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注意cuba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南钢呆过的白江已经成了功勋教头,而有迹象表明单卫国也有可能跟上。相比较美国的ncaa,疯狂三月而言,国内不管是cuba或者大超联赛的影响力都差的太远了。第一届cuba的时候只有体坛的两个小豆腐块,而如今的大学生选拔赛,也很少在各平面媒体出现。
在我个人看来,这其中还有个很重要的差距,ncaa的cuba以及大超联赛根本不是同
一类型的——尽管都被称做大学生联赛。不管是实力强劲的广东工业大学,又或者几度称王的华侨大学,他们的实力并非代表了这一年龄的最高水平。如果说是全美关注ncaa,那么cuba或者大超联赛都只有部分大学生关注,即便在某些实力较强的学校,愿意买票看自己球员打球的球迷也比较少。
ncaa是nba的重要基石,尽管目前ncaa的影响力被淡化,但nba的奠基石却始终来自ncaa。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联赛已经非常的成熟,其操作的合理性甚至和nba比起来也不遑多让。不管是cuba或者大超联赛,都有其明显的缺陷,大多处于实验期,并且似乎一直没有脱离实验室的可能。看起来都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联赛,缺乏观众——仅仅在球馆驻扎的那些免费球迷是不够的——并且缺乏足够的实力,尤其后者才是致命伤。
牵涉到体制问题,我相信要想改变是相当难的。在美国,很多球员从小就迷恋篮球,他们可以通宵达旦的打篮球,比如iverson,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太多在街头厮混的人到最后一样进不了nba。而在国内,很多热爱篮球的人因为各种牵制,很难做到和美国黑人一样疯狂,其实我们大多知道,生活条件更好的白人就很少成天围绕篮球转。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这我一直认可。我一直认为,上海,北京应该出现最多的篮球人才,但目前看起来,这两个城市的青年才俊很少。可见在中国,cba或者cuba等联赛的影响力太小。
所以有个很矛盾的问题,cba要想更有影响力,中国篮球要想前进,就必须要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但是后备的培养又必须依靠cba的强大影响力。那么有限的资源到底该投入到哪个地方呢?基层建设或者cba?从大力打造牟作云杯开始,篮协更愿意通过cba的强劲来推动中国篮球的发展。但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如果大学生联赛不能对中国篮球形成有利环境,那么高中生联赛呢?此次中学生运动会,中国进入前四强,但是国内媒体的关注少的可怜,相比较足球而言,这样的待遇实在让人不可忍受。还是那句话,cba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能体现一个联赛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平面媒体上得到的篮球青年联赛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一个相当不正常的现象。没有太多人愿意投入一个几乎不会出现在传统媒体的项目,而缺乏经济投入获得的结果也自然可想而知。尽管ncaa或者高中联赛并没有直接的利益,但是一来有着进入nba的希望,二来,他们至少可以获得奖学金并且有大帮的媒体关注。
在美国,真正好的大学教练往往不愿意去nba,比如k教练,而一些二流教练倒愿意来nba试试身手。这和中国完全相反。对于美国这些大牌教练来说,ncaa的压力相对较小,并且他们一样可以获得不菲的薪水和足够的关注。但在国内完全不同,白江能拿的钱并不多,并且没有什么人来关注他的辛累,付出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回报,那么期待更多人付出几无可能。
在目前cba逐渐吸引眼球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将青年联赛跟上来。cuba或者大超这样的实验田在我看来都不能提高中国篮球的真正实力,甚至不能吸引太多的关注。
在目前的青年球员培养中,南钢和宏远属于大户,宏远在于全国挖材——我们应该赞扬他们的高瞻远瞩,南钢则侧重内部挖掘,依赖的是强劲的底蕴。前提是这两只俱乐部都有足够的钱来支持这一行动,比如吉林,即便想培养年轻球员也毫无办法。
如何改善这一局面,篮协的打财主分家产做法极其不明智,这样一来打压了大户们培养年轻球员的信心,二来则助长了其他球队坐等分材的想法。这样的做法可能会暂时性繁荣几年的联赛,但造就的后果相当严重。
博斯曼法则出现之后,荷兰联赛几近崩溃。这点确实是cba的前车之鉴。
既然不能和ncaa相比,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死走大学生联赛这一条路。青年联赛似乎是个相当不错的主意,如果能将cba和青年联赛逐渐剥离,我看倒是一条相当不错的做法。青年联赛由篮协组织,出资金乃至聘请教练,每年球赛结束后进行选秀,cba球队对本省球员有优先选择权(数目待定),在优先结束之后按照球队成绩从差到好进行第二轮选秀。每年在青年联赛中选取一定量的优秀球员,由篮协聘请优秀教练乃至外教进行两到三个月的培训,甚至可以考虑部分球员可以直接跟班国家队培训。
疯狂三月或许是个梦,但如果真能将青年联赛打造起来,未必不能做成cba的真正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