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霸周刊:无奈的“河南现象”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12:06 扬子体育报《篮霸周刊》 | |||||||||
从河南到山西,从山西到河南,再从河南到山西,CBA中具有传奇经历的山西中宇队——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是河南队,因为,它的投资人是河南仁和药业的老板——在CBA联赛中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踉踉跄跄征战的历程。 今年的联赛还是如此,联赛第一阶段刚过,成绩惨得一塌糊涂,不得已让主教练徐长锁当了总教练,又请来一个韩国人当执行总教练。山西中宇队的教练难当,上个赛季,蒋
蒋兴权点出了山西队的软肋:没人。老板脾气性格好坏倒在其次,没人才是最致命的。不怕死的徐长锁接手了山西中宇队,但让这位雄心勃勃的少帅吃惊的是:一直到联赛开始之前,球队人员还没有到齐,队里的核心人物,竟然在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还在外面打野球!本土球员如此,更不要说不知怎么回事参加了中国篮协选秀训练营但又拒绝来山西的蒂龙·华盛顿。 可以说,“散乱的本土球员+没有职业道德的外援”终结了徐长锁,也让中国篮坛极具代表性的“河南现象”再次在号称世界第二大篮球职业联赛的CBA,尴尬异常。 在中国篮坛,搞职业俱乐部最需要什么?钱?还是人?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既有钱,又有人,比如说广东宏远。老板有钱,舍得投入,多年的经营让他们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体系,一队和梯队建设像模像样。CBA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不多,八一应该勉勉强强算一个,虽然人家因特殊的军队性质不能建立真正的职业俱乐部,不能引进外援,但人家不缺钱,不缺人,也算得上达到了“理想状态”。辽宁盼盼也应该属于这种类型。 在CBA,俱乐部还有两种类型。 一是有人,没钱。吉林、上海是这类型的代表,11年以来,CBA中有过这种经历的俱乐部还真不少,吉林是一个典型,以孙军为代表,吉林队人才层出不穷,但是,问问吉林的球员收入情况,没有几个球员愿意说。 二是有钱,没人。这里说的“没人”,不是指没有球员,也不是说没有老球员,而是没有人才,没有自己的本土人才。河南是一个典型,仁和老板有钱,但是,再有钱他也请不来为自己拼命的队员,球队发挥时好时坏,好了就计较收入,坏了就推卸责任。实际上,由于中国篮球的特殊体制以及历史,球员市场冷清得可怜,没有几个实力球员走向市场,对于像河南这样以企业出资招募人员成立的球队,只能在这个可怜的球员市场上找寻人马。东莞招募了一整支湖北队,广汇从全国各地率先召集了一批人,云南红河也曾以辽宁球员为主体组建球队,广厦泽购买了原沈部——但是,这些球队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一旦球队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崩溃的将是整支队伍。 “河南现象”就是一个明证,让谁去干那主教练,谁也会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