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沈杰报道 1992年,巴塞罗那,“梦一”夺冠后,“魔术师”约翰逊说:“这样的球队永远也不会有了,你们永远也看不到了,我们也一样,看不到了。”
四年之后,亚特兰大,“梦”还在延续,但惊“梦”者已经出现。在那届奥运会的男篮决赛里,美国队95比69取胜南斯拉夫,看似毫无悬念。但半场休息时,他们的领先分数只是———5分。
对手不再忌惮
这一届的美国队被称为"梦三队",他们的阵容里,只保留了米勒和奥尼尔两个"梦二队"的成员。
美国队大换血的原因很简单:"梦二"太傲慢,1994年世锦赛上,他们飞扬跋扈的态度惹恼了很多对手。相较于巴塞罗那,其他国家对"梦之队"的敬畏已经大不如前。
"梦三"成立后的第一场公开比赛,对手是巴西队。毫无意外,美国队109比68取胜。当时的巴西队中还拥有奥斯卡·施密特,他曾被称作是"NBA以外最好的篮球选手",那一年,他已经38岁,但还是在这场比赛里得到了21分。
赛后,他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他们不是不可战胜的,跟NBA球员组成的球队比赛多少有点不公平。我现在已经38岁了,我是带着享受比赛的态度去跟这支梦幻球队比赛的。"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施密特代表巴西队曾跟美国队交过手。小组赛里,他们83比127,输了"梦一"44分。这一年的奥运会上,他们没跟美国队分在同一组。但1/4决赛,两队狭路相逢。结果,美国队只是以98比75赢了23分。
从44分到23分,同样都叫"梦之队",但境界已经大为不同。
"第一支梦之队更有人气,"施密特说,"每个跟他们交过手的人,都会惊讶得合不拢嘴。这支球队也许同样很强大,但每个人都会觉得,第一支就像梦幻一般。"
在这支美国队里,巴克利参加过梦一队,对于"梦三"和"梦一"的区别,他说了句很中肯的话:"那时我们有12个NBA球员,其他球队没几个,到了1996年,在NBA打球的国际球员就多了起来,我们的优势开始体现在板凳深度上。因为主力阵容,双方都是NBA球员,差距也许不明显,但上替补阵容时,我们还是NBA球队,其他球队就不是了。"
只看这两支美国队小组赛的表现,也能感觉到其他国家篮球水平的提高。"1992年,第一轮比赛,我们每场差不多能赢六七十分,"巴克利说,"可到了1996年,这个数字就下降到了35到40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正在不断变强。"
奥运会前,"梦三"主帅威尔肯斯也曾不无担忧地表示:"你绝对不可以轻视像南斯拉夫和立陶宛这样的球队,如果不好好准备,你就会吃到苦头。"
决赛半场惊魂
威尔肯斯一语成谶,苦头真的来了。
决赛之前,美国队一路顺风顺水,冠军似乎唾手可得。但决赛的上半场一打完,他们却一个个神情冷峻。因为此时,他们仅仅领先5分。由迪瓦茨率领的南斯拉夫队让"梦三"惊出了一身冷汗。
中场休息,拳王阿里出现在了场边,带着他的金牌。这是奥组委给他的,用来补偿1960年奥运会被他扔掉的那块金牌。
看着阿里,雷吉·米勒用手肘顶了下卡尔·马龙,好像在问:"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吗?"马龙点点头。球员们一拥而上,围在了阿里的身边。
下半场开始,南斯拉夫神奇不再。距离比赛还有15分20秒时,迪瓦茨就犯满离场。这对南斯拉夫无疑是一记重创。他们的球员里只有两个打过NBA,迪瓦茨下场后,就只剩下后卫达尼洛维奇一个人。可是,经过了上半场的激战,他也开始显露疲态。牵一发而动全身,南斯拉夫开始顶不住了。
在迪瓦茨罚下场时,南斯拉夫已经将分差缩小到三分。一度,他们只落后美国1分。没有了迪瓦茨,他们也曾顽强抵抗了一段,终场前10分57秒,南斯拉夫还只落后7分。但随后,美国队水银泄地的进攻就将他们击溃了。
95比69,美国队还是拿到了金牌。但这个比分意义不大,"梦之队"遭遇到了挑战---这在球队建立后,还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就像中场休息结束,阿里颤抖着双手离开球员一样,美国队也经历了一场让他们颤抖的比赛。
在这个夜晚,"梦三"不再梦幻,他们一度坠入凡间,就像曾经的拳王一样,终究也有老去的时候。
新浪为《篮球先锋报》独家网络合作伙伴,该报提供所有内容,其他网站和平面媒体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方式变相传播,违者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