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裁判偏袒还是规则未吃透? 中国羽球尴尬竟缘于自身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12:28 足球-劲体育

  “发球犯规以什么作为标准?裁判!裁判说你犯规就犯规!”近来中国队员在重大比赛中经常被判发球违例,中国羽毛球队总教练李永波每每说到这事就怒不可遏,矛头直指裁判。这不,亚运会羽球团体大战甫开,中国队员的发球又开始接二连三地出事,比较引人瞩目的是半决赛中国对印尼的一双之争,蔡赟、付海峰各被“整”了一次发球违例,决赛中国对韩国的一单,林丹两度被罚。赛后国内羽坛又出现“国际羽联通过裁判故意打压中国”一类的字眼,这类言论客观与否?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发球违例的判罚作一次追根溯源。

  新规的微调

  首先有一点可以明确:前文李永波说的只是气话,发球犯规在《羽毛球比赛规则》不仅有标准,而且有详细的界定。发球违例细分起来有九点,由于目前国内争论的焦点其实只集中在发球技术上,即付海峰、林丹被判的“发球过手”和蔡赟被罚的“发球过腰”。

  今年实行新规则后,这两点细则继续保留,但在解释上有了微调。旧规则规定,“击球瞬间球拍杆应指向下方,使整个拍头明显低于发球员的整个握拍手部”,而新规则将“发球过手”简化为“在击中球瞬间发球员的拍杆应指向下方”。

  “发球过腰”,旧规则规定“发球员的球拍击中球瞬间整个球应低于发球员的腰部”,新规则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一段文字:“腰部的概念为与发球员最下面一根肋骨的下沿平行的一条环绕人体的虚想线”。在裁判界看来,新规则这一细化非常必要,因为曾有球员故意将裤腰带提得特别高,据此与发球裁判展开争论。

  对照着发球细则回顾中印一双之争,可以肯定地说发球裁判对蔡付二人的处罚都是合乎规则的:付海峰发球瞬间明显提拍造成违例;林丹发平球也有提拍;而蔡赟发球的击球点也显然高过其最下面一根肋骨。

  中国的理解

  在标准清晰的情况下,中国国家队有这么健全而严格的训练系统,队员为何老会发球违例呢?这种现象进入今年后尤其明显,其实与新规则的相关争论以及中国队的理解有关。

  国际

羽联制定新规时借鉴了排球项目改每球得分的经验,宗旨之一是加快比赛节奏、鼓励进攻。有人指出,排球、
乒乓球
、网球使用每球得分获得成功的前提是发球时允许击球点高过网,有攻击力,因此新规则应该放松对发球环节的限制。

  新规则公布后,发球限制依然,但中国羽坛对规则的微调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新规则删去“发球过手”中“拍头低于握拍手”的规定,让中国队感觉到新规则依然有放宽限制的精神。于是国内球坛有一派意见认为,发球违犯的判罚尺度应该放宽,国家队的训练以及部分国内裁判的执法都出现了这种倾向。正巧,今年的大师杯、

世界杯、中公赛等羽坛大赛都安排在中国,作为东道主中国派出了大量裁判,使大赛确实出现了发球执法放松的迹象。

  背后的尴尬

  说到这,很多读者会问:那世界羽坛对发球违例的理解是不是与中国羽坛一样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当中国羽坛按着自己的理解对待发球的时候,国际羽联方面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尤其是国际羽联的裁判委员会官员,在大赛中曾直接提醒中国裁判:要严格依照新规则的字面意思执法。

  至此,中国羽坛才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新规则的误解,但国家队的发球训练毕竟松了一段,所以近来常常因为发球不规范而“挨整”在所难免。

  回想起来,这并不是中国近年在规则理解上头一次吃亏,像汤姆斯杯误以为改赛程、双打误以为取消发球专线……最终都发现是中国队自己想当然。为什么老会闹这类笑话?一位资深名宿曾经隐晦地说过:“中国现在太自大,搞得自己在国际羽联‘听力不足’。”

  中国羽球这十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称霸后中国羽协与国际羽联的关系却越来越僵,国际羽联的许多政策中国都表示反对,中国队在国际赛场与外队甚至国际羽联的磨擦也不断增加。磨擦的结果是国际羽联的管理层有意抵制中国,尽管中国目前的地位足以支持多位中国官员进入国际羽联,但几次重要位置的竞选,中国人都落选了,其中包括李永波竞选国际羽联执委。

  国际羽联毕竟是世界羽坛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国羽协在某些方面与之脱节后,对国际羽联最新信息的了解经常滞后,对一些新规则也容易产生误解。由此引发的尴尬,其实才是如今亚运会中国老被判发球违例的根源。


  精彩足球新闻华体网独家代理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乒羽世界】【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