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黄健翔:“名鸡”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照片贴出来了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26日15:59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11月26日下午,黄健翔在自己的博客中转发了好友董路的2篇博客,其中一篇用标题为“名鸡”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照片贴出来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黄健翔在自己博客里的用词非常“火爆”,“董路对那个所谓记者的伎俩,已经分析的很到位了。一个宁肯去当“鸡”的记者,请问你除了录音,还有录像带么? ”

  具体文章如下:

  文章一:转发董路的文章,引自他的博客。

   (新浪体育注:董路博客原文:《南方周末》的记者,您采访完了就不认人啦?)

  董路对那个所谓记者的伎俩,已经分析的很到位了。一个宁肯去当“鸡”的记者,请问你除了录音,还有录像带么?

  《南方周末》的记者,您采访完了就不认人啦?

  舍生取义少了,断章取义多了;

  移孝为忠少了,移花接木多了……

  稿子刊登之前的一天,我连打三个电话,你不接;

  稿子刊登之后的一天,我再打你还是不接,只回了条短信,俩字:“何事?”

  乖乖!以前听说“穿上裤子就不认人了”的事,我还不相信;不承想现在终于得见了——之前哭着喊着采访我的时候,你怎么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来呢?

  “被采访者没有新闻监督的权利”,这是你说的,我也同意;可你作为新闻记者就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权利吗?

  具体的我不想多说,单凭采访前后如此之快的变脸绝活,你的心虚已昭然若揭。

  可惜了,中国所谓“最有影响力、最有深度”的报纸居然也沦落到苟且之地步,对得起那些常年关注你们的万千读者吗?

  文章二:(2006-11-26 14:12:23发)

  “名鸡”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照片贴出来了

  (新浪体育注:董路博客原文 论《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公允”)

  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份苦恼——一篇看上去很简单的文字究竟是该写还是不该写。

  关于《南方周末》的“采访门”事件……

  学做同一个动作,却可能呈现千姿百态;学同一句话呢?

  除了三位当事人(一位被采访的主体和先后实施采访的两位记者),我想我应该是最了解整个采访过程的人;我说的话在通篇文字里被引用了十处、大约900字甚至更多。

  但是现在确实是一个混乱的当口。炒做是一件令读者无比心生厌烦尽管又是令媒体无比趋之若骛的事情。如果我写出来,那么我笃定会被一些人视为炒做——要么帮人炒作,要么帮自己炒作。

  你怎么采访别人的,我不知道,管不着也不评论,但你怎么采访我的,我知道,所以说说。

  这样好了,我淡化细节,只从新闻操作的技术环节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语言转化为文字最大的难度在于:文字缺少表情和语气;即便以实录的方式呈现都可能与当时受访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出现偏差,更何况还是挑三捡四以为我所用为目的的录音剪辑。

  恶意与善意、中立与偏颇不仅仅取决于你所引用的话是否是真实的,更取决于你为什么只引用一部分的真实而忽略另一部分的真实,同时,也在于你在引用对方话语的时候,是否有相应的描述以便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其言语中真正的含义。

  比如,什么是开个玩笑,什么是严肃认真。

  你说不怕不怕啦,因为有录音;那么好的,我现在就结合几天前我与你通话中你的一句话语(如果你不剪辑,这句话一定在你的录音带里。)来尝试写下两小段“人物采访”,然后你告诉我: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更真实,哪一段更公允,好吗?

  第一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她说。

  第二段:一个经常做敏感人物稿件的记者,尤其又是一位女记者,想必在实际的采访中有着很大的难度。当我和她聊起这份艰难的时候,她开玩笑地说:“我觉得我还不如去做‘鸡’,好歹做‘鸡’还能挣钱呢!”说完,电话那头的她,自己都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上面两段文字里的引用都是真实的(认为我是在实施“肮脏比喻”的人,您太高看我的胆量了),话都是对方说的,但所能传递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大相径庭。前者是冒似的公允,后者才更趋于真正的公允。

  而称自己“站在公允的立场上”的《南方周末》记者,通篇采访稿件所运用的正是第一段的笔法。

  起大早,赶晚集。周报的短处正在于此,没有时效性了,怎么办?这是贵报编辑也包括你当时所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烦恼。我知道也许你承受了后方编辑的压力,也许你代之前的那位八卦同行受了一部分的过,但你无可否认这一点。

  我轻描淡写到这里,建议你再重新安静地看一遍自己写的(也许还有编辑的加工而成的)那篇稿件,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字里行间弥漫的味道,看你是否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有失公允”之处;如果能意识到,我就此收声。

  另外,要说别的还可以争议一下或者来个对峙什么的,而我最最搞不懂的地方是,作为除了新闻主体人物之外接受你最多采访次数和时长的人,也是你在电话里一而再、再而三表示感谢的人——我,在你正式发稿前后48小时内数次致电希望再次对此前采访内容做必要且直接的核实与沟通,你为什么始终不接电话、也不回电话呢?

