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华暴雨之夜降生渔船 接生婆预言华仔必成大器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12:00 足球-劲体育 | |||||||||
本报记者王伟发自广州番禺沙湾 真的难以置信,陈江华竟然不是在医院出生,而是在一条船上由接生婆接生的。那是1989年3月12日的一个夜晚,当时电闪雷鸣,早被淋成一个“落汤鸡”的接生婆不断地重复:“这个时日生娃,日后必成大器……”
“陈江(昵称),快起来,你不说要和妈妈一起出海打鱼吗?”陈江华的妈妈喊儿子起来准备上船收网捞鱼。这个时候正是凌晨2点时分,也是渔民起来工作最忙的时刻,夏天的这个季节正是渔民收获的季节,也是陈家最忙的时刻。这一天晚上陈江华早早的就睡觉了,因为白天的时候他对母亲说晚上起来想帮爸爸妈妈一起去海上拉网。8岁时候的陈江华就已经看到了爸妈的辛苦,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帮爸爸妈妈一些忙,让他们能轻松一点。 其实,妈妈只要听到儿子这句想要起床帮忙的话就已经很高兴了,更何况陈江华这个时候只有8岁呢!平常的时候,陈江华基本上都是晚上10点睡觉,可是这一天他在晚上7点就早早的躺在床上。当妈妈凌晨时分准备喊他时,他一下子就变清醒了,穿上短裤马上下地准备上家里的小帆板,和父母一起出海。 这是1997年陈江华家的一个场景,在捕鱼期最佳的3个月内,他的父母都是这样在凌晨时分起床为可能是一年收成作努力。陈江华的妈妈唠叨着:“我们可不能错过这最好捕鱼期,不然我们今年的生活该没保障了!”陈爸爸也随声附和着:“3个孩子都要上学,哪个不需要钱啊!我们要努力工作了。” 陈江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3个孩子的负担让他的父母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去努力工作,这样才可以让家里的孩子不至于吃不上饭、上不起学。 如今的番禺区沙湾镇涌口村的那条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但时代的改变还是没有抹去涌口村的清苦,这里的人可能是目前沙湾镇里收入最少的个别村之一,大部分人没有耕地、他们都靠打渔为生。少年陈江华就生长在这里。这里的老人们说:“涌口村并没有多少年的历史,这里的姓氏组成比较复杂,并不像其他的番禺的各个村里家族式的姓氏组成,所以通过这里的姓氏组成就可以知道涌口村是以外来人组成的村庄。”陈江华的父母就是四海为家、以小帆板为住房的典型。陈江华的爷爷陈锦老先生有4个儿子,陈江华的爸爸排行老大,作为大哥的他秉承了祖辈的意志,年轻的时候继续着祖祖辈辈的渔民生涯。陈江华的父亲结婚后从家里分到了一个小帆板,也就是渔家用来打鱼和居住的小船。为了维持生计,陈爸爸和陈妈妈一起开始了在海上漂泊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小帆板漂到了这个叫“涌口”的地方,这才算安定下来。 陈爸爸说:“涌口,这个地方不拒绝外人,我们以前在南沙横沥,后来自己划着船就到这边来了。”涌口村大多为外来户的传统通过陈爸爸的经历就可以证明,事实上,陈江华的爷爷陈锦至今还不愿意离开南沙横沥,其原因就是不想离开自己的老家。 陈爸爸属于一个开拓者,作为家中的老大,他必须出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建自己居住的房子。对于一个渔民来说,能在岸上有自己的房子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直到陈江华4岁的时候,陈家才有了自己的土房。 陈江华4岁的时候正是1993年,而在1989年的时候陈家还住在海上,也就是小帆板上。有人会问,在海边的小船上睡觉能睡安稳吗?但对于四海为家的渔民,生活就是这样。渔家人很聪明,他们把住的小船周围用石头围成一个四方的区域,这样就可以稍微控制一下风浪的袭击,那个时代的陈爸爸也会用祖辈传下来的法子保护自己的小帆板家园。 1989年的3月12日,陈江华就出生在由石头围成的四方区域内的小帆板上,具体说就是出生在船上。陈妈妈依然记得儿子出生的时刻,十月怀胎,阵痛难忍,生这个儿子还真费了不少力,“儿子天生就比别人高大,生他的时候就发现儿子的长度超过其他的小孩。那个夜晚电闪雷鸣,接生婆来的时候都被浇到,费了很大的力气,陈江华终于降生。”当时,那个接生婆就曾说过,如此时日生娃,日后必成大器。 陈江华生长在广州番禺涌口村,隔着一小片海的对面就是湴湄村,那边也出了个名人———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陈江华让涌口村的人也可以扬眉吐气了…… 如今在沙湾涌口村里,没有人不知道陈江华,即使陈家搬走不在这里住之后也是这样。涌口村紧靠海边,景色很美,现在这里已经成了许多人现场吃海鲜的地方。涌口村的王书记还记得陈江华小时候的样子,“‘陈江’是个机灵鬼,小时侯就特爱闹!记得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拿一个篮球在家门口拍来拍去。” 陈江华现已成为这个村庄最有名的人,涌口村的人都这样说,还有人说:“我们涌口村出的这个名人终于要超过海对面的湴湄村了。