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F1频道> 赛车> 正文 

于明:F1是世界级商业表演 巴西站舒马赫有趣闻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14:01 新浪体育
于明:F1是世界级商业表演巴西站舒马赫有趣闻
(点击看组图)

  新浪体育讯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中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请到新浪特约F1观察员于明老师,于老师也是资深报道F1的摄影记者,这个赛季也是连着跟了很多站的比赛,请您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报道这次比赛前方的感受。首先请您跟大家打一个招呼?

  于明:网友们好,车迷们好,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跟大家探讨F1的赛事。

  主持人:我想问问于老师,你跟上这一年的比赛之后,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于明:我觉得从两个方面谈,跟了十几站(比赛)下来之后,一个是我们国家与F1的发展,一个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制度。我认为F1这项赛事是非常伟大、非常奇妙的,有的时候我站在赛场上看没有什么设备,几天之后,所有的设备,包括观众包括车队都齐刷刷出现在场上,这种感觉是非常的羡慕。再一个是中国大奖赛,说实在,跑了这么多站,中国大奖赛设备是最棒的,建筑设施是最完美的,应该说在今年本年度,在全世界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主持人:原本我是想一站一站来谈,既然你说到中国站,我们把焦点放在这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站的比赛,所以车迷都非常的热情,国际上对这次比赛评价非常高,在这之前,舒马赫居然得了12名,你跟了这么多站,中国站给你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儿呢?

  于明:我是一个摄影记者,就是我的同行对中国大奖赛,他们感到很奇妙很羡慕,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比如说刚从巴西回来,我发了一些片子,巴西站的维修区就是一个小平房,而且是简易房,在德国是帐篷,在英国是大的工作车,在意大利是他们自己的包厢,都有不同的工作环境,但是只有中国的工作环境提供的是最好的,比如说我们按照当时上海的一个设计,每个车队的维修间和休息室都是非常好的。当然有不同的说法,对我们的投入觉得比较大,但是我看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确实我们是很认真的,很热情的对待F1到中国来,到上海来,所以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后来者居上,如果我后面做的不如前面,那就没有发展了,任何事物要发展,我们发展要做好。中国在发展,中国的形象也希望在世界上更好更标准的印象。在这么大的项目上面,我们做的全世界最优秀,也是理所当然。

  主持人:在这场比赛当中,整个赛场是爆满的,中国的车迷非常的热情,你也去过意大利这样非常有赛车传统的国家,你感觉中国的车迷和中国的车迷有什么不一样,我看报道说中国的车迷是凑热闹占大多数,不太有人看得懂比赛?

  于明:我认为有这样的情况,上海站有两个现象,一个是各大公司来做公关,各个车商和品牌商跟F1赞助商邀请了很多客户朋友,这是一批观众,恰恰这个现象是F1的规律。另外一部分就是广大的车迷,你刚才谈到一个不同的现象,我想很多事情不能独立地去看,应该从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他各站的情况,比如说英国站,一直在讨论,有没有这个站,去年和今年我两次去银石,给我最大的感受,人们在看比赛之中,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非常的明显,一家人在一起,或者是朋友在一起,很休闲在那里观看比赛,不像我们拿这个比赛作为一个事件,一个娱乐,或者是一个聚会。比如说在那儿晒太阳,很早很早就来到赛场,一般赛场6点钟开始了,6点钟人就往里面走,下午一点钟比赛,长达这么长时间,他们在里面娱乐、行走等等。

  所以我觉得一个感受就是毕竟这项运动是从西方,从欧洲转入我们国家来,这项运动在欧洲有一个很漫长的历史,在这个现象中间,可能从很多年以前,每年来看F1,今年只是它一个节目,一个必须去的节目,是很平淡的,但是又很吸引他们,而我们这边就是非常的热烈,非常的爆热,大家都非常的关注,差别就是这点差别。

  主持人:应该讲,这点热度是大家事先预计到的,我想F1今年这么坚定进入中国,也是跟中国的市场有很大的感到,今年增加了两站,一个是中国站,一个是巴林,全部都是在亚洲,这是不是说明日后的赛车的重点不断往亚洲来东移呢?