  直到最后只看到你回的一个超短信,俩字:“何事?”

  不合适!我觉得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合适!

  说实话虽然从未见面,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我还是很钦佩你的勤奋与敬业,只是在采访完了连电话都不接不回这件事情上,于情于理,于公于允,你觉得你的行为正常吗?

  不亏心,你为何采访的时候冲锋先前,成稿之后便又躲躲闪闪呢?(完)

  附:《南方周末》该篇报道中引用对我的采访段落——

  提示:以下内容除工资“3500元”非我所言之外,基本属实,但遗憾的是,只是“一半的真实”。

  ——引用我的表述并不完整,比如第1句

  ——问答背景没有交代,比如第9句

  ——语气情绪也没有真实的传递,比如第4句

  ——个别地方着实在断章取义,比如第5句

  1 《足球》报资深记者李承鹏的赞誉也许有着某种夸张:“和黄健翔同时代说球是悲哀的。”而同为朋友,足球评论员董路的评判则相对保守些:“只是因为央视在特定的时期,没有一个人比他强。”

  2 “他有亲和力,那种邻家大哥的形象……”董路说。

  3 辞职前夜,黄健翔对本报记者这样评价那次风波中的自己:活该!

  时过境迁,董路认为,“从那一件事来讲,他多半是个失败者。这种失败和成功不是纯粹对与错,而是建立在米卢最终率领中国队出线的情况下。40多年,米卢是惟一带着中国队冲进世界杯的人。”

  4 这时候,专业人士黄健翔的自我辩解,听起来诚恳并且合乎情理:“足球也带给我痛苦。”董路事后惊讶地说:让黄健翔承认错误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是个活得很自我的人。

  5 “如果你不理解他,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范冰冰。”他的朋友董路说。

  6 某些朋友认为黄健翔是一个血性、单纯、直率的人,而董路认为,“黄健翔虽然在解说中是一个冲动和感性的人,但他在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却很有谱,很细腻。在辞职这个事情上,他肯定是经过认真盘算的,他并不是一个浑不吝的人。他的决定也不会是一时冲动。”

  7 董路说,“他是矛盾的,在体制内小心翼翼地生存。辞职后他再也不必想:我是去解说呢,还是去参加一个活动呢?以后参加公众的活动,是不是还要注意自己央视主持人的形象呢?他也是苦闷了挺久。”

  8 “在‘解说门’事件之后,黄健翔苦闷中也曾经想到过辞职,但央视相对宽容的态度让他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令他心存感激。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他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娱乐界的新宠!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也令他兴奋不已。他过去,有着一些演艺圈的朋友,如华谊兄弟的老板,如孙楠、那英、景冈山,但实际上他并不属于他们这个圈子的。他曾经说过,‘一个足球解说员再出名,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众范围内的所谓名人。’可是现在机会来了。在娱乐派对上,在赞助商和大众的眼里,他俨然已经是一个明星了。”董路说。

  9 “你知道他的工资单上是多少吗?3500元。但是你知道他以后出席一个娱乐活动的出场费是多少吗?可能是十几万!”董路说。

  10 “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投向更适合其发展的娱乐圈的怀抱呢?他都想明白了。以后再也没有人来干扰他的自由了。”董路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辞职这事也很简单,而黄健翔其实也并不复杂。”

  归结起来:我对我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但记者却只对我说的一半的话“负责”。

  补充一句:至少已经有N多年了,我只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人和事情永远力求分开,任何时候我不会违心地替任何人辩护,只要开口就追求客观表达,即使是评价我的亲爹,我也不会失去应有的理性和客观。

  补充第二句:我不管别人怎么想的,我举双手支持该记者公布对我个人的采访录音,前提是只要是一字不差就行,别在录音软件上做文章。

  补充第三句:昨晚第一次看到《方舟子公布中国不良记者名单》blog.woxie.com/user1/tangmaolin211/archives/2006/7554.html,仔细端详,一声叹息……。

  (新浪体育整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660,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