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高层:理念需整体改变 投资青训政策必须跟上

苏宁高层:理念需整体改变 投资青训政策必须跟上
2018年02月02日 09:22 《足球》报
郑明(资料图) 郑明(资料图)

  记者贾岩峰报道 苏宁收购国际米兰之后,除了投入和管理运营之外,也在学习,尤其是在青训方面,更是派出了专人前去学习,试图搭建属于自己更完善的青训体系。作为苏宁目前负责青训工作的管理者之一,苏宁俱乐部的副总郑明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他在接触意大利青训之后,对比国内青训产生的感悟。

  青训和一国足球发展一样,需要体系化运营

  《足球》:最近我看见你发的一条朋友圈很有意思,其内容介绍了国际米兰在意大利U系列的比赛中,除了U18是亚军之外,其余级别全是冠军。国际米兰的青训这么强吗?

  郑明:国际米兰的青训一直是很不错的,今年还有一个亚军,去年全部都是冠军。

  你是哪年去的意大利,开始接触的国米青训?

  我是在2016年苏宁收购国米之后,我跟总经理刘军一起去的意大利开始接触俱乐部及其体系,应该是从2016年的8月份开始的,我在米兰停留了半年。

  你去那边是主要负责青训这一块吗?

  一开始也不是就马上接触青训,因为苏宁刚刚接手一个国外俱乐部,很多方面我们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就从管理方面先介入,当时刘总过去作为中方主要派驻的管理人员,而我属于总裁办的一员,负责协助他工作。业务涉及到职业队,青训、商务各个方面都包括。

  具体接触了解下来之后,是不是感觉管理起来不那么容易,业务很多,内容复杂?

  管理起来肯定是不容易的,国际米兰毕竟是一家一百多年的老牌俱乐部,其本身管理系统很完善,很专业,分得很细致,在我们中国人来看,很多工作都是一个人就能做的,因为中国俱乐部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但是他们却不同,他们把一个范围的工作分得很细致,好几个人去完成一项工作,各司其职,做得很规范。

  那么青训这一块,在哪些方面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呢?

  首先从整体上来划分的话,有精英培养体系和商业培养体系。所谓的精英培养体系,用国内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的俱乐部梯队,不同级别的U系列球员;而商业化培养,主要是足球学院,在世界各地进行合作,用品牌授权的方式做商业化运营,这样的运营既可以不断给俱乐部带来收益,也可以持续地推广国米的品牌,加强品牌本身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我们国内也有自己的U系列球队啊,跟国外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在国内从事足球工作也几十年了,1994年开始投身足球圈,从甲A到甲B到乙级,再重回甲B到中超然后到亚冠,这个过程中都有接触到不同级别联赛的青训,跟国外真的不一样。也许我们的职业足球本身就起步太晚,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水一深,摸不着石头了,就容易出错。这个石头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体系。我们跟国外最大的区别是,国外无论是职业队也好,青训也好,都有自己很完善的体系。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谁去做,都有标准,而我们很缺乏这些。

  这种体系化运营,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当然了,这种体系化运营好处实在太多了,不止是发展好青训需要,其实发展整个足球都是需要的。因为足球的成长在于积累,那么体系化运营能够保证很多事情不会半途而废。首先:职责非常清楚,没有管理的盲区,不会出现重复管理,交叉管理或者不知道该由谁去管理的情况,一旦有问题,马上知道该由谁来负责;其次,不受限于人员的流动,无论是谁留谁走,都不会对于整个运营带来巨大冲击。不管是青训部主任离职了,还是某个重要的管理层离职了,对于国内俱乐部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带走了很多资源和人脉,但是对国外来说不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目前苏宁也在搭建这种体系化运营模式来发展我们的青训,因为苏宁作为企业本身,也是一个靠体系化模式运营高效管理的企业,所以苏宁集团也一直致力于把企业这种管理文化引入到足球管理当中,这段时间我们也不断派人去意大利学习。但是在我们派去的人当中,有人学成之后就被挖掉了,尽管还不至于对我们的整个青训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但终究会耽误一些事情。所以我们也在不断调整,会让整个体系分工更细致,让每个人能够影响到的领域更细微,这样时间长了,谁走谁留就不至于对我们整个运营产生冲击了,而我们有这种信心做好这件事。

