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亚运金牌 “含金量”差距咋就那么大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5:09 华商网-华商报 | |||||||||
同样是一枚亚运会金牌,由于各国和地区的重视程度不同,“含金量”也大相径庭。这不仅体现在各国和地区对金牌选手的奖励上,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 1.日本“一毛不拔” 随着亚运会的分量越来越轻,总体上说,各国对亚运会金牌的奖励也越来越少。日
当然,也有出手阔气的,马来西亚奖给金牌选手的奖金折合180万元人民币,这是已知奖励最高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奖励金牌选手25万元港币,外加5万港币的补贴,共计30万港币也算不少。 2.中国特色奖励 众所周知,在中国,亚运会金牌奖励不及奥运会也不及全运会。一枚亚运会金牌,各竞技中心只奖励3万元。输送选手的地方奖励程度不同,但一般按照1:1比例奖励,也就是说,即国家奖励与地方奖励持平。一比就知道,与奥运会和全运会上动辄百万元巨奖相比,亚运会区区10万元左右的奖励简直微不足道。原因有两点,其一,亚运赛场竞技程度低于奥运会;其二,亚运会成绩与输送选手的地方官员政绩关系不大,不像对待奥运会和全运会那样热情高涨。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奖励。游泳队为了激发选手赛出好成绩,制定了红包奖励制度,在亚运会上打破亚洲纪录或者创造世界级成绩的选手可以得到据说6万元的额外“红包奖励”。还有台球选手丁俊晖,为了参加亚运会牺牲了10000多欧元的收入,但他在亚运会上夺得三枚金牌,除了台球中心的奖励还有企业的奖励,一共算下来突破了30万元。其所得比起所失,丁俊晖至少在收入上没吃亏。 3.另类“含金量” 当然还有就含金量的一些特殊算法。比如,在本届亚运会上,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直接赞助亚运会。多哈亚运赛场上全是韩国、日本等企业的赞助。这说明国内的商家并不看好亚运会的影响力,亚运会金牌还吊不起他们的胃口。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还缺乏真正国际性品牌的企业。还有一家媒体按照人均所获金牌排定奖牌榜,结果东道主卡塔尔排在第一,中国只排在第18位。这个算法其实很荒谬。按照这个算法,中国若像卡塔尔那样取得人均金牌数第一,亚运会至少需要准备6000多枚金牌才行。如果是这样的话,举办一届亚运会恐怕需要半年时间。本报记者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