  于明:我是这么来看,我觉得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全世界来讲,亚洲开始蒸蒸日上,而亚洲蒸蒸日上一个代表性的国家就是中国,这是全球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总的现象。

  第二个是F1本身发展的趋势,今年有这一站大家关注很多,大家知道欧盟各个国家在禁烟,烟草是F1比较大的赞助项目,我们国家实际上也在禁烟,但是在趋势上讲,有一个向全世界发展的这么一个过程,还有一个说法叫经济向东移,包括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报道说高档品东移,欧洲的商品,亚洲人在消费,F1包括国际汽联,他们要使这个项目向全球推广和发展,他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热点,亚洲是经济发展热点,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增长最快的。另外我们国家也希望通过奥运会,通过世博会、F1,通过我们办好这些项目向世界展示我们国家的形象,这是双方的一个整个的结合点。

  主持人:中国好像在F1的道路上,是走得非常快,因为我们可以说在第一条F1赛道还没有建好之前,就已经爆炒今年谁可能是F1的赛手,今年又传出中国可能要组建中国之队,有很多的传言,就您所知这个事件大致是什么样子呢?

  于明: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信息,应该是在巴西,英特拉格斯赛道,当时在发稿,我看到很高兴,任何项目最后是人的竞争,汽车你说是资金的比拼,但是科技的掌握和运作都是人,如果我们中国人不参与到F1运动中间来,我们中国对于这项项目的持续发展就不会那么热烈,这正好是中国所有的车迷包括组织者各个方面更关注的一件事情。但是F1确实有它自己的一种规律,你刚才说到我们很快就会进入F1,从我了解的情况,应该还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是1993年珠海建了一个赛场,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是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具备,珠海就没有做成F1这件事情,尽管他在98、99年上了赛道了还是搁浅了。上海整个的经济形象,包括上海城市的发展,包括国际形象,具备了F1举办的条件,也具备了成功举办的这种国际吸引力,所以它就能举办成。

  网友:如果说明年会有一支中国之队,大家都非常希望见到的,包括乔丹也是来到中国,对他神州之旅情况也比较的保密,大家都很期望,但是也有犹豫,F1毕竟投资很大,这种是不是有点脚步迈得太快了,毕竟中国车迷的群体,不是像欧洲那种非常的普及,而且非常的专注度非常高,很多人都觉得非常的新鲜,包括媒体和赞助商都是这样的,加以时日,大家不是这么凑热闹了,这项运动在中国扎根,能不能养活这样一支车队,车队如果成绩不是非常好,面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不管是车手还是车队自己来讲?

  于明: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作为一个记者,刚刚进入采访的记者要想解释清楚是很难的。因为我虽然采访了几站比赛,但是我对这个项目最大的兴趣在于,其实就是我一直搞不懂的,你在现场了,毕竟接触的东西很少,它有50年的历史,而且它又那么的严谨,一定让我谈,我从这么几个方面谈:

  F1大家觉得是烧钱的项目,真正是技术和研发,你有多少钱没有技术也不行。这个东西你先不用说我们的氛围和文化,如果你中国想成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概念是什么?现在总在说,是中国之队,我先解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总在媒体中间来说是奥运会、世界杯、F1三大体育运动,可是在我采访之后,我在思索,我认为奥运会和世界杯是体育,而F1几乎是一个世界级的商业表演,它体育的成本相对比较少,因为20个运动员,18场比赛就是他们开着车来做,不像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项目,有人的体能、机能和技能来体现这个成绩。

