逸待劳与隐藏实力的结合。平心而论,这场比赛阿根廷人的准备工作比对手做得更为细致,比如以往习惯在边路上上下下的索林转向中路后腰位置专门负责纠缠卡卡就是极其有针对性的部署,而在任意球、角球进攻中的战术套路变换,也笃定有备而来。

  与其说阿根廷人赢在了进攻,不如更确切说赢在了整体的逼抢。最直观的佐证是:比赛中,阿根廷的控球球员往往只需摆脱一名巴西球员的阻截,便多半可以实施传球或者射门;而巴西控球球员则通常必须连续摆脱多名阿根廷球员的围追堵截,方能享受到一片相对自由的空间……给人的感觉仿佛是阿根廷确实是在11人制的球场上踢球,而巴西似乎是在7人制甚至5人制的球场上作战。

  巴西人的四角攻击阵在领先之后迅速转为阵地防守的阿根廷人面前,只能显得举步维艰了;在4人攻击组合的身后,由埃莫森和泽-罗伯托组成的双后腰很难用坚固来形容——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移动的速度和抢截的力度都有了某种下降的趋势;而后者本身就属于攻强于守的一类球员,这使得巴西队后卫线身前的重要地带经常出现很大空当,并为阿根廷的基利、里克尔梅以及路易斯-冈萨雷斯等球员所利用。所以,从中场攻守平衡的角度上衡量,阿根廷明显比巴西更接近那个平衡点;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平衡”,打破了另外一种双方本该棋逢对手旗鼓相当的“平衡”。

  佩雷拉在下半场15分钟用雷纳托换下罗比尼奥是比赛的一个转折点——尽管雷纳托并不属于纯粹的防守型中场,但至少在逼抢阻截的能力上要比体重只有60公斤的罗比尼奥有着明显的优势;由首发的四角攻击阵减少到三角之后,巴西人的进攻非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变得愈发趋于实效,或许正和佩雷拉的中场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整个下半场巴西队的反攻核心当罗伯特·卡洛斯莫属,也许上半场的插上助攻过于频繁,阿根廷司职右中场的路易斯-冈萨雷斯的体能逐渐下降,卡洛斯不失时机地爆发,其左边路的接应传中一度成为了巴西队攻击阿根廷人球门最有效的路径。

  这的确是一场精彩的比赛,尽管上半场3:0的一边倒有些令人失望,但世界冠军在第二个45分钟时间里抖擞精神发起的潮水般的攻势,以及卡洛斯出膛炮弹般且精致制导的任意球破门,还是令人激动不已。客观评说,阿根廷人赢得比赛的胜利是一个合理的结局,而作为失败者的巴西也最大限度地维系了自己的一份尊严。

  一对传统宿敌的每一场交锋都必然要与“复仇”联系在一起,而主场作战往往又是实现成功复仇的一个先决条件,今天的阿根廷人没有错过复仇的机会。

  预选赛的两次对决,比分由3:1到1:3,表面上看巴西人并没有损失什么,不过凭借这场胜利阿根廷人率先领取到了德国世界杯的入场券,而巴西人尚且需要继续为此拼搏努力,这一点肯定是桑巴足球感觉不爽的地方。

  作为纯粹的欣赏者,我们愿意翘首以盼两支大师级球队的下一次的“复仇”与“反复仇”——也许就在不久之后的联合会杯上,或者也可能是在一年后的德国世界杯上。(董路)


  免费去意大利观看冬奥会 报名:荣誉的见证 奥林匹克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阿根廷新闻 全部巴西新闻

 

评论】【足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ZVEZDOCHKA


OVOLO LACE


Air Rift巴西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