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体坛周报:不疯魔不成活 科尔德考特没有遗憾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11:44 体坛周报

  我相信科尔德考特的在天之灵不会有任何遗憾。他见过,他去过,他征服过,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

  悲痛是留给亲人的,正如萨宾说:“……留在起点的人只能不断地梦想……”孤独的车手已经殉道,这正是他最崇高的使命。他或许都不会太在意能否到达目的地,冠军的头衔或荣耀,是留给起点那些凡人去追捧的。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点头说:“过程便是一切。

  然而我仍然不理解,坦率地说,我不懂巴黎达喀尔拉力赛。

  能用“比赛”来形容这种带有中世纪风格的壮士之举吗?巴达不是比赛,它甚至不是一项运动。把它放在

体育新闻里播出,似乎都有些文不对题。巴达好像更应该是一种信仰,一种灵魂的皈依。

  我能够理解中国车手为什么会对巴达如此向往,两年前在卢宁军出征前,说起巴达这个历经风雨的中年人眼中都能泛出狂热的光焰。可是我不知道中国观众都是如何看待巴达的。什么样的事件或者新闻点能刺激起我们的兴趣?赛事进程?沙漠风光?失踪和救援的惊险故事?抑或是生死挑战的强大震撼力?

  可这些都不应该是巴达的主题。巴达不应该有主题,这段历程便是一切。

  我忍不住要怀疑自己能否看懂巴达,一种诞生于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特殊现象。中国人是经世济用的,五千年文化中有着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拿起任何物事,我们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有什么用?”

  蒋梦鳞先生说,西方哲学起源地的古希腊人,拿起一件新物事的问题会是:“这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然后他们会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追索,去钻牛角尖。所以在看待同一物事上,中西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

  巴达在我们眼中,变成了一种竞赛,还有可能变成一种商业竞赛,成为汽车厂商、广告赞助商的一个宣传平台。可是即便萨宾健在,他也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他极端理想主义的创举,能在中国落地后变得如此热门又如此现实——如果庸俗这个字眼太过分的话。因为他不能理解,中国人首先求其功利目的,至于更高层次的哲学背景,这个日渐现实的社会,确实没有时间和闲心来理会。

  巴达本身也无法摆脱西方商业社会,因此它已经变成了汽车制造者和蓝筹码公司的广告舞台。只是在科尔德考特们心中,这些商业行为只是通向理想世界的手段,经世济用的目的不是经世济用,而是进入那个物我两忘的过程。他们生来就是为巴达殉道的,如果没有巴黎至

达喀尔这段设计完美的过程,他们或许会奔跑在另一段类似的过程上,从北极到南极,从旧金山到拉萨……

  所以他们可以毁家纾难地年复一年投入到巴达的怀抱中,所以他们才能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假如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去形容科尔德考特的出征,都会觉得有些别扭,荆轲临行时满怀悲怆,可科尔德考特踏上死亡之路时,应该是满怀愉悦的。

  可我还是无法完全理解这种精神状态。一方面我对他充满尊敬,一方面我又觉得巴达有些不可理喻。

  程蝶衣最动人的一句话是“不疯魔不成活”,好像他身边的人也都不理解他。巴达路上的壮士们,恐怕都有这种格瓦拉式的“疯魔”。而我们只能站在大洋的另一岸,满怀狐疑地观看着。 ★颜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