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亚运臻于完美珠玉在前 期待广州2010更加出彩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21:59 新华网 | |||||||||
新华社记者曲北林史春东易凌 多哈亚运会主新闻中心,过了安全检查这道关口后,迎面而来的便是卡塔尔奥委会的宣传亭。“卡塔尔”的身后,就是下届亚运会主办城市广州的地盘。虽然只有八步之遥,两个亭子的人气却迥然不同。
卡塔尔奥委会宣传亭的主要背景是一根透明的巨大火炬,大约有3米高,被风鼓动的白绸子,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5名卡塔尔男青年身穿阿拉伯白色长袍,3名卡塔尔女青年身穿黑色长袍,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在这里值班。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让来访者开心而来,满意而去。除了介绍卡塔尔之外,他们另外一项主要工作是陪来访者照相留念,或者引导客人参加小型的问答比赛,并且赠送小礼品、宣传品,甚至是小碟里的奶糖和染手闻香的小香叶。人心换人心,虽然他们每天站在这里长达16个小时,而且至少从10天前就天天如此,卡塔尔奥委会的宣传亭子前面依旧门庭若市,热热闹闹。 再看广州的宣传亭。虽然它占地面积跟卡塔尔的亭子差不多,伫立在那里的时间也不短了,但是人气却一点不旺,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气。原因很简单,这个亭子经常是无人留守的。偶尔有一位中年女性在那里值班,可她穿的服装没有中国民族特色,显然不易吸引记者们的眼球。亚运会比赛已经进行到第四天,小亭子的土建工程还没有彻底完成。两扇仿古雕花大门摇摇欲坠,被电源插头转换器等四种不同的小物件顶住,以免倒下来。昏暗的灯光,或者干脆不开的灯,让这里更显冷清。 记者与广州亚组委的那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员交谈起来:“怎么不用一个壁挂式液晶彩电宣传广州?” “从广州带投影仪来要方便一些。” 记者问:“为什么宣传片播放时断时续?” 工作人员解释:“因为我们带来的是投影仪,工作超时就会烧灯泡,已烧坏了一个,我们只好在当地买,一个灯泡折人民币几千元,太贵了。只好放放、停停。” “旁边的超市买一个液晶彩电不就成了呀?” “想过,买小了,太寒碜;大了,又太贵。展完后,带回去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 “如果有中国‘美女’来这里作形象代言人,效果可能更好?” “没必要,这不是选美吧。” “你们没有准备一点广州亚运会的宣传资料与小礼品?” “我们家里正在赶做,可能过几天就运到了。” 到多哈来的广州亚组委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苦水。组委会10月底才成立,人员刚刚从各个部门抽调上来,经验显然不足。 多哈只有40来万人口,他们却立志高远,非要举办一届最好的亚运会不可。有人说,多哈能够创造亚运会奇迹,靠的是金钱。这话基本不对。虽然卡塔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去年达到43000美元,排世界前列,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只有70多万人口的小国,绝对数并不大,大约只有300多亿美元。广州市200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393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30亿美元,是卡塔尔的一倍。 多哈奇迹的背后最主要的因素看来不是金钱,是主办者只争上游的雄心壮志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全世界有一万多名记者报名采访多哈亚运会。到3日为止,进驻多哈亚运会新闻中心的媒体工作者达7208名,占到注册记者的78%。这既是一个宣传自己的天赐良机,也暗含着给世界媒体留下不良印象的高度危机。 袖珍小国卡塔尔已经把亚运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广州马上就要把亚运圣火迎取回家。4年后世界的目光将携带着多哈的记忆聚焦在广州。广州,加油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