涌口村和湴湄村只有一小片海之隔,两个村的人都是靠这片海生活,说到湴湄村就必须要提一个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冼星海,他的家乡就是广州番禺榄核镇湴湄村,正是与陈江华出生的涌口村一小片海之隔。当然,陈江华的名字与冼星海不能同日而语,但面对面的村庄出了两个具有超级影响力的人物是两个地方之福。 涌口村的王书记所提的“陈江”就是陈江华的昵称,陈江华的父母和亲属都这样称呼他,这是广东本地人对孩子的呢称。说起打篮球,涌口村的老人们还记得小小“陈江”在八九岁时经常拿个篮球在自家拍来拍去的样子。 篮球是改变陈江华命运的东西。说到陈江华的篮球世界就必须先提到一个人,就是他的叔叔陈柏松,实际上叔叔是陈江华接触篮球和进入专业青年队的领路人。 陈柏松现在番禺银行工作,这位也是受益于篮球而改变自己命运的番禺人现在还是篮球场上的干将,而且还经常帮一些企业的队伍打打比赛,身高达到1.87米的他也有好身手。陈柏松是陈江华爸爸的亲弟弟,家中排行老三,陈家的大哥继承了父业当了渔民之后,作为老三陈柏松一直在寻找一种突破的机会,他在骨子里想改变终生为渔民的命运。1988年,16岁的陈柏松被广州中心体校的教练严福伦看中,进入了专业队训练,身体条件出色的陈柏松通过比赛很快就被番禺的银行篮球队看中,银行的领导马上许诺为陈柏松解决户口和工作问题,请他代表银行打球。 那个时候对于一个渔民家庭出来的孩子,有如此好的工作简直是在做梦,于是在和教练严福伦几次商量后他作出了选择到银行工作的决定。到银行工作之后陈柏松就有时间经常回家看看,而每次回家都要去抱抱刚刚几岁的陈江华,在陈柏松眼里,陈江华是他最喜欢的侄子。 1997年,也就是陈江华8岁那年,陈柏松无意中和侄子比较手的握力,他突然发现侄子的手长得非常快,在比较握力的时候陈江华一直感觉不到疼,而且力气超过了正常8岁的孩子。当时陈柏松非常意外,心想:“陈江华的手力表现不就是一个未来的篮球好手嘛!”于是,下次回家看望陈江华的时候,陈柏松给侄子带来了一个篮球。 确切地说,叔叔带过来的这个篮球是陈江华有生以来第一次摸到真实的篮球,从这一天开始他就与篮球结缘,一直到现在他进入国家队、进入广东宏远职业篮球队。 不过叔叔送给陈江华篮球并不是“白送”的,陈柏松还给陈江华安排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陈柏松会在回来的时候教陈江华几招,然后告诉侄子“下次回来的时候一定会测试一下有没有提高”,水平没提高要罚,有提高就奖。事实上叔叔的这个办法对于一个视篮球为生命的少年来讲起不到什么作用,当陈柏松每隔一段时间回来看侄子的时候都会发现孩子的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在陈江华的眼里,奖与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深深地迷上了眼前的这个圆圆的篮球。 作为叔叔的陈柏松不断地发现陈江华身上的新变化,双胯之间的运球对于8岁的陈江华已经很熟练了,运球的技术更是超过了陈柏松的想象。更让陈柏松感到惊讶的是,陈江华自己用铁条制作了一个篮筐,然后他到处寻找能钉住篮筐的地方,恰好在家的院子里有棵龙眼树,于是把自己的铁条篮筐钉在树上,然后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在篮筐下练习投篮。 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都是陈江华的拥趸,陈江华家龙眼树周围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的面积,左右两侧就是江水和海水,一开始的时候陈江华的投篮并不是很准,球碰到篮边之后就会弹到水里,不过这对于一个渔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来讲一点都不是难事,他纵身一跳“扑通”一下跳进水里把球捞上来继续练习。 有一次爸爸提醒陈江华说,“陈江,你能不能把准星作为你提高的标准,少跳进水里捡球就是一个标尺。”听了爸爸这话,陈江华对准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先瞄准再扬手,有了一定约束力的陈江华的投篮准确度明显提高,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江华再下水捞球的次数果真少了许多。 篮球改变了陈江华的生活轨迹,有了叔叔的篮球,一年之后陈江华的手突然长了很多,当陈柏松再次回来的时候,发现侄子的手远远地超过了同龄人手掌的长度。天分、这就是天分,经过自学一年的陈江华无论在弹跳还是运球训练上都非常强,更重要的是除了天分之外,陈江华已经把篮球当成自己的伙伴了。 一次陈江华的妈妈对陈柏松说:“你当叔叔的可要管管你侄子了,自从有了你送的篮球后,他白天投篮,晚上还要抱着球睡,真感觉儿子是个怪人了!”当然,这是家里人开的一个玩笑,其实除了抱着篮球睡觉之外,陈江华的床底下还放了3个篮球做伴,这也是叔叔送给他的。陈柏松说:“陈江华提高得那么快,我奖励的篮球已经很多了,他不仅抱着篮球睡觉,甚至睡觉的时候身边都摆着篮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