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导言 许多事情离开了大背景,就说不清楚。健力宝队也是如此。所以金正民先生此文后半部分“跑题”,跑到中国足协身上也是自然的。虽然对传媒和球迷而言,这些问题也都看成“老生常谈”,但它毕竟是前中国足协官员的首次公开道白,因而具有极强的实证意义。此外必须说明的是,出于尊重金正民先生“对事不对人”的建议,本文原本涉及了不少具体的人事细节方面的内容,只能删略了。 健力宝的实力 健力宝队是在全国范围普选了500多名少年,又从中再筛选出几十人,然后在昆明集训了一年多才成型的。可以说,它集合了国内适龄球员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才。由于当时侧重的就是人才培养,所以对年龄的把关相当严,因此这支队伍在年龄问题上可以说是中国足球史上最清白的。 在巴西留学期间,健力宝队取得了不俗战绩。谁知在世青赛上确实演砸了,但也应该看到,获得亚军季军球队,都与健力宝队小组同组,而与这两支球队的比赛,健力宝队输得并不难看。 当年中国国奥队在昆明迎战马来西亚国奥队仅以2:1险胜。后来马来西亚国奥队中又增加了6名国脚,但健力宝队却以5:0予以痛宰。回国后,有一次我开玩笑地对许放(前中国足协副主席)说:“到了2000年,你可以笑着喝酒了(注:许放于1997年病故)。”当时还有个花边新闻,马来西亚队惨败,该队主教练气氛得不能自持,竟然在宾馆的信纸上写下了痛骂朱光沪的话。 国奥队大马战败,并没影响国外对它的关注。韩国现代老虎队到北京比赛期间,受韩国足协主席郑梦准的委托,特意派人向我咨询到巴西训练的情形,问得非常仔细。他们认为我们在巴西的训练非常成功,他们也计划组队去国外训练。这说明我们的路子引起了人家的注意。 关于“健力宝模式”之利弊,到底分散好还是集中?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当时就有人提议健力宝球员化整为零,分散到巴西各个俱乐部去。这种方法在日本球员留学巴西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在巴西有两万名左右的球员)。他们认为健力宝模式效果不错。派健力宝队到巴西集训是为准备2000年奥运会,同时也是为了经过五年的系统训练,形成适合自己的整体打法和风格。为达到这个目的,所以选择全队一起训练的模式较为实际。另外,我们社会的意识形态不同,人家的孩子都是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我们这些孩子哪一个家长不是当做小祖宗看待,孩子独处一个人生地不熟的俱乐部,语言又不相通,生活都困难,又如何学习? 我始终觉得中国青少年球员学任何国家都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不应放弃我们在技术和速度上的优势。日本人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他们做了,最后成功了;中国人想到了,也做了,却半途而废。不少队员,如李华筠当年同范巴斯腾一起被评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青年队员。结果……李铁、李金羽、商毅和张效瑞等,带过他们的巴西教练都认为很有发展前途。但现在…… (点评:健力宝模式之利弊,本可见仁见智。但对中国足协来说,它显然是个难言之隐,因为这点子不是它的,钱也不是它出的。它能做的不过是动用管理的权力批准组建,足协官员当然还可借机到巴西巡视一圈,然后对留学巴西的孩子们遭遇的磨难漠然视之。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对中国足协的作用作出准确的评估,那么评价健力宝队模式之利弊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这就像评价红塔俱乐部送一批孩子去巴西留学一样,无论好坏,与足协又有什么关系?) 足协为何只说不练 回头再看1992年足协制定的10年计划,虽不能不说这个规划一无是处,但就具体实践而言,问题却是太多,最关键的就是中国足协向来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尤其是在中小学足球方面光说不练,结果中小学的情况同十年前没有两样。 最近中国足协提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青少年足球工作上来。这个说法还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青少年和成年从来就是足球工作的两个重点,一个是基础,另一个是提高。我们需要的提高的指导下进行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们应该做的是两个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我们只抓成年而忽视了青少年,希望能尽快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想法,真正重视青少年,大力开展中小学足球运动。 (点评:客观地说,光说不练,急功近利这倒不是足协的专利,甚至未必以其为甚。只不过足球运动万众瞩目,中国足协的作为尤其刺眼而已。) 足协为何拒绝改革 足球在中国是作为体育领域的改革突破口的,但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本就是表面文章。尤其是足协的领导体制,至今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虽然他们也一直说要自身改革,但这么多年究竟改了什么?这几年足协一直要求俱乐部、各地足协改革,偏偏不说最需要改革的就是中国足协。 中国足协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因此面临缺乏监督机制而带来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足坛众多徇私舞弊现象莫不与此有关。足协作为立法者,经常闭门造车,这些人对“民情”究竟了解多少?闭门深造的东西又有多少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这么多年中国足球麻烦不断,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足协的决策缺乏民主机制。无论是一些联赛规定或制度的出台,还是国家队外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都是个别人说了算。这些事情关系到各个国家足球的未来,本该进行严格科学的评估和论证,然而这里的情况是长官意志长期决定一切。 