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路讲述中国足球:谢亚龙有贡献 20年后世界杯出线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2月09日12:10  足球微博
张路讲述不同时期的中国足球!张路讲述不同时期的中国足球!

  记者 刘翔宇

  1 "文革前,球场是孩子们的乐土"

  在张路(微博)的讲述里,故事开始于1964年。中国足球在文革前经历过一段美好时光。

  那一年张路刚刚13岁,出于对足球一直以来的爱好,加上比同龄人更好的天赋,张路进入了先农坛体校足球班,随后他又进了足球班里的提高班。

  对于张路来说,那时候的生活圈子就是先农坛的足球场那么大,在先农坛食宿,每天白天上课,下午就训练,晚上在那边上晚自习。生活就是学习和足球,天真而美好。“这样的生活延续了半年多,我是1965年底进的提高班,1966年5月份就文化大革命了,提高班就解散了,当时全国的竞技体育就被取消了。”张路回忆说。

  在张路的印象里,那时候北京踢球的孩子很多,而且学校足球开展也很好。“很多学校都有校队,小学,中学的比赛都有。”张路此前在四中,像西城区的其他几所重点学校31中、13中、110中等,好多中学都有球队,当时的校园足球比赛也不少,有区里的比赛,也有市里的比赛。“除了中学之外,每个区都有体校,东城、西城、少年宫、先农坛……足球在那时候是普及型很高的项目,所以可供选拔的人才是很多的。”张路说,而当时很多孩子喜欢踢球,就纯属是兴趣爱好使然,球场就是孩子们的乐土。

  当年的中国足球大环境也不错,有全国联赛,十几支队伍去打,也有全运会。“文革前比较强的是上海、天津、辽宁、八一、北京。北京不算最强,最强的是上海、天津、八一。

  不过那时候的中国足球,多数时间是自己和自己在玩,和外界几乎没什么交流。中国足球当时被排斥在世界足球之外,奥运会、世界杯都参加不了,只和那些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些交往,“比如苏联,东德,捷克,南斯拉夫,朝鲜,经常和那些国家打一些友谊比赛。”每到友谊赛的时候,张路总是能够想办法弄到球票,“那时候看球的人不至于说爆满,但也不少,工体这样的场子能坐个七八成。比赛是售票的,两毛钱左右,当时两毛钱能买两块切糕或者两碗小豆粥……”张路笑着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场中国国家队对捷克队的比赛,其中捷克队的一名队员让他记忆犹新,“那个中场球员,是6号,叫宋,他当时玩了一个鱼跃,然后用脚后跟踢球,用现在的话叫蝎子摆尾。”张路已经记不起具体的比赛时间了,恍惚中只想起可能是1962年左右,不过他依然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时的场景,那个动作让张路大为惊叹。

  如今了解一场足球比赛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但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人们只能从广播中了解比赛的情况,“电视也可能看到足球比赛,但有电视的特别少,主要还是广播。”张路说,国内足球讯息尚且闭塞,更不用说国际足球讯息了。“国际足球的接触渠道很少,报纸从来不报道。”张路回忆道,他第一次接触到国外比赛的消息,还是在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朗,他是西城体校的,他们学校组织他们看了一下1966年世界杯的电影。当时他看到了‘黑豹’尤西比奥、还有贝利,朝鲜队什么的,回来他就跟我描述,我听着觉得很羡慕。”张路说。

  至于当时中国国家队的水平,由于和世界没有横向的交流,所以张路很难评价。“起初大家都觉得国家队很神圣,”张路描述说,不过后来由于老的一批国家队球员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上输得很惨,输给乌拉圭,被乌拉圭淘汰。随后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也不行,那阵大部分球迷对国家队都很失望。“年维泗年指导在1965年接了一支国家队,就是徐根宝他们那批,所有队员都很年轻。这支队出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张路说,可惜的是,年维泗重组的国家队,刚刚一起来,就文化大革命了……

  2“那几年,球场种上了麦子(微博)

  张路进入提高班刚刚半年时间,文化大革命爆发,那时候的社会是混沌的,那时候的足球是空白的,张路的人生轨迹也在那时候发生了改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一切竞技体育停滞,学校停课,学生都成了闲散人员,张路也没了事做,当时对于这样的学生有个特殊的称呼:逍遥派。“当时先农坛早就没人踢球了,1966年底,红卫兵就在足球场上扎了帐篷,他们把球场都刨了,在球场上种麦子。运动员没事做就闹革命,打派仗,革联革战……”张路回忆说。