  从这个角度区分来看,可能就把它看成一个经济现象来看,更容易理解F1。从这点来讲,我们的经济实力增强了,但是我们做汽车运动的技术能力强不强,比如说奥运会,我们的排球和乒乓球,我们的技术很强,所以我们是世界冠军。我们做F1项目,它的核心就是发动机和底盘,在行业中间我也问过法拉利,因为发动机肯定是一个研制小组,他们认为发动机小组和底盘小组,结合成一部赛车,在实际比赛中间,应该有4年才会出成绩,这是一个规律,我们要参与这项运动,我们也托不开这项运动的规律,我们怎么从技术上、科研上、技术实力上研究,车手也有训练的技术,F1也有发动机和底盘的水平,如果我们不具备的话,我们要赞助一个队,而不是组织一个队,你要分析你是怎么参与F1运动。

  第一要把这项运动看作是经济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体育运动,这个比较好理解。再一个我们有多大的科技成分和技术能力来掌握这支队伍。第三如果是参与的话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赞助它,我们可以培养车手,当然经营车队是F1中间的最高境界,这是我们所有的车迷和大家都希望中国有这样一支队伍的。

  主持人:你也说到车手,有一种说法说,一项运动如果想很快在一个国家扎根,最好的办法能有自己国家的车手来参赛,因为中国有好几位车手一直争取这个位置,不管是江藤一、程丛夫等等他们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就年看来,中国的中国车手距离F1有多大的距离,我们能够在多大时间见到中国的车手在F1赛场上?

  于明: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记者,你不可以随便的判断和说话,我个人认为,如果是F1,现有的中国车手都具备不了F1资格,只有一个是程丛夫被F1车队签约了,仅此而已,有报道说,江藤一要进入F1,从我作为一个记者采访的角度讲,中国的车手距离F1还比较远,你期望他在近期有参赛的可能还是不太现实的。

  主持人:是不是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拔苗助长并不是好事,我们知道F1当中有本身带着赞助进来的,可能拿到赛手的位置,实力可能不是太好。你知道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在冷静一点,再多给我们的车手几年时间?

  于明:我觉得冷静只是一方面,另一个要了解现状,比如说能够进入F1,有F3,包括雷诺方程式,F1的车手成百人都想进入F1,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三四个人,欧洲各个国家汽车运动比我们发达多得国家,他们不想进入F1,他们也想进的。所以我觉得F1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是,这项运动来中国有特别大的好处,使我们能够按照国际化的准则办事情,更严谨、更苛刻,更实事求是做事情,这恰恰是F1到中国来非常有利的一件事情。

  网友:听说您跟程丛夫,不管是他个人,还是他家里人都挺好的,他的签约,可能比其他人更接近F1的,你觉得他怎么样,请您谈谈?

  于明:程丛夫我对他比较了解,这要讲一些故事了,为什么跟他这么熟,在前年上海国际车展,他当时在英国学习,我和他父亲一块在上海车展见了8个有关F1活动的车商和赞助商,来推荐程丛夫,因为各个厂商是中国方面的经营者比较多,没有认识到程丛夫已经达到了车手比较好的位置,两个月之后,就被迈凯轮签约了。我个人认为,程丛夫的路走的比较顺,在前年伯尼来上海的时候,我正好坐在他的旁边,我问了一下他,他对中国车手的看法,我问了三次,他三次都在强调,一个车手如果想达到F1的竞技水平,最重要的他是不是从小到大一直是一个严格的方程式的训练,他强调一个专业性,你是不是从少年、青年的时期一直是很严格的训练之路,从目前来看,程丛夫的路在中国是最接近他说的这条路的,因为他从小开卡丁车,后来开也是方程式的系列,后来开到法国的雷诺方程式,从这一点看,程丛夫从训练水平上比较接近。

  第二个我去年去英国,曾经采访过他,我看到迈凯轮车队也是非常有经验的,对他的安排和训练都是非常的专业化的,在这一点上讲,程丛夫相对来讲,条件更好一些,更接近一些。但是从成绩上说,应该说他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主持人:我们把话题从中国移开,谈谈这个赛季的F1,这个赛季前三分之二个赛季,主要的主旋律就是法拉力和舒马赫,舒马赫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好的,你谈谈你眼中的法拉利和舒马赫是什么样的?

