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体育报老记质疑金钱体育:亚运会不是花钱买来的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9:25 足球-劲体育 | |||||||||
吉纳多·博扎
特约撰稿吉纳多·博扎《米兰体育报》记者这已经是6年以来我第八次来多哈了,自2000年在这里举办乒乓球亚洲锦标赛,我每年都会追随中国乒乓球队来多哈采访卡塔尔公开赛,今年四月刚来采访公开赛,如今我又出现在第15届亚运会的乒乓球赛场———阿拉比室内体育馆。 6年来我亲眼目睹多哈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的发展和建设速度之快赶超任何一个发展
我曾为采访中国乒乓球队参加过四届亚运会的报道,相比这四届的各项指标,我必须承认我最喜欢1994年日本广岛亚运会,他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体现了这是个真正的亚洲体育强国。至于本届多哈亚运会,我认为硬件和软件都很棒,但是它们没有卡塔尔的灵魂。就好比,卡塔尔花钱买下一届亚运会,然后放在多哈举行。这种模式就当代体育大赛的举办角度来讲,并不可取,也不可行。 理解卡塔尔的用心良苦 这里,主新闻中心是多哈的展览馆,也是2004年乒乓球世锦赛的赛场。那里,家乐福,一直是这片地区唯一的购物中心,还有那里的希尔顿酒店则是波斯湾畔唯一的标志性建筑。两年前,它们三位一体,周边都是荒漠。可是现在呢?短短两年间,它们都被高楼大厦包围,这里成了最现代化的商务和国际交流中心。你甚至都会觉得以前漫步的悠闲,如今显得好遥远。这就是卡塔尔国际化发展的决心。他们用石油,用天然气换来钱,然后花钱做最好的。 对本届亚运会亦如此。他们花钱买最好的,按照国际上最高的标准购置最先进的硬件,再花钱买来最完善的软件,也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源。 卡塔尔并非体育强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喜好有限,有时更乐意欣赏。但是他们渴望通过体育向世界展示自我的风采,希望变成体育强国,在国际舞台露脸,所以他们利用两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标:花钱买来优秀最运动员;花钱办最顶级的赛事。比如那些非洲较贫穷国家的长跑选手,再比如请来他们的“媳妇”———中国的棋手诸宸。他们从最早的卡塔尔网球公开赛到乒乓球公开赛,再到亚锦赛,世锦赛,亚运会,或许将来还会有奥运会。在本国体育基础薄弱的情况,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花钱。通过体育来宣传卡塔尔。 花钱是买不来体育的 然而,我必须遗憾地讲,就体育本身而言,他们并非真正热爱体育运动,花钱可以办好赛事,也可以买来金牌,甚至向世界展示体育强国的形象。但都无法帮助卡塔尔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心的出发点不同,体育比赛需要灵魂。 多哈亚运会就硬件来说,条件没得挑,软件?呵呵,他们请来了全世界最顶尖的雇佣军。到现场来看看吧,每一项,从餐饮到住宿,到赛场组织班车安排,都是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团队来完成。他们本国的人只作为领导层的一员,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和加入。这就使本届亚运会失去了卡塔尔的灵魂。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一项的国际赛事上,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没有金钱的影子,全心的热爱体育,本着服务的心来参与。赛事举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普及,志愿者的存在就是一种象征。可是,在多哈亚运会,竟然没有一名志愿者。所有看似志愿者的服装下,都是雇用的人员。这就是说所有人都是他们花钱请来的,因此无论组织工作水平如何高,都是买来的,都不是他们自己的。 单从这一点也把体育赛事,服务的一面变成了管理。请来人要拿工资,那么在赛场就成了工作,而不是快乐的享受。体育是“GAME”(游戏),更快更高更强是精神,工作把参与体育从主动化为被动,这就背离了本质。再从我们记者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卡塔尔太习惯于用钱来买卖,用金额衡量品质,因此对待记者,他们不是服务,而是管理。他们的工作不是协助记者采访,而是管理赛场。比如说,除了花费特殊费用租用的电视机位外,为什么文字记者不能和电视记者在同一片混合区?哪怕只是听运动员说什么都不可以。既然都是免费区域,为什么连听的权利也没有?难道要求运动员走过混合区,对同一问题先对镜头回答至少三遍,再到文字记者这里回答三遍?要知道,文字记者的人数远胜于电视传媒。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们更需要画面的宣传,至于你们报道什么不重要。这才是他们工作的目的。 还有一件我亲身经历的可笑事件,我要入场拍照,可是内场工作人员却不允许我背包进入。在不提供箱子保存的前提下,难道要我把包扔了?所以,我每次进场就直接把包交给她(管理人员),让她保管。 最后,我想说,多哈举办亚运会非常不容易。但愿他们花这么多钱,能买到一次学习的良机,为以后的赛事培养本土人才,请进来要为了走出去,而不仅仅是用钱堆积一场表演秀,把体育功利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