比如现在的体制决定了几个人研究决定国家队教练人选的局面,而不懂如何根据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人的生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聘出更合适的教练。从局外人的角度看,教练选择的失误似乎是个见识水平的问题,其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中国足协,很多人都可以“一手遮天”。足协为什么不肯对自身进行改革,就是因为许多人都不肯放弃嘴边的肥肉。中国足球要搞上去,首先就得从制度上着眼,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防止足协官员的权力滥用。我们应该成立一个联赛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法规制度,然后交中国足协实施,并对其实施必要监督。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我都曾以书面报告形式呈交足协,然而却未得到任何回音。 (点评: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谈何容易。何况足球在中国体坛是第一大摇钱树,别说中国足协不想改,就算它想改,恐怕它的主管单位还不答应呢。鲁迅曾说,在中国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城哉斯言。) 足协奇异的英德情结 中国足球界特别喜欢学习英德。不管什么比赛,都喜欢往那里钻。每年都要花大把的钱去英德两国作所谓的考察学习。例如,今年亚洲U—16锦标赛,中国队首场对尼泊尔,国少队9名队员抽筋,除了心理因素,有没有赛前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原因?例如明明在东南亚举行比赛,我们为何要千里迢迢到德国集训,这些东西从来没人质疑过。问题远远不仅这些,戚务生带队时也去英国训练了一个月,结果还是大败而归。 再如请霍顿,当时就欠考虑,在工作中暴露出的混乱更是比比皆是。 国奥队九强赛战败后,韩国老虎队访华时,该队的团长对我说:“韩国队的胜利主要是胜在教练上,你们的队员相当不错,但搞不懂你们为什么让英国教练带领从巴西回来的球员!”后来在阿根廷碰到著名教练梅诺蒂,他也向我提出了同样问题,同样问得我哑口无言。 无须否认,霍顿对足球的理解和理论水平肯定高于我们。但是让留学巴西的孩子接受一个风格完全不同的英国教练,真不知足协的决策者是怎样想的。足协的会议一向很多,惟独从没开过关于怎样选教练的会。 (点评:官大学问大。是官本位社会中的“绝对真理”。什么叫官本位?十强赛战败,舆论强烈要求主教练戚务生辞职,竟引出了王俊生的“国家干部”说,这就是最绝妙的写照。) 上梁不正下梁歪 由体制造成的问题还很多,如遭到普遍反对的12分钟跑和冬训时周练时数的规定。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时这种体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名次和级别与各俱乐部经济利益的关系日益密切时,足协还越俎代庖,规定每天练三次练多少小时,每天要跑一万米。这种规定限制了俱乐部和教练员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对俱乐部和教练员不信任的做法。 一方面是足协对中国教练的充分不信任,另一方面却是中国足协的教练培训机制偏偏在制造着许多名实不符的“高级教练”。 比如举办教练员培训班,在我们这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国外培训教练员是非常严格的,必须逐级参加培训班。可我们的A级培训班中有不少是刚退下来的老运动员,没参加低一级的培训班,就参加A级培训班并取得证书。这就像小学中学都没上就直接上大学一样,那文凭有多少含金量可言呢?这到底是蒙谁呢? 我们一直缺乏教练的专门培训机制,教材也少得可怜。去年中国足协成立了一个高级教练讲师团,但实际上只是个形式,参加者以年轻教练居多,甚至一些没执教经验的球员在该团里走一圈就成了讲师。 在国外,一般教练员讲师是不会参与执教球队工作的,只是负责有关足球理论的研究等事务,这就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很多国家的足协都有自己的教练师,他们定期对自己的教练进行培训,采取教练员逐级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教练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练员执教水准的提高。但在中国,至今只有一个A级教练员培训班。许多刚脱下球鞋的就拿起教鞭,转眼又成了国家A级教练员。这种不负责任的滥竽充数机制害苦了中国足球。 霍顿在中国执教并不成功,在国外也并非特别出众的讲师,但他在中国为何稍微亮点货色就能引起那么多钦佩的目光?这足以说明我们足球理论的贫乏。中国足协近年每年都会组织几次国外著名讲师来华讲学,但因日程太短,很多东西只能泛泛而谈。提高中国教练的水平光靠几次讲学是不够的。我建议中国足球也要培养组建自己的足球讲师团,让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练加入,靠他们进行足球理论的普遍和提高。 (点评:“高级教练速成班“好歹也还有个形式。但就像无照行医一样,中国足协甚至曾允许中国教练在甲级联赛中“无照驾驶”。法度败坏到这种程度,就算有逐级考核制度也是白搭。) 致命的是管理水平太低 我们的足球水平确实不高,教练员的水平确实不高,但最致命的是管理的水平不高。管理人员在任何部门的作用都非常关键,因此对他们的培训更重要。坦率地说,作为中国足球运动的管理机构,足协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令人无法恭维。还有个要命的问题是,现在的中国足协是和尚多了没水吃,要做的事很多,真干活的却很少。有一次足协内部开会,谈到青少年足球事务,王俊生问其中一位负责青少年比赛的部门主任,后者对自己主管的事务居然一无所知。最后他把此事推给手下,手下又借故推托,皮球踢来踢去,成了圈内大笑话。 中国足协不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足协官员不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中国足球又怎么可能搞得好呢? (点评:谁能强制提高中国足协官员的管理水平和责任心?谁能淘汰不称职的管理者?说了一圈,又要回到根子上来了……)(金正民)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