  于明:法拉利和舒马赫我非常的敬佩,如果我看到的话你会非常的敬佩他。我去年跑过四站都是用票自己跑的,今年澳大利亚是第一站,第一站自己还发蒙,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如手的问题,第二站我看老是丰田和法拉利先走,后来我就想记录一下,各个车队的工作状态,在英国的时候,就是在第三次自由练习那天,是8点钟开始,我那天7点钟到场,我用5分钟时间迅速把各个车队维修区里面的状态拍下来。尽管是十支F1车队,世界上只有10支,但是你观察他们的习惯是不同的。当时是一两个工作人员还没有准备,索伯车队已经开始动起来了,英美车队热火朝天,在英国站那会,它已经崭露头角,志在必得的样子。丰田的车队人员一直很努力,迈凯轮一看就非常的老道,但是他们的成绩英国站已经到了一半,不是很好,但是整个队伍的情绪不是很高。

  但是法拉利是基本上就绪,这就是法拉利,8点钟开始了以后,舒马赫在一号车,巴里切罗在二号,巴顿是第一个冲出去的,以后大家都冲出去了。我其实在新浪网上写过文章,长达20分钟,因为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长达20分钟法拉利一动不动,到了20分钟之后,突然动出来了,他们就冲出去,转了三圈回来,调整,接着又冲出去,8:28、29分结束。一会就结束,结束马上就巴里切罗和舒马赫都走了,工作人员也就散开了,就是轮胎和机械师开始维修。

  我个人看来,法拉利这个车队做什么事情都是胸有成竹,刚才你谈到包括中国大奖赛舒马赫没有拿冠军,我肯定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舒马赫和法拉利没有可能失利,你说威廉姆斯、英美车队哪个是弱者,哪个不是,最后千分一几妙定胜负,都是非常优秀的,可是在每个关键的时候,他都能拿出成绩来,说明什么问题,包括有的时候比赛结束,我也要走,但是我有时候不走,先看看各个车队,法拉利撤走的时候也是最干净利索,这支队伍能够成为一支遥遥领先,世界多次取得冠军的队伍,那可不是一日之寒,他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的严谨。

  主持人:有人觉得F1当中,法拉利为什么一直霸占着冠军,舒马赫太厉害了。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舒马赫转到法拉利的时候,法拉利的成绩是非常差的,舒马赫到了法拉利之后,也是与法拉利奋斗了4年之后才慢慢拿到冠军,实际上舒马赫带给法拉利最大的成功不是冠军而是他带来的德国人非常严谨和刻苦的一种精神,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法拉利,在您眼中舒马赫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好像很冷血,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一个人。

  于明:我给你讲一件事情,在德国站,舒马赫毕竟是世界冠军,每次不管他排第几,一定是先排他的,我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德国站一个是意大利站,英国站他排第四,雷克南排第一,巴里切罗第二,巴顿第三,他第四,排完之后找不到他了,虽然都是红衣服,束缚我总能认出来,但是找不到,你知道维修区里面,赛道里面很窄的,我站到车的左前角,我就不走,一直到开赛前8分钟他出来了,一出来就把帽子戴到脑袋上了,就不能拍了,所以我对舒马赫既敬佩又恨他,他从来不给我镜头,很难拍到的镜头。

  另一次在意大利,他排第一位,我已经聪明了,知道怎么拍他了,他的习惯我已经通过几次采访了解了,我就站在工具车后面,我下了车之后,到工具车后面来脱帽子,站在这儿,舒马赫有非常敬佩的动作,车停稳了以后,他不出来,让他的技师用两只手一直在拧他的反光镜,我连拍了11张照片,都是舒马赫的手势,微调的手势,调完之后,他静静在里面坐了七八秒钟才出来,马上就要比赛了,他为了一个镜子的精确程度,他让技师调整,然后又感受一下自己看镜子的视角。

