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天海因克斯趟过怀疑之河 个性教头征服沙尔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04日18:17 《足球》报 | |||||||||
2004.5.4,沙尔克成立100周年2003.7.1海因克斯就任沙尔克主帅270天后,俱乐部百年庆典开幕之前,海因克斯获得充分信任…… 海因克斯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在吹捧和争议夹击声中保持着作风派头的个性教练。现年59岁的海因克斯出生于二战德国战败投降的第二天,他的容貌并非一个典型的日尔曼人,准确说是德国人的眼睛、法国人的鼻子、西班牙人的嘴巴和意大利人的下巴。但他的人
更重要的是,海因克斯又找回了自己几乎不曾丢失过的自信,他完全有能力在“用人不疑”的阿绍尔手下捣鼓一次史诗般壮阔的革命风暴——— 没有一位绝对支持自己的总经理作为后盾,海因克斯就很难获得成功,这已经成为他执教生涯中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律。1999年海因克斯选择了本菲卡队,这次在他执教旅程中被公认为最错误的一次选择就是因为缺少了足够份量的“盾牌”为其遮风挡雨,他与本菲卡的主席阿泽维多没有任何交情可言,仅仅4个星期他就被解雇。而除此之外海因克斯每一次执教旅程中都获得了一位经理陪伴,霍内斯虽然解雇了他,但他们一度也是亲密无间的事业伙伴;在第2次执教毕尔巴鄂时他甚至是与体育经理苏比萨雷塔一起走马上任的“新官”!这一次在沙尔克04,阿绍尔也给予了倔强的海因克斯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去年9月下旬海因克斯几乎每天都被《图片报》和《体育图片》认为是下课热门候选,但阿绍尔总是抨击那些无聊的造谣。他在一次训练结束后将自己口中叼着的雪茄递给了满头大汗的海因克斯,从那时开始所有人都知道了海因克斯不会这么快就倒下去。 1998年世界杯后德国足协盛情邀请他接掌德国队,那是他迄今距离德国队主帅位置最近的一次,但他用“妻子重病在身”为由谢绝了这次邀请。从率领皇马登上冠军联赛冠军奖台的那一刻开始,他爱上了自己的“旅行执教”。于是他去到了本菲卡、毕尔巴鄂和今天的盖尔森基兴,2001年夏天当他第2次入主毕尔巴鄂队的时候,《阿斯报》记者问他为什么愿意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海因克斯非常幽默地说:“我并不介意在一生中连续2次游玩同一个地方,我担心的是有一天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旅行目的地!” 海因克斯的执教能力在德国足坛和欧洲足坛一直享有极高声誉,这与他的执教思路和方法中包含着太多的“各地见闻”有很大关系。第1次执教毕尔巴鄂的时候,他爱上了3前锋战术;在贝纳布的1年时间他又迷上了当时属于先锋派阵型的4312;而在拜仁执教期间他学会了怎样去“收拾”球队纷繁嘈杂的更衣室……这次在沙尔克他用了270天时间才走上“正轨”,这虽然并非是他执教生涯中耗时最长的一次“助跑”,但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他的决心和充分酝酿。 门兴的球迷不会忘记5次帮助他们登顶德甲冠军的海因克斯的古怪脾性,他在球员时代从来不在训练后参加集体活动,从来不在比赛开始前15分钟进行适当的热身,也从来不在周日上午谈论与足球有关的话题。 当海因克斯270天前走进沙尔克训练营的时候,穆勒和威尔莫茨两位功勋老将都迅速告退,后者不愿意作为海因克斯的助手就是因为害怕执行海因克斯的强硬意愿而得罪与自己私交甚好的一大帮队友。海因克斯到达沙尔克不足1个月时间就说:“这里的氛围比好莱坞(拜仁)还要糟糕!”老将过多、外援过杂是沙尔克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队员之间在海因克斯抵达之前缺少基本的交流和友谊。海因克斯在这270天时间内对球队战术所做的“手术”并不多,他真正致力的焦点是改善球队氛围。他制订的10项球员管理规定中有7项都是有利于球队团结和紧密的…… 艾尔顿、克尔斯塔季奇、设想中的克里莫维奇、辛克尔和库朗伊,还有所有德甲最好的球员,阿绍尔声称自己要将所有最好的球员都买给海因克斯,在拜仁和皇马执教期间海因克斯也没有遇到过这样隆重的“礼遇”。 3000万欧元的现金如今直接掌握在海因克斯的手中,但务实的他没有急于用这笔巨款。他说:“没有实在需要的球员,就不如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年轻球员身上!”正是在这种宁缺勿滥的原则的指导下,汉克、特罗杨、阿尔丁托普等一批年轻球员才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海因克斯在毕尔巴鄂执教期间主张“打开巴斯克的民族之门”,但回到德国后,他又坚信本土力量才是沙尔克获得腾飞的支柱力量。 现在他手下的外援来自15个国家,虽然海因克斯与几名南美外援用西班牙语相处地非常融洽,但他注视的始终是本土球员的培养锻炼。德国国内关于让海因克斯出任国家队教练的呼声一直很高,沃勒尔虽然带领德国队奇迹般地获得了2002年世界杯亚军,但比赛内容并不令人振奋和信服,今年的欧洲杯将是对沃勒尔的一次考验,因为海因克斯就站在他的背后。这一次海因克斯不会再拒绝国家队的邀请,他说:“我每天醒来的时候都发现自己执教国家队的希望又少了一分,如果再有一封邀请信送到面前,我想我不会拒绝。”(撰稿/江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