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多哈之“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3:4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刘颖余 多哈亚运会迄今为止所有的组织工作都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我觉得就是交通问题了。 多哈亚运会的交通从一开始就是最严峻的挑战。为什么?因为它先天不足。据
那么,多哈组委会的班车系统又如何呢?我认为,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准时,间隔时间也可以接受。但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讲,班车系统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赛场到赛场之间的班车,这给记者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打个比方,如果我想从哈里发主体育场去曲棍球场的话,我必须先从哈里发体育场坐车回到新闻中心,然后再换另外一辆班车到曲棍球场,这样前后加起来的时间至少要一个半小时,而这两个赛场之间的实际车程恐怕也用不了20分钟。对于记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组委会赛场与赛场之间的班车的缺乏,等于是在浪费记者的时间,而且增加了记者们无谓的消耗。好在本届亚运会的赛场分布,整体来说离新闻中心都还不太远。没有赛场之间的班车尽管不便,但考虑到当地有限的公共车辆资源,我们似乎也不能过分抱怨什么。 除此之外,亚运会班车的另外一大问题就是塞车。由于多哈目前是大兴土木,再加上没有很好的车辆分流系统,交通拥堵在这里是常事。前天晚上,由于卡塔尔男足杀进了决赛,多哈街头一下子被庆祝的车辆塞满。人们兴奋地打开天窗,尽情地唱歌跳舞,宣泄自己的情绪,记者乘坐媒体班车从新闻中心返回驻地,一下子就被裹入滚滚车流,半天动弹不得。最后大家还是不得不下来,步行回酒店了事;而昨天中午记者前往哈里发国际网球和壁球中心采访网球女单决赛,结果也是一路拥堵,到了门口还排了足足10分钟的队,本来只需要10分钟的车程最后竟花了半个小时。 记者们对交通的抱怨并非现在才有。早在开幕式那天,记者们就领教了多哈亚运会交通上的问题。那天有许多记者用了1个半小时抵达开幕式现场,一方面是拥堵,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许多班车司机居然不认路,绕着体育场好几圈就是找不到停靠点。开幕式结束后,有不少记者是凌晨1点多才回驻地的,原因很简单,找不到媒体班车,既没有明显标志,也没有志愿者上来引导,碰到志愿者也是一问三不知。偏偏那天多哈还天降大雨,可怜老记们一个个像落汤鸡一样,四处逃窜,怎一个“惨”字了得。 所谓“衣食住行”,居家过日子,“行”可能排在最后一位。但对于一个大型综合运动会来说,“行”却至关重要。(本报多哈12月1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