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木头记-闪开让我歌唱老前辈 张勇军当年一语惊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8日16:00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2002年12月1日上午,篮管中心三楼会议室的门从里面被突然拉开,正在扒门缝往里观瞧的记者们像被剑气劈开一样分出条道,张勇军和阿的江从里面走出来。然后,被众人簇拥着来到2楼的大沙发上接受集体审讯。

  那一天,张勇军和阿的江竞聘国家队主教练。2002年非哥在世锦赛和釜山连栽跟头,国家队主教练位置烫屁股。篮管中心虽未采用短信投票的方式,但也破天荒的民主了一把
,欲采用竞聘的方式吸引愿意上钩的青年才俊带队参加不能输的哈尔滨亚锦赛——只有阿张二人愿意打虎上山(竞聘结果大家也早已知道,在总局的批示下,是年的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还是启用了“有威望的老教练”蒋兴权,阿的江和张勇军是助理教练)。

  阿指导讲话一贯艺术(好比每一句话句号前的三个字,他会主动重复两到三次来加重语气。譬如:今天的比赛对八一来说很重要...很重要。有心的球迷可以观察一下阿指导的讲话哈),我现在记不清了。不过张勇军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无论是做教练还是做队员,从来没有输给过韩国队。”这句话杀气腾腾。

  那天,张勇军着黑色西服套装,皮鞋锃亮。可我眼前分明是一身

球衣的他。

  他是我见过的最爱“打球”的教练。

  2002年秋的一个下午,张勇军带着他的国青男篮在北体大苦练,那时还未登陆联赛的易建联精瘦,他快攻时的弹跳高度和双手扣篮像极了加内特;已经成名的唐正东比现在小上一圈,但他显然是全队的攻防核心。

  训练课最后一个正式项目是全队分组对抗,练至最后,张勇军一声哨响中断比赛,本以为他要指导一番,谁知他将哨子交给助理教练,连训练服都没脱就上了场。这就是所谓的技痒难耐吧!

  不过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无人能阻挡已经39岁的张勇军,除了扣篮和篮板,他做了篮球场上所有的活,三分、妙传、抢断、后仰跳投,整个半场都是他的攻击范围,他对自己的出手自信到没有天理的地步——他的命中率?至少那天在八成以上。最后,还是张勇军招呼唐正东过来防守自己,不过,2.13米的身高又做了“歪把子机枪”的炮架子。因伤未能上场的来自河南的温武在板凳上看得两眼发直。

  还不够?继续:当队员们在场边做着放松活动准备撤退时,张勇军拣了一个球站到了中圈,并说要和他打个赌,唐正东摇头。来自辽宁队的后卫张继星贼笑,“这球准进!”张勇军双手一抛,空心入网。

  这就是绝活,那一拨老球星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绝活。

  1995-1996赛季,最具观赏价值的球队莫过于星光熠熠的八一,16岁的大郅已有追风少年的绰号,在盖帽和扣篮的技术统计上遥遥领先,张劲松和刘玉栋无所不能,板凳上还窝着李楠,他身后还有98年才打出头的中投王刘强。阿的江则是明星中的明星,他掌控八一队的节奏,在那个球风朴素的年代,他已靠各种花式运球取悦球迷了。不会得分?只是他不愿意而已,投篮对他来说不是困难,他在快攻中的手腕夹球背后假传接上篮的动作比“白巧”不差。

  不过更让人惊奇的还是广东,张勇军不用多提,李春江单场14个三分球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1999-2000赛季张劲东也单场投进过14个)。二中锋黄云龙居然是当年的助攻王,他的策应出神入化。现在已是领队的关德友则是篮板高手,早期的《篮球》杂志专门有文分析他的篮板技术。广东队以这样的配备杀进总决赛,只可惜碰到的是同样人人有绝活又年轻力壮的八一队,被杀了个2比0出局。

  那一年,还有在保级战中独得四十多分而将球队拽回甲级的胡卫东,他那个时候可以轻松的做空中接力,他的投篮手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变。那一年,还有坚持“全场紧逼、快速反击和三分远投”的“后南部风格”,凌小龙怪异投篮姿势在三分线外摘叶伤人;那一年,身高只有1.93米的刘铁能在内线死扛硬打。

  绝活,既不是旁门左道,也不是像如今某些国手那样的远投一招鲜;绝活不是十年磨一剑的剑锋,而是使剑人的见招拆招的思路;绝活是经验、意志和以及苦练的结果。

  2004年,我在武汉得见前国手白江,他那时还是武汉华中科大的主教练。队员的每一个上篮,白T恤背后印着“we!not me”字样的白江都会在篮下下重手去推,他要让队员能在对抗下保持平衡。老白是南部人,孙邦的弟子,孙邦开创出的南部风格打造出了辉煌的南部时代,那时候队里讲究这个,所有的动作都是这样苦练才得来的(所以老白非常期望将华中科大打造出南部风格,不过当年夺得CUBA冠军后,老白就去了徐州的中国矿大)。

  老白的绝活是中投,不过他也能传球,1996到97赛季他是CBA助攻榜的第三名。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姚明进入CBA后,还在江苏队的老白就琢磨出对付姚明的办法,绕着他运球,不过来,拔起就中投,过来,就突破。“弄得姚明在比赛中就说,‘老白啊,够了吧,别投了’。”

  闪开,让我歌唱老辈球星......

  不过,赞歌过后自有悲伤。自“绝活们”纷纷归隐之后,“新绝活”已愈发希罕。那个时代没有超强的身体素质、没有营养补品、没有奖金刺激,甚至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已让他们对篮球有所厌倦,不过那些“绝活们”依然能够打出令人激赏的篮球。新人类们拥有了一切,却在世界篮球大踏步向前的道路上大掉队,以至于接触过的外国教练几乎都指出中国球员打球没有活力,更没有想象力。另外,“绝活们”的功夫为什么不能在“脱掉球衣穿西装”的手递手中传承下去呢?这也许是十年职业联赛的“负产品”——职业联赛收获了足够的眼球和乐观的未来,却忽略了一些培养新手的机会、耐心甚至规律。

  什么时候,我才能说: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点击进入杨国伟博客:木头记

  (木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6,000篇。


 

评论】【篮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