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比较分析学”思考录:举国体制是出路吗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11:07  体坛周报

  《战国策》里,魏王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大臣季梁用这么一个故事来劝慰他:“臣过来见大王时,在大路上碰到一个人。他正朝着北面驾车而行,并告知‘我要去楚国。’臣曰:‘您要去楚国,怎么往北面走?’他称:‘我的马好。’臣答:‘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复称:‘我的盘缠多。’臣答:‘盘缠虽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又称:‘我的驾车者技术好。’但这几条愈好,距离楚国也就越遥远。”

  本报近日刊出有关“中国足球青少年人口锐减”的专题,读来令人唏嘘不已。辽足教父张引一句“别看现在中国足球不行,再过两年还不如现在呢”,尤其令行内识者鼻酸。

  根据英足总2008年的数据,目前英格兰活跃的青少年球员在400万以上,为英格兰总人口(5000万)的8%。相比之下,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2007年只剩下3万,仅为中国总人口的十万分之二!这样脆弱的青训人口基础,必须得到改善提高,这个“到楚国去”的战略目标,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然而,看到中国足协为此开出的药方,却又很难不让人生出“犹至楚而北行”的南辕北辙感。报道说:“足协和39省市体育局主管局长的一致意见是:青少年足球培养要发挥举国体制的功效,要把原来靠市场自生自灭的青少年培养模式,改为由政府有关部门控制和管理。”

  在我看来,中国足球青少年人口萎缩,问题恰恰不是出在市场机制“导致自生自灭”,而在于现有足球管理体制“非驴非马”的现实,导致市场机制起作用的条件被抑制,市场无法充分培育,长成为畸形怪胎。

  在充分的足球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俱乐部都会有培养自己青少年球员,乃至资助发展俱乐部所在地区社区足球的内在动力。为什么?因为对俱乐部而言,这是最理智、最经济的发展策略:在本地培养后备力量,从成本上来说最为经济,也方便培育本土球迷基础;为所在地区投入足球建设基金,更有利于俱乐部在当地的公关形象和及早发现青训苗子。

  然而,我们的足球市场是怎样一个现状呢?2004年,徐明等中国足球投资人曾发动一场“革命”,结果就像是一块扔进池塘的石子,仅仅泛起微小的波澜。虎头蛇尾的结果,是中国足球旗舰产品“中超”成立了一个怪异荒唐的股份公司:足协一家独占36%股份,其余64%由16家俱乐部均分。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这种体制安排必然导致足球投资者的热情挫折。中超本来是学英超,但英超的管理机制是:20家俱乐部平分股份(每个赛季末升超球队自动接管降级球队股票),英足总只是作为一个不持股的特殊股东参与会议,对英超主席和升降级等少数限定明晰的议题有投票权。

  这样,英足总作为管理者的身份清晰,对市场的参预调控有度。英超也每年心甘情愿上交1500万英镑(足总、政府的文化和体育部也同样出这个数目),一同建立“足球基金会”,着力发展草根足球和青少年足球。反观中国足协,“又当裁判员,又要以最大股东身份伸手分利”的结果,是市场信号被扭曲,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

  按照最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精神,足协作为半政府组织,账目预算和决算都应该逐步向民众公开。英足总和英超的年度财务报告,就能直接从网上下载到。但现在,我们不知道中国足协凭借36%股份从中超收走的利润,究竟用在哪些地方?有多少是花在全中国青少年球员培养上?我们小民既缺乏基本的数据,当然就无从查考。

  在这样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重回举国体制,惟一可能的结果是:有关部门以“举国体制”为由,从宝贵的政府预算中要来资金,但这些资金对青少年足球究竟有多少帮助,则又将成为一笔糊涂账。与此同时,“举国体制”也不会妨碍足协在秦皇岛的官办足球学校,继续以“培养成本”为由,收取每月1.2万元的贵族学费。

  足协为青少年培训可以做的事情,不胜枚举。比如从自己的36%利润中拿出真金白银,建设一个类似法国克莱枫丹和英格兰拟议中的伯顿“精英学院”;比如,承担起严厉打击赌球、假球和黑哨的责任,而不是消极躲避,让中国足球的市场健康发展,把中国足球的蛋糕做大,青少年足球的培养基金和投资热情也容易得到解决;再比如,真正搞好国家队工作,让国脚们不要整天涉黑涉黄涉毒,真正成为青少年的偶像……种种种种,都要远胜于重回举国体制的提议。

  吃了半碗夹生饭,还没吃饱呢,就说吃饭不管用,还是回头去吃石头划算,这是一种史前逻辑。(楼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李宁iRUN跑步俱乐部 李宁08之旅各站精彩图片
参加花式篮球选拔赛,赢showtime签名限量版篮球服
有奖招募:李宁08之旅三亚、兰州战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