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台湾兄弟西行32年调教约旦禁军 亚运会欲与陈中为敌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10:37 法制晚报

  

台湾兄弟西行32年调教约旦禁军亚运会欲与陈中为敌

  陈秋华(右)、陈得雄(中)兄弟俩指导约旦跆拳道队的队员训练摄/安灵均

  

台湾兄弟西行32年调教约旦禁军亚运会欲与陈中为敌

  现在,陈秋华(后)经常去拜访约旦老国王的弟弟哈桑亲王

  1974年起在皇宫传道授业 拥有95家跆拳道俱乐部 率11位队员征战多哈 目标瞄准中国名将陈中

  西行32年 台湾兄弟调教约旦禁军

  曾指导老国王和他的弟弟 当年的弟子成国家队助理教练 已经取得约旦国籍每年长假回老家看看

  在12月8日进行的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奥运冠军陈中也许会在决赛中迎来约旦选手的挑战。这一预测出自约旦跆拳道队技术支持经理、来自中国台湾的陈秋华。

  32年前,陈秋华应约旦国王之邀,从台湾来到约旦首都安曼,在那里,他除了教授国王跆拳道外,还曾经是皇宫禁军总教头。如今,头发花白的陈秋华帮助弟弟陈得雄将11名约旦跆拳道运动员带到了多哈亚运会的赛场上。昨天,在卡塔尔体育俱乐部的训练馆,记者见到了这对有着传奇经历的台湾兄弟。

  亚运目标11门徒征战多哈欲与陈中试比高

  在卡塔尔体育俱乐部的训练馆见到陈秋华和其弟陈得雄的时候,两人正用英语混杂着阿拉伯语同自己的队员开着玩笑。

  陈秋华、陈得雄都已年过半百,他们的面容和体态都非常相似,同样都有花白的头发,但由于常年坚持运动,身手依旧矫健。

  “我到约旦27年了,一切都太熟悉了,这些队员都是从小跟着我和哥哥,现在队里的有些教练是我们当初教的第一批队员。”现任约旦跆拳道女队主教练的陈得雄说,“我哥哥来的时间更长,他在队里的地位比我高多了。”

  虽然已经不是教练身份,但作为技术支持经理的陈秋华站在场边,还是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长者的威严。“呵呵,我现在不在一线工作,谈不上什么地位了。”陈秋华很谦虚,一个劲儿地让记者去采访弟弟陈得雄,但见弟弟正忙于为队员进行指导,陈秋华才“勉强”接受了采访。

  “我们这次来的队员一共有11人,实力都不错,有在奥运会上拿过第4名的,也有亚运会的银牌得主,这次来希望能有个突破吧。”创造历史的决心,在陈秋华口中说出来竟显得很平常,“我们女子大级别的选手很有希望,说不定会在决赛的时候对阵陈中哦。”

  初到约旦 约旦国王“钦点”成“跆拳道之父”

  在约旦从事跆拳道工作32年的陈秋华,其自身简直就是一部约旦跆拳道的“发展史”。

  “我是台湾1966年第一期跆拳道队的成员,约旦国王非常喜欢跆拳道运动,到台湾来找人才。也不知道他看中我哪些优点,很幸运,我成为了那个西行的使者。”陈秋华将其与约旦的缘分看作是巧合。

  刚到约旦的日子,陈秋华对当地的饮食和风俗多少有些不适应,一到约旦他立刻开展了跆拳道的普及和推广工作。“约旦人身体条件都不错,骨骼比较大,还有阿拉伯人那种好勇斗狠的精神,所以很喜欢跆拳道运动。”陈秋华说。

  记者看到,在训练中,陈氏兄弟多次示意助理教练帮助队员压腿、牵拉韧带。据了解,这些助理教练也都是陈氏兄弟的弟子,他们传承了约旦跆拳道的血脉。

  工作职责皇宫当差32年训练1000禁卫军

  “我在约旦皇宫上班32年了。”陈秋华告诉记者。

  “国王和他的弟弟都是我的学生。”陈秋华说起32年前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他们兄弟二人没有一点架子,还提醒我一定要动真格的,不然效果不好。”

  后来,陈秋华直接成为了皇宫禁军的格斗术老师。这让记者不禁联想到水浒故事中的80万禁军教头林冲,陈秋华笑言不敢当:“哪有那么多人马,也就1000多人,到现在他们的格斗技术还是当初我教授的跆拳道。”

  能经常出入皇宫、与国王打交道,荣誉自然不少,但满鬓白发的陈秋华已不愿意多提:“都老啦,以前对这些东西看得很重,颁发了奖章还真挂着。现在老国王已去世了,我经常去他的弟弟哈桑亲王那里,已不参与禁军的训练了。”

  海外生活已取得约旦国籍每年长假回台湾

  现在,陈氏兄弟已经在约旦发展起95家跆拳道俱乐部,在人口总数仅有600万人的约旦,这一数量已经相当可观。

  虽然国家队的选材面不宽,而且由于民族习惯问题,女选手特别缺乏,但是兄弟二人还是对现状相当满意。

  “约旦在阿拉伯国家开展跆拳道算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也得到很多支持。这些队员很多都是学生,都有学业。我们通过开小灶的方式进行辅导。约旦跆拳道的前景还是不错的。”陈秋华说。

  现在,陈氏兄弟都已经取得了约旦国籍,也早已将家安在了约旦,算是真正的约旦人了。

  “现在每年会有一次长假,可以回台湾看看,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约旦,早已经习惯了。”陈秋华说。

  陈秋华还告诉记者,亚运会结束后,他们还是会回到约旦,继续他们“传道授业”的生活。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孙毅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_COUNT_条 

亚运会新闻搜索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