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四小成为上海足球摇篮 传统培养后备面临尴尬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8:12 东方体育日报 | |||||||||
昨天下午,杨浦区平凉四小举办的第二届足球节,吸引了上海足坛诸多明星。为什么会来这么多人,而且是不计报酬、欣然前往? 原因很简单,上海足球重量级人物申思,以及吉祥兄弟、贾春华、虞伟亮等足坛名将,都是从平凉四小走出来的,这里是他们的母校。对于这些明星来说,回母校自然是义不容辞。而范志毅、祁宏、江津、王云等人,在接受了颇有人缘的申思等几位“平四学生
平凉四小的教学楼墙面上,挂有申思亲笔题写的字匾:“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另一个墙面上,则印制着申思、吉祥兄弟等“平四学生”的照片。单这些照片和题字,你就不难判断:这是一所足球传统学校。 昨天的活动让我想起了一年前,我在闸北区止园路小学的见闻。止园路小学是另一所足球特色学校,培养了范志毅、刘军、蔡建林、李彦、王云、范云、卞军、霍智宇等明星球员。就连曾在平四读过书的申思,后来也来到了止园路小学。在止园路小学教学楼底楼的展示橱窗里,写满了从这里走出来的球星名字,摆满了在各类比赛中赢得的奖杯。止园路小学与平凉四小,以及普陀区的曹杨四小,一直被上海足球圈和教育界公认为在足球传统特色方面做得最好的三所小学。 是什么,让这些小学培养了那么多足球明星?当你实地走访了之后,感受会像我一样震惊:这几所小学,校区并不大,和一些重点小学比起来,真可谓是“弹丸之地”。尽管现在条件改善了,拥有了人工草坪,可在几年前,这些小学只拥有一小片“土操场”。李彦曾这样形容他在小学踢球时的情景:“下了雨,足球场就是烂泥地。一堂训练课下来,人跟泥猴子似的。” 但是,凭着几所学校在发扬足球传统方面的信念、凭着几名足球教练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并不起眼的小学,却将“足球传统学校”坚定地刻在了很多人的脑海里。 然而,辉煌和荣誉的背后,却让我想起一件尴尬事。一年前,止园路小学的陈俊吉教练(一位培养了多名足球明星的老教练)私下向我诉起了苦:“现在,足球传统学校搞足球,真的太难了。一是资金的压力,二是生源,再有,还要面临很多商业化足球学校的冲击。其实,以前上海的足球传统学校还有不少,但现在剩下的只有几家了。作为一名在足球传统学校任教的足球教练,我希望足球传统学校能够得到社会上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我是非常赞同“足球走进学校”这一提法和做法的。和那些专业足球学校相比,足球传统学校更利于孩子的成长。毕竟,成材的几率是很小的,几乎是百里挑一。把一些小孩子关进专业足球学校,从儿时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灵性,也会影响到一些“潜力一般”的孩子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就业。但是,足球传统学校就不一样。我了解过他们的课程,和平常的学生相比,他们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尽管也很辛苦,但并不荒废学业。在小学毕业时,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可以考虑接受专业训练,选择足球之路。至于那些很难有大发展的学生,就可以像正常的学生那样,去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不得不提美国大联盟。他们几乎所有的职业足球运动员,都来自学校,不管是男足,还是女足。曾有报道称,“美国的女足人口有100万”。为何有这么多人口?很简单,在美国,足球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一样,是走进学校的。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他们的很多学校,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其实都是“足球传统学校”。 我们的足球传统学校的生存环境,肯定很艰难,但这不该成为“必然”。足球走进学校,体教结合,是一个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做法。既然“好的事物”遇到了困难,那么大家就该群策群力,让传统更传统,让特色更特色。 本报记者 徐宏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