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CBA奔牛奇迹云南制造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13:12 云南日报 | ||||||||
组队,CBL冠军,CBA八强……不到一年的时间,一支来自西南边陲的神秘之师创造了一系列篮坛纪录,彩云之南就此诞生了一个高原人倍感自豪的“奔牛奇迹”。奇迹的背后,是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一个个发人深思的启示。 历史造就机遇
在“高人林立”的篮球世界,云南人似乎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历史上缺乏骄人的竞赛成绩外,在《2002年云南省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统计中,云南本地20岁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67.5厘米,比全国同龄男子平均身高矮2.2厘米———云南人搞篮球“先天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让需要“大把烧钱”的团体运动项目发展受到阻碍……许多人在奔牛队组建之初提出疑问———云南人到底能不能搞篮球? 其实对中国篮球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国篮球运动和云南颇有渊源。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云南的专业篮球队辉煌一时,曾进入过全国前八名。年纪稍长一些的云南球迷都对那个年代里各地热火朝天的业余篮球比赛火爆场面有着深刻的记忆。球迷们肯定也不会忘记那位曾率领中国女篮获得过奥运会和世锦赛铜牌的中国女篮“教父”杨伯镛,就是来自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尽管云南专业篮球运动在多方面因素的困扰下停滞不前,但云南人对篮球的热爱丝毫没有减弱。 去年10月,在杨伯镛的老家个旧举行的省第五届城运会上,一位年过花甲的云锡公司退休老球迷在座无虚席的球场边深情地说:“个旧人没有不爱篮球、不懂篮球的。个旧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篮球比赛,只要有比赛,不管是什么球队打,我们都会去看。”在近一年采访奔牛队的时间里,只要球队在主场有比赛,仅有二三十万人口(含全县农业人口在内)的红河州州府蒙自都会出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场景,对他们而言,最好的休闲娱乐方式就是到体育馆去看一场篮球比赛。在全省各地篮球的魅力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娱乐休闲活动,各种比赛风靡一时,常年参与篮球运动的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人数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在云岭大地的山山水水,人民群众对篮球始终有着火一般的激情,非常渴望能拥有一支令人自豪的子弟兵球队。 这就是奔牛男篮孕育而生的基础。 创新铸成辉煌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良好传统氛围的红河州成了云南篮球运动的带头人,挑起了重整云南篮球事业的重任。要在一个近乎空白的基础上重塑云南篮球辉煌谈何容易。政策?人才?经验?资金?一个个严峻的考验、一系列现实的巨大难题摆在了奔牛俱乐部面前。红河州委、州政府和奔牛俱乐部领导经过反复思考后,确立了发展思路———借发展篮球形成一条以篮球事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连环扣。2004年4月,在红河州政府决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政策背景下,由州体育局牵头筹建,通过政府财政拨款、体育彩票基金划拨和企业投资赞助等方式获得资金,经过工商局注册而成立的独立法人机构—————云南红河奔牛篮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诞生,这标志着时隔将近20年后,久违的职(专)业篮球终于再现云岭大地。 针对云南本地缺乏优秀篮球人才的现状,俱乐部确立了一条“引进人才和培养本土力量并重,循序渐进”的路子。 