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巴黎中法文化之旅纪行二:艰难的赤塔之夜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03:45 中国青年报 | |
中国青年报记者 陈娉舒 境外的第一次加油,是我们领略赤塔艰难夜晚的第一步。 北京时间晚上9点多,室外气温已降至5度,雨丝点点。多辆车的油灯已经早早亮起红灯。我们被迫在一个郊外加油站停靠。 这是一个和咱们国内高挂“中国石油”或“中国石化”那一类加油站完全无法比较的加油站:露天,只有一个小窗口的收费处,窗内灯光惨淡,空地上,一个生满铁锈的加油泵,孤零零矗立风中。 加油站的规矩,更让我们愕然:先报上升数,各车单独结帐,先交钱后加油。十五辆车,每辆车至少要“喝”进三五十升油。而加油泵只有一个。等吧!有了近7小时的“出关记”,我们已开始习惯等待 卢布一交,机器运作。“轰轰轰”的轰鸣声,在寒夜里突然响起,吓人一跳。这是一台前苏联生产的老式油泵,没有自动油表,只有一个出油管。“油泵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十年!”专司汽车维修的小孙语气肯定。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油泵的出油管竟然严重滴漏!狭窄的管口一出油,哩哩啦啦就滴流出小股汽油,跟关不严的水龙头似的。一辆车加40升油,至少有两三升白白流到地面上——当然,油费你已经付毕,油站人员是概不负责的。 浅黄的汽油一小股一小股白白滴掉,让人心疼,有人找来队员“大仙”喝空后的两个小酒瓶,伸到出油管边上,好赖能接一点是一点。一辆车的油加下来,两小瓶灌满外,地上还得滴湿一大块。 北京时间深夜十一点(当地时间凌晨一点),筋疲力尽的车队挺进夜幕下的赤塔市。 赤塔是一座美丽的山城,坐落在赤塔河和因戈达河的河谷地带,是赤塔州的首府。座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经济区的行政区之一,赤塔州建于1937年,面积为43.18万平方公里。赤塔市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1653年,从1851年起,赤塔成为外贝加尔州的中心。1900年,从斯列坚斯克贯通赤塔的铁路的修成,1903年由赤塔经满洲里至海参崴的铁路建成,使赤塔成为当时外贝加尔最大的交通枢纽。1920—1922年间,赤塔是远东共和国首府,1937年则成为赤塔州首府。在苏联时期,赤塔州从来不是集约化开发的区域,它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边境地区——俄罗斯的军事前哨阵地。 赤塔的城市建筑布局,以梯形状态由切尔斯基山脚向上展开,街道弯弯曲曲掩映于天然松林这间;而位于因戈达河左岸的街道则排列整齐,平坦笔直,与前者相映成趣。市中心多为低矮的木制房屋,新建的小区则以高层建筑为主,这里还有不少教堂,如天主教堂、犹太教堂等都是1900年以前的古建筑。此外,俄罗斯外贝加尔军区司令部设在该市列宁大街86号。十二月党人博物馆是此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然而,我们的赤塔之夜,与上述一切浪漫无关;我们的赤塔之夜,似乎才刚刚拉开了俄罗斯“艰难岁月”的大幕。 在一块凹凸不平的空地里摸黑停完车,肩扛手拉着大小行李,深一脚浅一脚拐了几个弯,摸黑上了几级台阶,在一个小楼门前走不动了——门里七八平米大小的门厅已人满为患。 这就是我们今晚要住的“宾馆”:一个跟国内小厂传达室大小差不多的小屋,一只小猫咪陪着女主人守着突然间人声鼎沸的门厅,猫眼里传达出的,是对这群陌生人到来的一丝疑虑。 我们也愕然也茫然。行李必须自己扛着上两层昏黑的楼梯后,穿过窄窄长长的过道,到另一头的电梯口继续上楼。 这是一部怎样的电梯呢:宽不足70厘米,电梯门一开,里面的空间更吓人一跳,撑死一平方米!人一进去,门一关,“咣当咣当”慢悠悠往上走,又一声“咣当”,楼层到了。这样一部老爷式电梯,对应的是40多人和众多行李! 握着据说至少有五六十年历史的长相古怪的房门钥匙,路过一个烟雾缭绕的小屋,好像是一个小型赌场,在门口几个当地男人好奇眼光“护送”下,找到我和大侠的屋子。尽管出行前,多位队领导已多次对我们“洗脑”,打了无数此行食宿条件将极为简陋的预防针,但眼前的一切,依然让人吃了一惊: 且不说简陋的小桌、老旧的椅子、脏得已看不出原色的地毯,就看看两张小单人床上,除了一块枕巾、一个床单、一个靠枕长相的所谓枕头外,别无长物。室外气温五六度,一个没有能被叫做被子的屋子! 盥洗间同样让人瞠目:蓝不蓝绿不绿的墙砖,一个现在中国城里几乎没人再用的柱盆,马桶圈没有,抽水箱盖没有,所谓的手纸果然灰黑一团,旁边是颜色红得让人生疑的香皂,锈迹斑斑的喷头歪斜在墙角——差不多,相当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装修水准吧。 我和“大侠”的第一反应是:一个拿摄像机一个抓起相机,狂拍一气。 俄罗斯境内的第一顿饭,是在这家宾馆边上的“东方红北京烤鸭店”,走进门两旁挂有“传统工艺世代相传,精益求精风味独特”楹联的小楼,曲径通幽处,一场水平很业余的俄罗斯风情表演,和几桌变了味的所谓中餐,伴着闪闪烁烁的灯光,给了我们这漫长一天唯一的暖意。(发自西伯利亚地区伊尔库茨克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