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意大利非彻底性革命 特拉普逼自己入险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05:53 新浪体育 | |||||||||
能够穿上意大利国家队蓝色战袍的球员,想必都具备着相当强的个人能力,区别只是在于每个人的特点(或者说特长)的各不相同。 先让我们横向比较一下以下几对球员的特点—— 卡莫拉内西和卡萨诺:两者都有着出色的个人技术;所不同的是,前者的活动范围
托蒂和皮尔洛:两者都属于中场组织型的帅才;所不同的是,有着较强个人攻击力的前者的位置相对靠前,他的组织更多地发生在前场,而后者的位置相对靠后,与此说是中场组织,不如说是全场的指挥和调动; 扎内蒂和加图索:两者都属于中场工兵型防守球员;所不同的是,前者防守中以站位为主,球风相对稳健,而后者则是满场飞奔,激情四射; 当特拉帕托尼用卡萨诺、皮尔洛和加图索三人,分别替换下首场比赛主力阵容中的卡莫拉内西、托蒂和扎内蒂的时候,意大利队在因此在场上相应地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卡萨诺的插上让球队门前增加了新的攻击点;皮尔洛的调度让球队整体攻防体现了更强的条理性和节奏感;至于加图索的上场,毫无疑问让球队摆脱了压抑的气氛,平添了高涨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 于是,从比赛的第一分钟开始,我们看到了一支洗心革面的意大利队——皮耶罗被激活了,仿佛年轻了10岁;维埃里被激活了,拥有了成倍于首战的射门机会;甚至连赞布罗塔和帕努奇两名边后卫也被激活了,经常以左、右边锋的姿态形成两翼齐飞之势……意大利的进攻几乎达到了法国人的水准——长短结合、边中结合、快慢结合以及空中打击与地面推进的结合、个人突破和集体配合的结合……总之,除了没有“肺结核”,蓝衣军团展示出了所有足球比赛中的技战术结合。 卡萨诺的精彩演出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一个人交替扮演起了三个角色——边路的突击手,前场的组织者以及中路的影子杀手,他充满灵性并异常合理地处理着每一脚来球,完全找到了在罗马队自如发挥的感觉,37分钟时的头球破门是他赢得的收获。 意大利掀起了革命的狂潮,第一个45分钟的表现即使得到字典里全部赞美之词作为夸奖也实不为过——攻势如潮,防守稳固,浑然一体,风风火火……几乎是一付“冠军球队”的模样。 然而……是的,然而特拉帕托尼在革命即将成功的前夕,突然放弃了继续革命——当下半场20分钟卡萨诺被提前换下场的时候,全世界也许只有特拉帕托尼一个人想到了这件事情的发生!难道卡萨诺体能耗尽了吗?如果需要的话,年近22岁的卡萨诺甚至可以踢满180分钟的比赛。唯一的答案就是,特拉帕托尼想退守了,想保住1:0的胜利果实了。 卡萨诺的下场成为了整场比赛的转折点——不仅仅是因为意大利的攻击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削减,更在于这一举动是向两支球队同时发出了两个不同的信号——对意大利队是“确保胜利、全线回防”,对瑞典队则是“敌人怕了,全线出击”! 瑞典队伊卜拉希莫维奇在全场比赛结束前5分钟攻进的那个球几乎是一种必然,如果不是布冯如有神助,在此之前的几分钟意大利的球门可能早就被洞穿了——重新选择了保守战术的意大利人的后卫线,随着比赛接近尾声也一米一米地无限接近着本方的球门。当一支球队的防线始终龟缩在自己的禁区之内的时候,混战中发生什么都是可能的。伊卜拉希莫维奇的脚后跟射门是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是对缺少彻底革命精神的意大利人的一种无情的嘲讽。 活着就是革命,或者被人革命;特拉帕托尼的中文译名应当改为特拉“怕”托尼,可惜他满头的银发却无法让他拥有彻底一些的勇气。 对于意大利人而言,这是一场由一片生机到一脸遗憾的比赛,他们不得不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未来的几天时间,然后投入与保加利亚的生死战——不仅需要取胜、需要大胜,还要用一只眼睛看着别人的脸色,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90分钟的意瑞之战,意大利人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世人提供了一本内容丰富的足球教科书;实际上,我国革命文人鲁迅先生数十年前就曾经给真正的革命下过定义——痛打落水狗;遗憾的是,一场无疾而终的非彻底性革命,最终让意大利人跌落与水中…… (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