  想确保投资青训的信心,政策法规必须跟上

  《足球》:中超目前要求每个职业俱乐部必须有5线梯队,那么国米的U系列梯队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郑明:首先最直观的区分,人员规模不一样,我们国内想要组建一个年龄段的梯队,选材范围跟国外是肯定没有办法比较的;其次,我们都是双年龄段梯队,比如我们都是U19,U17和U15这样双年龄段组队的,但是国外是一个年龄段一个队。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他们不会有重大遗漏,因为谁都不能未卜先知,好球员会出生在双数年还是单数年,所以哪个年龄段都组队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国内要顾及一些重大比赛的适龄球员,组队时受到的制约就会多一些;第三点,投资者角度,心态是普遍不一样的。在国外,因为足球发展比较成熟了,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只有完善自己的梯队,有自己的人才,才对球队长久的建设有益处,但是国内,如果没有足协的强制要求,我们职业俱乐部普遍的梯队建设水平都上不去,因为梯队建设这个属于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所以如果投资人想法不一样,就会觉得我与其投入这个,不如直接投入一队见成绩更好,至于人,有钱还怕买不到吗?直接挖墙角多方便。

  有钱不怕买不到,是不是欧洲俱乐部受制于财政公平政策或者种种制度的制约,让他们不能走这条直接挖人墙角的路?

  欧洲俱乐部我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竞争,但是这肯定不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因为从意甲、英超、西甲甚至荷甲、比利时,不管联赛级别大小和水平高低,大家都有自己的青训体系,都致力于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挖墙脚肯定不是主流。

  为什么这样?第一,文化背景的原因,有时候足球靠制度,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因素,每个俱乐部都会用自己的足球文化去吸引一些小球员加盟,从培养球迷的忠诚度和把喜欢俱乐部看作一种信仰,用精神层面去留住一些人,父母是国米球迷,亲人朋友是国米球迷,看着国米的球长大,就是欧洲大俱乐部都会有一批这样的学员;第二,完善的政策法规,咱们这里球员一到18岁,就被各路经纪人盯上了,足协出台了16岁可以签职业合同了,算是帮俱乐部能够锁定一些球员,但是欧洲有一些国家,比如丹麦,甚至15岁就可以签订职业合同,虽然跟国际足联要求不一致,但是本国足联认可,就是为了不让不良经纪人挖角,否则俱乐部辛苦花钱培育的,结果都让经纪人直接给摘走果实卖掉了,欧洲对于这种违规行为打击是非常严厉的,这样做好了,就不会打击青训投资人的投资信心。国内很多投资人不敢投,也跟这方面有一定关系。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想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投资人投入青训的信心,我们就得在政策法规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

  这是必然的,只有给投资青训的投资人更多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有更多人敢投,愿意投。但是政策保障只是外力,真正决定青训能不能做好的,还是要投资人本身要看清楚方向和投资的方法,怎么投,怎么搞,才能让自己对于青训投入的资本发挥真正的作用,怎么做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我们中国人做事不喜欢看脚下的路,更喜欢抬头看远方。其实青训怎么搞,学欧洲也可以,其实看看家门口的日本这些年是怎么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人才,也可以。

  关于中国足球应该学谁这个话题,在一线队的技战术层面就已经争论了不知道多少年了,差不多世界杯和欧洲杯获得过好成绩的国家我们都学过了吧……但是学来学去我们国家队成绩还是这样。那么涉及到青训层面,你觉得我们应该学谁?

  这些年我觉得我们一直在一个误区里走不出来,就是看足球,永远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一个国家足球队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只是因为技战术更先进吗?只是学会了阵型和打法就能成功了吗?人家的身体对抗、人家的速度和技术、对比赛的理解,我们能够完全学到吗?肯定是学不到的。其实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那么这个累积的过程,就要靠一个完善的体系来运营。所以我们国家队层面也好,俱乐部层面也好,一线队也好,青训也好,最重要的是学一个国家搭建整个足球完整体系的方法。有投入,有产出,有训练,有检验,各个环节完善了,最终才能出成品。

  至于说学谁,只要是发达国家的,足球有过成功先例的,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他们之间的战术可能不同,但是走向成功的理念是有很多相同的,那就一定是重视青训,重视人才培养和管理,重视培养出来人才输送。比如说,我们这些年也送了不少球员去欧洲学习,但是为什么没有像日韩有那么多在欧洲能够闯出名堂的?也没有太多从欧洲回来让我们感觉在国内联赛中眼前一亮的?这个问题有没有人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送出去大多数就是培训,但是培训效果怎么样?有没有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送出去只是手段,是不是最佳选择,如果没有评估体系跟着,可能钱没有少花,但是效果能不能达到最理想这个很难说。我不是说送出去学习不好,只是如果只是让青少年球员学习,我们作为主导者没有检验和考试,效果肯定不是最好的。青少年的培养,评估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足球培养理念的改变,需要的是整体改变

  《足球》:你在国米期间没有什么最直观的感受,我们在培养青少年足球基础教育上的不同?