  你从舒马赫一点点细微的地方可以明白,他为什么能取得冠军,他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对自己苛刻和严谨的人。

  主持人:一个好的车手,很大的程度上,你可以给技师讲关于这个车最细微的地方和感觉,这样才能把技师把这个车调到最适合你的程度。

  网友:能不能谈谈米纳尔迪车队,因为每一次排位他们一定在最后两位,在比赛当中也很少见到他们的车手能够顺利的完成比赛,每年投入这么大,今年还拿了积分,去年连积分都没有拿,他的乐趣在哪儿呢?他到底想图一点什么呢?

  于明:摄影记者经常用镜头来捕捉瞬间,直接接触很少,我只能谈我的感受。我其实挺佩服这样的小车队,第一个问题,你能看见法拉利和宝马奔驰,那是因为有后面的车队配着它,如果没有后面的车队,那就没有意思。

  我每次都到他们的车队看一下,有意拍一下他们的照片,我从两个角度说,本身有车队的约定,必须出来20辆车,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每支车队实际上是有价值的,他有保值的因素,他不允许其他的车队进。再一个米纳尔迪看到他的状态比较的轻松,包括维修师、技师,包括平常嘉宾观看演练的时候,不像法拉利和英美车队和宝马车队什么时候要在观众面前严谨,他就非常的轻松,我觉得是一支痴迷者,我就是在里面,最后一名我也是世界第10,他也有一种精神乐趣在里面,他有时候经常的开玩笑,特别逗,他并不觉得我老是最后一名,他有乐趣在里面。

  主持人:我想可能是这样,在中国比较强调成绩对体育的感觉,可能也是有一点偏,虽然成绩很重要,一项运动能够享受它,更多人参与也是最好,就像你说的,最算是最后,我也是世界第10,我能拿到这样的成绩,也是对我自己的肯定了。

  网友:您今年的年岁不少了,每次看到你扛着摄影机跑来跑去,非常不容易,我看F1摄影师都是拍完了之后,马上拿电脑埋头苦干,竞争真的这么激烈吗?

  于明:在我们的汽车行业中间,我永远28,外号亮仔,F1摄影师跟他们工作了几站,我真的很佩服他们,我举个例子,我的器材设备,全部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是25公斤重,加上包和镜头的防护口袋,每次上飞机,之前都称,一共可能有30公斤,你知道每个摄影记者都是这样的,说实在我是后来者,我是一个学生,那批真正的摄影记者,他们做事的速度非常快,非常勤奋,因为采访的经验包括工作经历,我每次都是星期四动身,星期五到,但是大部分的记者是星期二动身,星期三到,我自己老是迟到者,我自己也非常的拼命,自己也认真做,总之自己还是有距离。

  他们严谨到什么程度,最棒的记者,他们的电脑上有一个罩,有的是买的,有的是做的,就像望远镜一样,只能他能看见,别人看不见,说明这个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我拍的片子,外人是永远不知道我拍的是什么片子,他们是这么做的,他们更优秀的是像其他的体育记者采访一次就走了,F1记者非常的专业也非常的严谨,一年18站都要去,第二年18站也要去,他对车手都了如指掌,最主要是对赛道了解,他比我更棒他能结合赛道和状况来拍最好的照片,这是我发现了以后,要慢慢学和追的。

  主持人:我们经常拍照片我们认为例如撞车这样的镜头都可以捕捉得到,太惊讶了?

  于明:一共记者40、50个,每一站就是这一点,但是就这一点,他能把所有的镜头跟电视一样全部拿下来,里面有七个小组,有的小组有两三个,最多有6个人的,我看过他们,每次比赛之前,要开会研究赛道,研究任务,研究范围,研究车队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都有分工的,不像我单兵作战,我在一个地方,拍到一个镜头,不可能拍全面,你碰到就是你的,碰不到就没有机会。

  主持人:分工合作可能是F1给我们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领悟,我想所有看过比赛的人都知道,加油换胎的时候,谁把这个螺丝拧下来和拧上去,都有分工,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率。

  网友:我们没有您这么近距离观看比赛,在中国站之前,媒体很多呼吁看比赛一定要戴耳机,要不然耳朵受不了,您离赛道这么近,你是每一站都戴着耳机看的吗?