  虽然社会秩序已经彻底混乱,但当时还是有体育活动的,以打篮球的居多,但没什么人踢球。在张路看来,当时没人踢球的原因,一个是没球,再一个会踢的人也少。至于很多足球教练,在当时都被下放了,“有的去了化工二厂,还有的去了国棉一厂,汽修,焦化……”张路说,也有一批留在了先农坛,“留下的都是闹革命的。”张路的父母在文革中遭到了迫害,他自己也成了逍遥派。

  如今回忆起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张路心生感慨:整个这一代人都被耽误了。“我那时候15岁,是一个球员长球最好的时候,但就偏偏没有足球了。一直到20岁,才开始有球踢。足球运动员最好的五年,就这样被荒废掉了。”张路说,文革耽误了一批人,这批人即使后来恢复了足球训练,但由于空下这几年,水平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1969年,张路被派到了陕北农村插队。像大部分知青一样,张路对那段历史难以忘却,那段时期的选择,也决定了大多数中国青年的命运。张路还记得自己在陕北时候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村里书记压麦子把手指头压掉了,几个年轻人背着书记到公社医院看病,结果路遇大水,张路先去河里探路,一口气游了过去,其他几人却眼看难以过河,多走了十几里路才到公社。张路由于抄了近路,比他们到的都早,但趟了水之后却弄得一身泥巴,年轻气盛的张路到了公社就开始在院子里冲水,结果刚好被国防工厂招工的人看着了,“当时那人就让我去工厂,我想了想,还是没去。”张路说,当时去陕北的知青是最早回来的,有的就去工厂了,有的则考了大学,如果自己当时做了另外的决定,整个人生的轨迹就会完全不同了。

  直到1970年前后,全国才开始恢复竞技体育,队伍重新集中。北京队开始组队,当时还是王俊生他们。“我当时在陕北,北京队想要我回来,觉得我的能力没问题,不过当时需要政审,结果一政审,我父亲被看做黑帮,母亲是叛徒、特务,政审不合格,北京队就没要我。”张路说,后来陕西队向北京队打听,是否有好苗子推荐,北京队的教练就向陕西队推荐了张路,“那时候正好是冬天,农闲,村里没了事,我就回北京了。当时陕西队来了教练到北京看我,我在少年宫踢球,就被看中了。”张路回忆说,他最后加入陕西队也是一波三折,在陕西队的第一次政审中,张路也没合格,正当他准备收拾行李回陕北农村的时候,陕西队给他发了封电报,说又要他了,叫他“速去冬训”,就这样张路在陕西队踢了两年。

  3“中国足球欣欣向荣的十年”

  让人颇为惊讶的是,在文革的混沌与无序之后,中国足球却迎来了一段飞速发展的时期,甚至在张路看来,从1970年到198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足球最欣欣向荣的十年。“这十年期间,足球在中国是很兴旺的。”张路说,当然,这也和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下乡,所以让孩子搞体育,体校招生很容易。你如果不搞体育就去插队了,搞体育就能吃得好穿得好。当时进体校也很难,人才很多。而且大部分运动员经历过文革之后,竞技体育重新恢复,大家心底里还是喜欢这项事业的,所以都很有干劲。”张路说,他当时所在的陕西队,就有三十多人在队。

  足球联赛是逐步恢复的,当时全国联赛已经开始,但赛制不稳定,最开始全国分区赛,随后又进行改革,但不管怎么改,总有球踢。到了1973年,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召开,那也是文革后的第一次大型球类比赛。从那之后,开始逐渐走向正轨。“当时是有刚刚复苏的朝气,当然也有极左的东西。比如提出了‘10到15年的时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张路说。

  由于文革时的荒废,虽然联赛已经恢复,但中国国家队的水平并没有提高,与外界的交流也并没有很多,主要和朝鲜队踢。“1972年,我当时在陕西队,在广州冬训的时候,在越秀山看过一场国家队和朝鲜队的比赛,那时候咱们就踢不过朝鲜队。当时教练就是年(维泗)指导。”据张路回忆,广州是文革后足球兴起的地方,涌现出了容志行等一批好手,当时足球也很受欢迎,那场比赛令越秀山足球场座无虚席。

  相关:张路父亲曾与聂卫平兄弟对弈 最自豪领导设计工体

  张路曾是北京门将险入国足 亲历足坛变迁曾进言献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足球彩票] [投注竞彩:国内国际足球全囊括] [北单:亚盘欧赔随你玩] [买彩充20送10]

相关专题:聚焦中国足坛风云人物专题 

更多关于 张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