  郑明:不用在国米,在国内就有。我们曾经跟一个幼儿园搞过一个活动,就是我们请国米的青少年足球教练来教孩子踢球,报名的也不少。但是上来第一个星期,教练基本没怎么让孩子碰球,一直在给孩子们练习一些步伐,于是有的家长不愿意了,练了一星期了,一次球都不让碰,骗人的吧!但是一星期之后,等孩子们再碰球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基本的动作做得都很像样,家长明白了,这是不同的教育方法。国内教孩子我也见过,上来可能会先练习颠球,然后五个部位触球,摆腿。所以很多时候咱们颠球技术,脚弓正脚背打门,我们的足球讲究基本功,做事也讲究基本功,我不否认基本功重要,就好像弹钢琴,你确实得知道多来咪发索怎么弹,但是足球最终目标是要大家一起演奏曲目,仅仅自己会这些基本动作是不够的,重要是怎么跟队友去配合,怎么在对抗和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做出这些动作。我跟意大利的教练探讨过为何中国足球特别怕紧逼,一旦紧逼就特别容易犯错,意大利教练跟我说,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观察,在对手上来之前就把球尽量稳妥处理掉,如果只能看到一个点,那么一旦被卡住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可是如果总是有两到三个接应点,对手不可能一下子都封住啊。那怎么看两三个接应点,这个肯定就是要从小培养和教育。我们在足球培养方面,有很多理念落后了,而这个理念的改变不是一两个教练能够做到的,这需要一个整体的改变。

  我记得有一个国产教练跟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他说在选拔年轻球员进一队的时候,他从来不担心球员会得不多,反而担心的是球员会得太多但全是错的。他说基本上国内青训体系培养出来的球员,到一线队都得重新学。

  你说的这个问题我遇到过,我带以前舜天的青年队在荷兰留学期间,荷兰教练说他纠正我们队员错误的技术动作远远比他教新的动作要累很多,有些动作当时纠正了,但是时间长了,就又回去了,所以我很理解这个教练的感慨,学到错的,还真就不如不会。那么这个现象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我们青训体系成材率不高的问题,小时候好像是在勤学苦练了,但是如果一旦练得都是错的,跟职业足球衔接不上,根本达不到一线队基本的要求,那就都是白练了。所以这些现象说来说去,还是那个问题,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不知道教得好不好,练得对不对,练得再刻苦,也可能都是无用功。所以我在国米那段日子,最深刻的感触就是,中国足球,必须尽快有自己的体系,大的环境我们管不了,但是俱乐部,一定也要尽早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来,把能做好的尽量做好。这也是我们苏宁的投资人和管理层意识到的,所以我们目前在体系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和物力。

  我们看起来留洋球员数量是不少,但依然起不到增强我们国家队战斗力的效果。因为目前这种留洋大都是我们自己花钱送出去的,和日韩被买出去的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因为自己花钱出去和被买出去,得到的出场机会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思考的。日韩国家队成绩为何一直那么稳定,那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有一批在欧洲高水平联赛效力的球员,日韩的国内联赛,核心位置也不都是被外援占据着,而国内球员在联赛踢球的终极目标,大多也都是尽早走出去,到欧洲高水平联赛效力,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模式。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有些颠倒了,国内的没有一个想出去的,国外的都拼命想回来,为什么?国内赚钱多啊,而且有了高薪生活舒服啊,到欧洲还要克服各种语言关、融入关,位置竞争激烈,压力也大。但是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日韩欧洲球员越多,他们的球员出去就越容易,因为有成功先例有球队敢要日韩球员,但是我们越是没有能够在欧洲立足的,就越不容易出去,这样就会越发拉大我们跟日韩之间的距离。其实日本的青训我也考察过,他们的球员能够出去,也是他们自己青训做得好,自己培养的球员在国内能够打上职业联赛,然后通过自己职业联赛作为跳板去欧洲。甚至欧洲也愿意直接培养日本球员,因为他们显示出的成材率确实更高。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是不能因为国内青训体系不完善就把希望全寄托于送出去,还是得想办法改善国内青训的现状。

  苏宁目前在青训方面有哪些领先国内其他俱乐部的优势吗?