  于明:当然是。如果不戴耳机确实没法工作,一辆车的声音就非常大,几辆车在一起,你知道什么叫共振吗?可能你的心脏跟他的声音产生共振,有的时候受不了,特别是近距离的,这种声音是时有时无的,老有你也就疲惫了麻木了,它时有时无,影响你的工作的思维状态,你堵住一点,能够冷静工作。

  网友:在今年我看到最心惊肉跳的事情,就是在美国站小舒马赫的撞车,撞的时候很严重,舒马赫在驶过的时候都回头看他的弟弟,你当时在现场了吗?看的感觉和车迷看的是不是不一样?

  于明:很遗憾,我当时在一号弯道的高点位置,我一直用600毫米的镜头看那边,它是在直道的进口,我是在直道的出口,距离非常远,我当时因为是一个摄影师,我看到电视大屏幕上知道小舒马赫撞车了,但是我没有细致看具体的情况,可能是工作人员在当时用了很长时间,有清扫车上去,有救护车上去,救护车还不是一辆,在现场引导车领着整个车队转了很多圈,很长时间,因为是美国一站,底下的观众非常多,都很焦虑,但是都不知道情况,我们这边都不知道情况。

  网友:有人说看赛车比赛,第一看超车非常的精彩,第二个要看撞车也非常的火爆,你可以在近距离跟车手接触的人,每次如果碰到撞车,你会觉得这是拍摄很好的素材,还是很精彩,还是会心中一惊,担心车手会不会出事这样的?

  于明:这就从职业的角度分析这个了,汽车运动的核心就是要保证安全,这是规则的核心,实际上汽车运动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在规则上保证安全,另外一方面在规则上,车队的科研的发展又需要是提高速度,这是一个矛盾。

  刚才这位网友问,作为摄影师怎么看碰撞的事情,这个坦率地说,读者就像网友说的,他喜欢看超车,也喜欢看撞车,电视是很优秀的,所有的都能捕捉到,作为摄影师,你到那儿拍什么了。我告诉你一个感觉,一开始拍这个赛车,你很兴奋,第二站再拍还是他们,第三站再拍还是他们,给你的机会非常的狭窄,你如果不动脑子,不辛苦,拍的全一样,你肯定不爱看,我就必须找角度,找现场不同的变化的感觉,这是一部分。

  从我作为摄影师来讲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捕捉清晰,第二阶段拍出动感,第三阶段你就能捕捉到突发事件,当然F1摄影师更高级我认为能够在现场没有任何组织的情况下,为企业拍到广告照片,所以我认为这个摄影师有这么几个工作的阶段。恰恰高级阶段是捕捉突发事件,如果有突发事件我拍不到你肯定说我无能,是不是?

  主持人:是这样子,这是一个作为摄影师一种职业的素养,或者说是他一种职业的本能。

  网友:我想您也很清楚,在中国最多的是法拉利和舒马赫的车迷,你是不是去过意大利的赛道,每年看到那有一片红色的大旗,非常的漂亮,虽然舒马赫出了一点小问题,但是还是很精彩,您在现场看车迷那种狂热,真的是非常疯狂和兴奋的感觉吗?

