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辉:大环境令健力宝四栋梁归平庸 青训忌急功近利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14:20  体坛周报

  不知不觉,当年的那批孩子也已30岁了。1993年我和朱广沪、刘志才指导率他们去巴西的时候,我才三十多点。那时候,我们什么经验也没有。当时的情况是,真正的职业联赛还没有开始,中国又申办了2000年奥运会,所以这批孩子的培养方向就是2000奥运会。后来申办没成功,而且2000年奥运会我们最终也没出线。

  这当然是很大的遗憾,但更让人遗憾的是,这批球员如果不是环境问题,一定能做得更好。在我看来,当时有4名球员应该是后来中国足球的栋梁——李铁、李金羽、李健和张效瑞。后来他们都先后进入了国家队,但绝对没有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事实上,当时我认为他们是那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球员。

  不单是他们,整个

健力宝29名球员都很好,他们在国内就经过了筛选,本身就是尖子中的尖子,没有出来十分可惜。不过,这并不是所谓的“任务没有完成”,而是当时大环境决定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球员的归属问题就要在离开之前搞清楚。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回来后没有与当时的大环境协调好,如果在这方面做得稳妥一些,效果一定会更好。

  不过,现在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当时的“健力宝模式”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此前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只有在困难中不断摸索。我们第一次出去时,呆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打了约100多场比赛。但是整个环境是封闭的、隔绝的,我们都是自己带孩子训练。当时真的没有经验,第一次不敢走出去,走出去就意味着风险增加,我们想的是,若把孩子放到当时巴西各个俱乐部中去,回不来怎么办?

  第二次去的时候,我们就有进步了,花100万美元将球队的全部训练和生活,交给了一个俱乐部去处理,并且就住在那里。无论是队员还是教练,这段时间对足球的理解以及语言的学习都有了明显进步。我现在还是认为,先不要讨论“模式”,走出去才是最主要的事情,模式是后来才讨论的问题。

  前后5年的时间,中国足协和健力宝集团一共花了400多万美元,投入挺大的。现在很难再有这么大的投入了,不是没有钱,而是现在搞足球的大多注重眼前利益。当年之所以还有这样的投入,是因为当时的青少年培养体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还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培养。这种体制下,虽然成年队一直成绩不好,但青少年还是出了一批人的。现在是转轨期,把青少年培养也推向市场,问题是青少年是不能走市场的,因为不可能有赢利。(作者:李辉。为前健力宝青年队教练员,两次随队赴巴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