  苏宁接手职业足球俱乐部后,一直有着很长远的打算,不仅仅是想拿到好的成绩,同时更希望能够给江苏足球多留一些人才,所以一直致力于青训体系的建立,同时我们也引进了评估体系,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库,以及为一线队服务的非常专业的数据分析系统。比赛结束后,我们都会根据比赛数据做出一套完整的技术分析报告,然后提供给教练组,让教练组根据球员的真实身体状况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避免青训误区,评估体系建立是必须的

  《足球》:你说的这个评估环节具体指的是什么?评估青少年球员的训练成果吗?

  郑明:评估体系是两个方面:评估教练的体系和评估球员的体系。评估教练要看这个教练适不适合带青少年,适合带多大年龄段的青少年,然后再评估带了青少年之后带队的效果怎么样,这个肯定不是以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而是看教练在不同阶段能不能很好地完成适合这个年龄段的执教任务;评估球员就要看球员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足球的理解,身体系统的发育,个人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估等等。青少年足球教育,只有结合完整的评估系统,你才知道你做了什么,做得对不对,程度够不够,有没有因材施教。我们国内往往在青少年培养上有很多误区,这个误区如果不走出来,投再多的钱,找再多的球员,也不会大面积出成绩。

  具体说说都有哪些误区?

  首先我们在教练员挑选方面就有误区。我们目前确实有ABCD和职业级教练证书,误以为,级别越高带队能力可能就越强,懂的可能就越多,甚至教练的名气和履历,都可能成为我们挑选青少年教练的一个标准。但实际上,这不是最正确的做法。首先我们要明白,不是谁都有资格教青少年球员,尽管他们什么都不懂,还是一张白纸,但越是白纸,就越要慎重地往上去写每一笔,因为一旦写上了,就有可能擦不掉了。中国的青少年教练是没有门槛的,也是没有标准的,没有评估体系的。在欧洲,13-14岁其实是一个分界点,13岁以前教小孩踢球的教练,他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高超的球技,最重要的是能够懂得足球专业理论知识加上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用教育学的手段去把足球这项运动的原理先教给小孩,启发小孩的运动天赋,让他们懂得去思考,先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等到十三四岁以后,这个孩子适不适合走职业足球道路,会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会有在足球方面更专业的教练逐步介入进来。我记得有一年我带着舜天时期的U17队去荷兰鹿特丹学习,当时带我们的荷兰教练只是踢过业余足球,但他是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学士,给他做助手的反而是一个退役的职业球员,他来给我们小球员讲解理论,然后退役的荷兰职业球员做动作示范,当时感觉孩子们进步都挺快的,因为给大家把原理都说透了。但是我们国内是什么情况呢?一般是教练从小带队,教练会什么,就教小孩什么,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和大纲,所以会感觉同龄孩子,学到的东西都不完全一样,标准也不太一样,对于足球的理解也不一样,因为每个教练会的不一样啊!所以带青少年,不在于一个教练名气有多大,职业足球经历有多丰富,而是在于教练懂不懂得如何把足球这项运动本身最重要的一些理念,先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从小学会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机械式的模仿。我们总说阅读比赛的能力,什么时候培养的?从小培养的。到了职业队再学来得及吗?来不及。因为从小踢球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定型了,再改肯定不容易了。其实学习踢球,跟学习文化知识有点相似,老师教学生做题,最重要是告诉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把问题归类分析,而不是上来就直接告诉学生该套用哪个公式,甚至直接告诉答案,这样学生才能进步,对吧。

  其次是对球员的评估,国外早就采取了数据库的方式,把球员的资料都建档,然后跟踪一个球员这几年的成长数据,根据实际加上数据来评估球员的成长潜力,这是从个人角度来说。从整体角度来说,绝对不止是看球员所在球队的成绩怎么样,而是看,教练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我记得带舜天青年队在荷兰学习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跟海牙俱乐部青年队打,我们4比2赢了,球员们都特别开心。可是带我们队的教练却一点都不高兴,比赛完了开车就走了,甚至走的时候我还看到教练在皱眉头。后来我跟这个教练沟通了一下,怎么赢球你还不高兴。教练说,我这周练得是小范围配合二打一,可是场上踢得什么,完全没有章法,我训练一星期的东西一点没有打出来,赢了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根本不是我考核的重点。所以从那时候我就明白了,原来我们在青少年培训方面,就是太看重各个年龄段的成绩了。

  青训教练培养,真正功课应放在平时和国内

  《足球》:经过刚才的讨论,青训教练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了,刚才你也提到了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练加入到足球青少年培养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足球教练送到大学去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呢?

