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球员迎来暴富时代 国企足球后遗症如何根治?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9:30 上海青年报

  足球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但是被寄予厚望的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在进行了十几年后,耗费无数,却让国人失望至极。一方面运动成绩与市场运作双双陷入低谷,另一方面“假、黑、黄、赌、毒”等丑闻缠身。日前,新华社陆续发出《“国企足球”调查》一组稿件。本报节选刊登其中两篇,希望借此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思中国足球,促使中国足球早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以往恶果

  国企烧钱哄抬了物价

  自1994年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改革以来,国有资本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投资职业足球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职业足球因耗资巨大、产出有限而被称为“烧钱机器”,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在其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被冠之以“国企足球”。近年来,“国企足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为了获得好成绩,一些国有资本在投资足球时往往相互攀比、不计成本、挥金如土,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客观上抬高了整个中国足球的运作成本,这种“烧钱”行为导致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

  “国企投资足球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从1994年推出的甲A到现在的中超,国有资本背景的俱乐部一直占据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主导地位。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研究人员王立红说,甲A联赛开展之初,参赛的俱乐部基本是从各省市的专业足球队转变而来的,其组成方式和资金来源五花八门,大多是找一家企业冠名,然后由球队原属的省市体委系统派员负责俱乐部的运作,并选择教练班子担负球队训练、比赛任务的实施。而冠名俱乐部的企业,基本上是国有公司。这是“国企介入中国足球”的起始和特殊的背景。

  此后,随着足球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提高的需要,中国职业足球的体制不断发生变化,企业与足球的关系,也从企业“冠名”球队,逐渐过渡到企业直接介入俱乐部和球队的管理,成为俱乐部、球队的投资人和经营者,使得俱乐部和球队的经营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过,国有企业在投资中国足球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却并没有同时发生变迁。这一是因为大部分俱乐部和球队属于国有企业所有;二是因为几乎所有实力雄厚、成绩突出的大俱乐部,背后均有大型国企支撑。”王立红说。

  搞足球到底投入多大?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玉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常金月研究过“国企足球”现象,他认为,在职业足球中投入的国有资本达到上百亿元。

  “中国足球选手迎来了暴富时代”

  “斗富”、“比阔”,对“国企足球”来说,屡见不鲜。

  曾经担任上海

申花俱乐部市场总监、现任迷球网总经理的王俊生长期研究并参与足球经营实践。他认为,从1994年到1997年,中国职业足球市场还算得上是健康发展的,国企的投入远不如以后那么多。

  1997年,前卫寰岛开创国企“烧钱足球”之始,为了立竿见影追求好成绩,前卫寰岛队以明显偏离正常性价比的价格吸引国脚转会,斥巨资引进了国内著名球员高峰、姜峰、韩金铭、姜滨,并聘请前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德国人施拉普纳担任该队主教练。随后的1998年赛季,前卫寰岛队又以235万元的创纪录价格买下了彭伟国、以200万元买下符宾。

  王俊生说,前卫寰岛队这种偏离足球规律的“烧钱足球”,为日后困扰中国足球的球员高薪、俱乐部高成本运作导致严重亏损埋下了伏笔。从1999年到2003年,中国足球选手迎来了暴富时代,到1999年赛季,个别球员的收入已经超过了300万元,这只是年薪和奖金两项的收入,还不算球员转会的所谓“签字费”。2002年,上海中远队分别以950万元和900万元的天价转会费从上海申花队“挖”到了祁宏和申思,这两人的年薪都超过了350万元;2003年,上海申花以1000万元从辽宁队引进了张玉宁,后者3年合同收入第一年就达到300万元。

  “从每年100万到几千万增长”

  记者采访的多家俱乐部均表示,中国职业足球的成本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快速提高,职业化之初几百万元就能养活的球队,已经发展到没有几千万元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地步。记者也了解到,像山东鲁能

