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成都市学校足球联赛拉开战幕 赛制模仿职业比赛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02:58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两个月前,前来参加“亚洲展望”成都项目活动的亚足联考察团提供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成都市小学生中经常进行足球活动的仅为千分之四。作为成都市加入亚洲展望项目后正式启动的第一项学校足球比赛,成都市学校足球联赛日前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大赛是一项全新的赛事,分别由超级联赛、甲级联赛、乙级联赛和足协杯组成。前天下午,足协杯
赛事在成华区李家沱小学和华西中学开战。记者昨天从市足协获悉,筹备已久的超级联赛也将在10月20日点燃战火。这样,来自成都市各区(市)县近400所中小学校的小球员将从今年9月鏖战到明年5月。上海、深圳等其他4个重点足球城市的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也同时展开。

  赛程赛制模仿职业联赛

  首届学校超级联赛将从10月到明年5月跨年度进行,有中学、小学各8所参加。他们将分小组进行双循环、主客场赛制,初中组为7人制,小学组为5人制。比赛时间为每周五下午四点以后。“我们制订赛程赛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因素,让他们下了课可以安安心心去踢球。”辜建明说,“90%的裁判都是学校的老师,这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外,四个级别的比赛从2007—2008赛季开始实行升降级制。“虽然开展这项普及性运动重在参与、淡化名次,但既然都是‘超’、‘甲’、‘乙’了,一定的奖惩制度还是需要的,这也能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比赛期间,市足协将组织教练赴赛场考察优秀球员,而最终的优胜者还将获得参加

阿迪达斯全国青少年足球训练营的资格。

  优异者可评二级运动员

  市教育局、市体育局也对联赛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颁布的《足球运动员等级评定标准》,联赛各级赛事(中学组)列为足球运动员等级评定赛事。记者获悉,获得超级联赛第一至四名的球队按报名人数50%的比例申报二级运动员等级。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施兴国解释说:“按照成都市有关文件规定,本次比赛评选出的二级运动员初中升高中可获20分的加分,三级运动员可获10分的加分,但这对于高考和小学升初中不适用。”

  足球传统校将重新洗牌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还将对成都市的足球传统学校来一次重新洗牌。以前评定的50所足球传统校,现在坚持在搞的不到1/3了。为了建立学校足球活动的激励机制,我们要重新评估足球传统校,毕竟它不是终身制。”辜建明说。据悉,一旦评估合格,将由亚足联、中国足协、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足协联合授予“亚洲展望·成都市足球项目传统学校”称号,并重点给予发展扶持。

  本报记者 黄一可

  权威说法

  体质和素质教育完美结合

  “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施兴国特别强调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市教育局对首届成都市学校足球联赛非常重视,“在我的印象中,这样专门为了推动某项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教育和体育有关部门坐在一起共同研讨还是首次。从1995年开始,每隔5年有关部门就要对成都市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是一次不如一次。开展这样的活动非常必要也很及时,社会需要健康全面的人才。”他说。

  他认为,这次学校联赛真正意义上“落实了1个小时的课外活动”。用比赛的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很赞同体教结合的方式。”他说,“对我们来说,胜负和冠军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根据市政府办公厅[2005]1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文件精神,这次比赛优胜者的加分力度很大,20分甚至可以相当于一门考试科目的分数,但我们要严格把关。这是一次高水平的顶级联赛,一定是高水平运动员才有资格,要杜绝‘顺便带两个板凳队员来参赛’的现象。”此外他还特别强调,“弄虚作假、乱改年龄把中国足球害惨了。比赛要严肃赛风,职业联赛的‘假球黑哨’不能污染这片净土,让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踢上健康联赛。”

  本报记者 黄一可

  家长意见

  足球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我很赞成你们的体教结合方式,足球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而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真正有希望。”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两个月前来成都考察时说。“两条腿走路”——踢不了球还可以继续读书,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大多数学生家长的认同。

  

足协杯赛前天在李家沱小学开战,一名在场边给娃娃加油的家长说:“我很支持小孩踢球,对学习也没太大影响,比赛都在周末放学后嘛……”这个学校曾培养出国家女垒队员于汇莉、前
冠城
队员刘宇(入选国青队)等优秀运动员。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很贪玩,这下可好了,现在足球成了他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周末踢完球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洗澡,再也不去外面‘野’了。”本报记者 黄一可

  说你说我

  着眼未来的大手笔

  □黄一可

  如果说前不久亚足联来蓉启动“中国展望”活动仅是一次契机,那么市委、市政府狠抓学校体育、着眼孩子未来的举措就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这一次,教育部门走上前台,与体育主管部门紧密配合,学校足球联赛的背后清晰地体现出“体教结合”的模式。

  中国足球的落后不是偶然的。先看一组数字:1986年龄组,中国足协注册的在380人左右;1988年龄组234人;1990年龄组182人,每个年龄段踢球的人都在锐减。这一连串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在国内联赛鼎盛时的1997至2001年,中国足协注册备案的各类足球学校超过3000所,而现在萎缩到300所左右。而在日本,注册的足球人口为170万,中国还不到10万人。在后备力量上就输得体无完肤,凭什么去赢人家?

  亚足联代替中国足协来包括成都在内的中国足球重点城市“扶贫”,这似乎有点越俎代庖,但却使我们获益不少。中国足球走向市场化体制,原来专业体制下由业余体校培养后备人才的制度已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职业俱乐部梯队及各地足校。不过这显然只是杯水车薪,家长们已趋于理性,越来越多的人不肯花钱送孩子踢球,很多足校难以为继。因此,只能坚持体教结合的路子,还家长和孩子们“双向选择”的权力。在成都,前有与国外先进俱乐部合作培养后备人才的“梅斯模式”,把足球班办进学校的“棠湖模式”,如今的中小学生超级联赛,可算是一个大手笔。

  辜建明说:“把足球选材培训放在普通学校,增加足球人口,无形之中扩大选材面,又不担心学生的出路问题,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学生,踢不上球仍然可以去考大学。这一切都立足于不误人子弟的理念。”施兴国则认为,“足球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仅锻炼身体,还是一项‘德育’课程。孩子们可以学到吃苦耐劳、拼搏向上、团结协作等很多可贵的品质。”中国足球的文化问题是畸形教育的产物,推广中小学足球联赛正是改变这一切并缓解因为出路问题所带来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矛盾的机制创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200,000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