  郑明:这个可行性不大。教育学和心理学也不是岗位培训,足球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和文化功底使得他们想要在这两个方面拿到一定的成就,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会不会有人愿意这么做,这么做值不值得?又有多少人认可,这些都不确定之前,这个很难推广。

  那么把我们好的教练更多地送到欧洲去学习呢?与其送那么多队员出去,不如送同样数量的教练出去,把钱花费在培训教练上不是更好。因为教练学会了,才能带回来给青少年球员。

  你说的这个也可以做,但是不是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这些年在这里也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越是高水平的球员送出去学习教练证书,就越能够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带回来。这里面有个问题,文化功底和语言能力。能够教会足球教练一些东西的,应该是讲师,讲师相对而言,文化层次和语言能力更加过关,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是专业足球运动员,其实可以是大学里面从事足球运动研究的人员,或者搞技术分析的人员,对足球领域有足够专业知识积累,多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际足联讲师,用我们原汁原味的汉语给我们的教练多做培训多讲课,出国考察观摩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的功课应该放在平时和国内,做到真正的专业化和细化。跟国米比起来,我能够直观地看到我们在青少年培训方面做得不够细化。

  这个细化究竟是什么概念?

  球员在不同年龄段所需要接受的技术训练动作是不同的。同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启发和指导方式也是不同的,而什么年龄需要开始接受耐力训练,什么时候接受核心力量训练,什么时候进行速度训练,这里面有很多的科学,国米的训练方式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而我们国内很多训练还是凭借教练的经验。

  我记得桑特拉奇教练还在世的时候,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他说他发现中国很多U15-17岁左右的孩子,接受足球训练的强度非常大,有时候一堂课甚至达到3个小时,他说他感觉这完全是不科学的。后来他也找了那个带队的教练去沟通,但是这个教练反映的大意就是,学足球不吃苦,怎么能够出成绩。但是桑特拉奇说,你每看见球员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吗?这样练得再多有什么意义?球员从内心就开始抵触了。

  这种过度训练的情况在国内的确存在,这也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我们不是总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也要分情况,看用到哪,足球肯定不是光靠吃苦就能练出来的。米卢不是曾经提倡过快乐足球吗?这是因为足球其实本身是一项需要有创造力的运动,球员首先要有感情、激情、热情,同时还要有完整的人格与灵活思考的大脑,这样结合起技术动作才能把球踢好。而我们很多青训都是把球员的大脑封闭起来,教练让你怎么踢你就怎么踢,让你怎么练就怎么练,让你练多久你就得练多久,时间长了,把球员对于足球的创造性磨平了,就剩下一群听话的孩子,特立独行往往是要受到批评的,当足球运动员的训练最累的是身体不是大脑的时候,那就真的有问题了。所以你发现说来说去,足球的教育其实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模式。

  这次U23小组赛出局造成的影响挺大的,越南足球的进步也触发了国内很多人对于中国足球越来越落后的感悟。这几年得益于足球大环境的改变,好像我们的足球基层教育也比原来更好了,比如校园足球就搞得红红火火的。

  对于校园足球而言,普及校园足球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足球运动的魅力、释放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并且,通过足球运动在提高小球员身体素质的同时达到提升其协调、沟通、协作、团队、组织等多种能力的目的。尤其是对于还处在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对于足球运动而言,他们更多愿意参加的是诸如射门、守门、对抗和比赛,而绝不是重复的、单一的专项技术动作训练。这样的训练方式只会使这些孩子丧失对足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只有参与到足球运动中的孩子的人数产生量变的时候,我国足球整体水平的质变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现在校园有多少时间提供给孩子们进行足球训练的空间,给他们比赛,在意大利,孩子们13-14岁的时候就能够打主客场比赛,这对于他们将来走向职业队是很有帮助的,有非常完善的赛事体系,而这些都是我们校园足球缺乏的。关起门来练不是目的,应该是校园足球形成比赛网络,才真正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更多赛事资讯请浏览足球大赢家:www.dyjw.com

  (微信公众号:zqdyj888)

苏宁足球青训
新浪体育公众号
新浪体育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