俱乐部请来了当时正在北京体院深造的原中国青年队主教练吴庆龙,从全国各地网罗了肖卫国、欧阳贵景、张勇等一批刚从高水平联赛中退下来的老将,重金聘请了高水平的美国外援拉梅洛·威尔逊,俱乐部一线队初具雏形。与此同时,俱乐部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在建队之初就从省内和全国选拔招收了近200名优秀苗子,完善健全梯队结构。去年10月,俱乐部又与著名学府上海交大合作,在国内首创“球员双注册制”,开始着重培养知识型球员,进一步强化后备力量。 初生的奔牛队以全新面貌步入正轨,一个个奇迹随之诞生。 去年5月,组队仅有10天时间的奔牛队在全国男篮联赛(CBL)分区赛中以长沙赛区亚军的身份进军第二阶段的八强决赛。3个月后,势不可挡的奔牛队又以14战全胜的骄人战绩勇夺CBL总冠军,顺利实现晋级甲A的目标。 去年10月,在相继引进遇俊锴、贾楠和李·本森等实力不俗的内、外援后,奔牛队在全国男篮甲A联赛(CBA)上大放异彩。在刚刚结束的分区赛40轮角逐中,奔牛队在强队林立、竞争激烈的南区不仅提前5轮实现了打进季后赛的目标,还创下了击败过所有其他13支参赛队的新纪录,包括卫冕冠军广东队、老牌劲旅八一队以及南、北区第一名江苏和辽宁队。 奇迹源于感动 欧阳贵景37岁、肖卫国37岁、张勇34岁、陈照升33岁、张伟刚30岁、贾楠30岁……单看奔牛队的年龄结构,很难有人相信这样一支“老枪队”能在一年之内,在CBL和CBA中连创奇迹。然而,他们做到了,成功的背后既有队员们个人的不懈努力,也凝聚着一个坚强团队顽强拼搏、团结奋战的心血。 蒙自赛场内,有一条十分醒目的巨大红色横幅,上面写着“胜也爱你、败也爱你、不拼不搏不爱你!”俱乐部董事长韩志昆说:“这是俱乐部对队员最起码的要求,也是红河球迷、云南球迷对奔牛队最起码的要求。”俱乐部把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始终坚持严格、科学和规范的管理。 奔牛队在管理上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不管你是名气大、资格老的名将,还是初出茅庐的新秀,一旦违反队风、队纪,都将受到严惩。奔牛队同时又是一支最充满人情味的球队。在这里,上至州里的各级领导,下到俱乐部的每个工作人员和普通球迷,都以实际行动默默关心、支持着球队。只要有主场比赛,热情的蒙自球迷必然会把体育馆塞得满满的,为球队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不管有多忙,州长白成亮都会抽空过问球队的情况,帮助球队解决困难;只要有时间,“篮球州长”必定亲临现场观战,为球队打气助威。针对奔牛队老队员和已经成家球员居多的情况,为了能让球员住得更舒服一些,韩志昆甚至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作为球队驻地,保证队员享受单间待遇。为了让外援住得安心和舒适,俱乐部一直都让外援住在4星级酒店并专门聘请了西餐厨师…… 在CBA漂泊多年的贾楠深有感触地说:“打了这么多年球,在了这么多球队,云南队是内部气氛最好的一个!”身为佛山体校老师的欧阳贵景则总结出“四大感觉”———我们是兄弟的感觉、朋友的感觉、队友的感觉、家人的感觉。这样的话代表了奔牛队员的心声,“我们是来自彩云之南的兄弟连”成了队里的流行话语。这群漂泊者的目标,往大里说是想投身篮球、证明自己,往小里说就是养家糊口、展示手艺。因为脚踏实地,他们的身上更有一种奋进的力量。对于这群漂泊球员,主教练吴庆龙从内心里尊重他们,“我们既是战友,又是朋友!大家一起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朴素的语言流露的是真挚的情感,兄弟般的情谊造就的是一个不懈拼搏的团队。为了球队,大龙一年里只回过两趟家,不但春节在蒙自过,甚至率队到了距离沈阳仅有1个小时路程的辽阳比赛时,也没顾得上回家探望年逾七旬的父母;为了便于比赛,欧阳把家搬到了蒙自;女儿出生,张勇只回家照料了一周就匆匆赶回来;打着点滴,队长遇俊锴连续坚持了3场比赛;忍着膝关节的伤痛,贾楠打满了整个赛季;脚抽筋了,陈照升照样拼命抢篮板;腰直不起来了,张伟刚还在请战…… 因为对篮球真挚的爱,因为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年轻的奔牛队在国内三大球顶级联赛的赛场上竖起了云南的大旗。奇迹的诞生靠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为了爱、为了事业,甘于奉献、不计得失、顽强进取的“奔牛精神”。 图片摄影:周灿 图片制作:彭敏杰 饶勇 (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