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林体育学院门延华:中国足球的人文思考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29日16:56  新浪体育

  国际足联已经明确指出足球运动起源球中国。但在当今社会,足球运动并没有被传承与发展,只能作为舶来品被我们接受。纵观中国现代足球发展过程,尤其是近十几年职业化改革的探索,在足球的竞技水平进步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在管理和运作上又暴露出诸如假球、黑哨、赌球等问题。从足球文化的角度来对此加以研究,希望对中国足球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曾执教延边敖东足球队的崔殷泽教授认为:“足球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对抗,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斗智斗勇,精神力量的欠是我所发现的中国足球的最大弱点”。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足球”“文化”重于“种族”。足球的实质在于文化。中国与韩国足球比总是输多胜少,输的不只是体力而是场上组织能力,赛场上的良好思维,过硬风格,过硬的心理素质,赛场上贯彻教练的思想、意图等等。它与民族社会心理直接有关,其实质就是民族“文化”。韩国的“职业队”建在大学,而我们的俱乐部足球队现在虽然年龄都在20岁以上,可他们的文化水平?不说大学、能有几个是正经的高中文化程度呢?出现吐裁判、打架、斗殴、赌球这类事情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当前国内赛场黑哨、假球、赌球等问题一时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我们培养足球运动员过程中,忽视了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没有把人文与足球思想建立起来,从而使其人文精神缺乏。运动员若完全以竞技谋生,就难免不择手段地为谋取物质利益而无序争斗。因而,必须要改变其培养方式,即让青少年的足球训练彻底回归教育,成人的足球训练要逐渐"院校化",为竞技的人性化和社会化奠定基础。当前,国际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正由传统的"足球训练"朝着"足球教育"的方向发展。这些实质上就是竞技与教育的结合,即竞技教育,其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多方位的生存和就业的能力。这是未来奥运彰显人性,回归教育本色,从而使"竞技人"能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

  中国足球要结合现实的需求,重新认真地研究贝利和容志行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其行为。在解决动机、信念、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性问题基础上,促使运动员去超越自身的体能,去创造足球竞技的奇迹和人生的奇迹。因此,为促进中国足球运动由“物”转向“人”,培养“智体型”的足球运动人才,要鼓励青少年的训练回归于教育,使训练与育人紧密结合。在足球教育“育人夺标”的思想中,夺标绝不是单纯追求竞技的“目标”,其中还有另一个人生追求的目标,即当一个运动员在从事足球竞技运动期间,并能及时接受做人和再就业的高等教育,以提高运动员竞技和人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位学者介绍,“足球与社会发展一样,也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是面向竞技的目标,下半场是追求人生的品味。”这实质出在竞技过程中追求夺标与育人相结合的思想,也是人物并重的理念。

  (作者:吉林体育学院足球教研室主任  门延华)


分享到:

相关专题: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