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文汇报》:收获并非在金牌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14:41 东方网-文汇报

  鏖战15天,第15届亚运会的圣火在多哈哈里发体育场渐渐熄灭。中国代表团牢牢捍卫了亚洲体坛老大的地位,以165枚金牌刷新了上届釜山夺金150枚的纪录,占总金牌数的38.55%。

  但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中国队在亚运会上取得的优势一天比一天大,虽然媒体们仍在不遗余力地热衷于亚运会的报道,但在普通国内百姓的心中,亚运会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曾经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它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面貌,证明了中国具备了主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综合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内百姓欣赏力的提高,亚运会兴许偶尔还能激起人们的兴趣,但这已并非是一个贯穿两周的热门话题。

  一部分的亚运项目对中国运动员缺乏真正的锻炼价值,刘翔玩儿似的打破赛会纪录;跳水队再次席卷全部项目金牌;

女排女篮轻轻松松拿下金牌等等都是明证。出征前后,国家体育总局高层人士曾多次公开强调,亚运成绩与奥运绝不能画上等号,这也的确不是故意摆出的低姿态。可以说,除了羽毛球、跆拳道、柔道等少数个体外,绝大多数亚运项目的竞争激烈程度远非奥运会能比,与同项世界锦标赛都不在一个档次。就整届亚运会的纯竞技表现也不难发现,在田径、游泳、水上运动等诸多奥运基础大项上,整个亚洲的竞技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准:本届多哈亚运共诞生了5项新的世界纪录,全部出自在全球开展仍不普及的女子举重,另在射击场上打平2项世界纪录;田径场和泳池则诞生了总共4项亚洲纪录,其中张文秀74米15的女子链球成绩,在2006年度单项排行榜上仅名列第39位,而陈祚创造的49秒06的男子100米自由泳成绩,也仅列今年第12位。

  过去几年里,中国体育的指导思想正在悄悄变化,过去对一切赛事的金牌的苛求欲有所缩减,在一些竞争力并不强的项目中派出二线选手参赛,这或许可以成为日后中国军团参加亚运会的一个组团方针。对于立志在

北京奥运会上有所表现的中国军团,多哈之行的最大收获不在于金牌数量,而在于让年轻选手得到大赛磨练,并及时发现种种问题所在。“国球”乒乓队敢于不将王励勤、张怡宁这两位男女领军人物带至多哈,就显示了勇气和魄力,将这样竞争水平一般的综合性大赛参赛机会让给非核心选手,不啻为一个最好选择,一方面让新人们体验一下大赛的氛围,既给了他们舞台,也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没有一哥一姐的情况下找到自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拔苗助长、一步登天,以免年轻选手的信心遭遇失败的打击。

  羽毛球队的情况则正完全相反。亚洲羽球水平世界顶尖,全线明星阵容出台的

中国队连丢男女单打两枚分量最重的金牌,及时为这支近年来顺风顺水的队伍敲响了警钟。男一号林丹应对压力时的急躁情绪;女一号张宁的体力和女二号谢杏芳打硬仗时底气不足的问题都得到了及早发现,“输球也是一种经验,”李永波说的不是虚话。作为间隔在两届奥运会正中的亚运会,其一大存在价值就是在实战中为两年后的奥运会发现问题,金牌或许会迷惑自己的眼睛,这时候失败倒显得弥足珍贵。亚运会普遍竞争力不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作为亚洲第一强国该放弃亚运会的竞争,作为一次摸底中考,亚运会的存在有其现实意义,如何在组团时取舍,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

  挤去金牌数里的水分,多哈亚运对于中国军团的收获,绝非又一次亚洲大捷那么肤浅,从失败里找经验,从金牌里看差距,这才能为2008年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收获不以金牌计数,一切目标都剑指北京奥运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中国体育健儿们需要忘记的是今天的金牌,需要牢记的是过去的失败。

  本报特派记者沈雷王彦

  (本报多哈12月15日专电)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