  于明:当然是这样,所以我为什么很奇怪,中国的车迷为什么无动于衷,马来西亚也是这样的。我今年第一站就是澳大利亚,车迷可爱、可敬、可尊重真是让我五体投地,我告诉你几个现象:在澳大利亚车迷们都会在散车之后,跑到舒马赫发车的位置留影,最感人的是那么高的护拦,有一个妇女她把她的儿童车推到那儿,那个孩子含着一个奶嘴睡着了,那个妇女让她的朋友给她拍一个照片,你想想这是舒马赫在一个小时之前发车的位置,这就是一个生活的印象,这个孩子长大之后,这张照片给他纪念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在舒马赫的家乡,有的人就说法拉利的旗帜铺在那儿,整个一个大磕头,磕完头之后,再亲一下土地。毕竟舒马赫是德国的车手,德国的车迷对他的喜欢爱的程度就不一样。还有在巴西,特别大的旗帜,那是网上我的拍的一个片子,非常感人的,我估计那面旗有好几百平方米,一个人在里面很少,我用600毫米的镜头,距离他有2千多米拍的片子。那么大的还非常的齐,一点一点下来,下来以后,整个把看台都蒙住了,这底下坐了好几百们,大家都有一瞬间看不见,大家都愿意这样做,然后旗一点点卷起来,它不是一个组织的观众,这说明了大家对这项运动热爱的一致性。

  主持人:随着F1在中国不断的深入人心,中国车迷的痴迷程度未必会比其他的国家差。

  网友:在舒马赫之前的塞纳大家都非常的喜欢,巴西也是非常有赛车传统的国家了,如果一个国家赛车经济水平高,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它有很多的车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巴西并不是这样的国家,大家觉得踢足球会好,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对车这么疯狂,请您谈谈对巴西的感觉?

  于明:就去了几天,我也不太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情况,足球大家都知道,赛车为什么会这样,不清楚。毕竟塞纳、宗塔、巴里切罗,三个车手都是巴西的,一共有20个车手,三个是巴西的,那就想,肯定这个国家在赛车上,肯定有一种发展历史过程。

  网友:你看了塞纳的展?

  于明:很遗憾我没有看到,比赛是星期天结束,我正好星期一晚上的飞机,当天晚上我看了一个赛纳的画展,那个画展是一个饭店里面,那个画展看了以后,是一个巴西的画家他画的。赛纳的展览我没有看到,氛围我是体验到了,我坐的大巴车,之前就看到整个广场都是,虽然没有看到那个展览,但是可以感受到整个巴西的人民对塞纳的崇敬。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汽车的通过道拍的,保安过来不让我拍的,我指指赛纳,他就让我进去我就拍了这个片子。塞纳不仅仅是英雄,在巴西人民的心中是一个文化印象,是一个偶像,看了这么多的关于塞纳的广告,包括图片,包括画,我觉得确实挺感人的。

  网友:你拍了这么多照片当中,最得意的是哪张,当时是什么样的拍摄状态?

  于明:得意的片子啊?我就说最近这一段,其实网上有,大家可能没注意,每一年比赛,澳大利亚头一站会有车手的合影,最后一站巴西站有车手的合影,因为我是第一次进入F1各个场所拍,澳大利亚我拍到了,我以为站站都有,但是没有,到了巴西站有。每一次拍合影,舒马赫不跟大家一块来,老是最后到,我原来觉得舒马赫是不是耍大牌,也有可能是事先安排的,19个人先出来,他老是最后出来,我拍了他,人家都坐在那儿了,他还没来,卫国就开玩笑,就把一条模型的驴放在他的座位上,19个车手,只有舒马赫的位子上放了一个驴模型。他后来从那边跳过来了,他跟观众打乐曲让观众给他欢呼,大家都笑了,他后来一屁股坐在巴里切罗身上,这张片子特别的得意。

  主持人:喜欢的网友们可以在我们的新浪网上找到这张照片。

  网友:我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您认为F1进入中国之后,除了在媒体方面,不管是记者这方面,还能给我们提供哪些职位呢?

  于明:是中国的职位吗?

  主持人:他应该指的是中国的,因为他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想往这个方面发展?

  于明:F1来了是一个号角,在工业发展的时候,汽车文化和汽车运动会在中国发展起来,你眼中不能光看到F1,因为F1是一个项目,它带来是一个整个大的发展,我刚才谈到汽车文化、汽车运动的发展,作为一个体育方面的学者,在这儿广阔的天地里面,肯定有合适你的岗位。

  网友:我们都只是在现场看到上赛道,就您去的那些站比赛而言,您最欣赏哪条赛道,对拿条赛道印象比较好?

  于明: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我是一个摄影记者,走一个赛道都走不全。我是从摄影角度来看赛道的,我的看法是德国霍根海姆那站,有一个赛道要么是容易出事故,要么是拍的很漂亮。我看赛道基本上了解赛道的位置上比较欣赏。上赛道比较困难,它非常的宽阔,管理也非常的严格。

  网友:看过这么多赛道,我对蒙特卡洛赛道比较感兴趣,因为周围看到不同的风景,我希望有一天去那儿看看。

  网友:上赛道投入这么大,但是每年F1只有三天是在这里比赛,剩余的时间,虽然国内有不少的比赛,关注度和车迷都不是特别多,在投资方面,和在日后的发展方面,就您看来有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吗?

  于明:我觉得这还有一个过程,上赛道从投资的情况来说,全世界各个赛道投入最大的,相应来讲,我们的发展潜力也是最大。为什么你现在在银石赛道因为一个150万英镑的问题是不是要存在,前面争论过一段时间,就是因为那个赛道年老失修不符合现在发展的情况。再一个看赛道本身的经营是一个指标,另一个可能上海的经营者,更看重这条赛道和赛事对上海整个形象的推广作用。

  所以我觉得因为F1在中国起码大家知道签约7年,7年的增长趋势,这条赛道是非常良好的。再个是上赛道的郁知非先生,他说我们一年中有3天是由F1来经营,其他的时间由我们来经营,我觉得他为了汽车推广做了很大的贡献,也做了很多的研究。我觉得他在上赛场和上海市政府领导下,我觉得这条赛道应该是经营比较好的,因为中国的趋势也决定了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和能力。

  主持人:我们来谈一下明年的比赛,虽然还有5个月才开赛,今年法拉利是早早把冠军揽在手里面,就您看,明年还是法拉利,还是其他的车队来才挑战它呢?

  于明:这个我说不清楚,每一站组委会给你一个资料,资料里面显示一个现象特别有意义,70年代是福特连续得冠军,我指的是发动机提供商,福特连得7次,本田连得6次,92—97年是雷诺连得7次,现在又是法拉利连得6次,你去查汽车的历史,实际上有一个阶段老是这个厂商,我去采访过雷诺的厂商,我问副总,为什么雷诺连得几年冠军会退出?他当时的回答是雷诺每年投到F1发动机的研发要55亿法国法郎,一个发动机的厂商,如果你连续两年得总冠军的话,你的发动机的技术可以超过其他厂商5年技术,所以他98年退出,他2002年又进入了,他要追回失去的时间来研制自己发动机的盈利。赛车是一个发动机研制的场所,所以在这里面,如果你发动机在技术上领先,在某些程度上领先的话,你可以领先一段时间,这是历史上F1的一个现象。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明年究竟怎么样,我不敢说,但是是不是法拉利在领先的技术上一直保持优势,那是法拉利跟其他的厂商之间,包括是车队之间能力的比拼。我倒觉得像迈凯伦,包括雷诺车队,我想他们都不是弱旅,他们肯定会总结今年的经验,奋起直追,今年的比赛肯定更精彩。

  主持人:今天的时间差不多,我们也非常感谢于明老师给我们上了非常深的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F1之中的种种精彩。谢谢广大网友的参与。

  于明:谢谢大家。



 

评论】【F1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体验定向运动报名中
组建属于你们的团队
免费主页空间送给你
同城约战天天特别约会

秀出你自己获酷炫积分

约战论坛等你发表大作

免费申请最酷球队主页
NIKE11月新品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