泰山、上海申花等“豪门”俱乐部的年度开支,更是高达亿元以上。

  足球越来越成为“豪门盛宴”,非豪富莫入了。

  曾任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的许勇说,四川全兴集团从1994年开始和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俱乐部,每年赞助四川足球队100万元,签了8年合同。从1998年开始,全兴集团全面介入俱乐部的经营和管理,这时开销越来越大,每年投入从一个100万变成十几个、几十个100万。这家酒厂终于不堪重负,已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足球,否则将严重影响主业。2001年,这家俱乐部因为不堪巨额投入而转手,“从每年100万投入到几千万投入,企业玩不下去了”。

  许勇表示,俱乐部的高额运营成本有很大一部分花在球员引进与工资上,俱乐部之间互相抬价,恶性竞争。许勇说:“比如买外援,这一家谈好了是25万(美元),却被另一家弄成30万(美元),前一家一生气,就弄成35万(美元)了,搞成拍卖了。价格体系非常乱,大家相互间抬杠,花了很多冤枉钱。”

  ■未来前景

  国企退出中国足球会不会垮掉?

  假如国企退出足球界,中国职业足球将是什么模样?

  有人认为,中国足球将从此走上挤干“虚高”价格的健康发展之路;有人则认为,这将导致中国职业足球垮掉。

  国企阻碍民企投资足球

  不止一个足球俱乐部的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担心:中国职业足球靠着国企的扶持才成长起来,如果这些国有垄断资产相继退出,中国职业足球可能随之垮掉。中国足球职业化历史不长,已取得一些成效,如果国企退出,又找不到有足够实力的私企接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可能消失,老百姓不会答应。

  曾任四川全兴俱乐部总经理的许勇说,没有国企参与足球也不行,“没钱玩不了足球,中国民营企业真正有实力来支撑一个足球俱乐部的不多,足球需要持续投入,如果没有一家巨无霸的企业,是很困难的。”

  支持国企退出足球的人士则表示,从宏观上看,正由于国有企业不计回报的投入,才提高了整个中国足球的成本,让一些民营企业“敬而远之”。如果这些国有垄断资本能够陆续退出,那么,整个中国足球的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良。民营企业所需要的,正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一直呼吁“国企退出足球”的全国人大代表常金月认为,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愿意赞助体育,因为这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东西,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但国有资本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抬高了体育产业的门槛,把别的企业都给憋死了,这不是好事。

  曾任上海申花俱乐部市场总监、现任迷球网总经理的王俊生也认为,国企主导职业联赛,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由民营企业投资的陕西国力俱乐部当年虽然曾经创下西安“金牌球市”,但随着足球运行成本被哄抬得越来越高,国力俱乐部最终难以为继,从中国足坛消失。曾任国力俱乐部总经理的叶保增告诉记者:“与民企相比,参与职业足球的大型国企的经济实力处于绝对占优的地位。介入了职业俱乐部运作的民企,也很难真正与国企进行平等的竞争。”

  民营企业家“花钱心疼”

  足球职业化之初,范志毅还骑着自行车往返家里与训练基地,而拥有一辆助动车的成耀东,每次进出基地,都要惹来齐刷刷的羡慕眼神。十几年过去了,中国足球选手远远超过寻常百姓的收入增长速度,一个个暴富起来。

  王俊生说,中国足球的“物价”被“哄抬”起来后,俱乐部之间进行恶性竞争,其直接得益者就是球员。球员迅速成为了暴富阶层,这种脱离市场规律的现实除增加俱乐部的成本外,更负面的东西就是足球的社会影响渐渐走向消极。而本身就没受到多少教育的球员,骤然迈入暴富阶层,开始渐染恶习,主动或被动地疏远了与球迷间的距离,使中国足球选手的形象大打折扣。

  他说:“足球的核心是人,这些国企俱乐部在球员身上大把花钱,球员拜金主义盛行,这些年一直喊减薪,但已经骑虎难下了。如果是民营企业,肯定是一开始就很慎重,量力而行。毕竟,花自己的钱心疼。”

  山东体育科研中心研究人员王立红说,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不到一万元人民币,而一个球员的年薪可以达到上百万元,购买一个球员也需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这就是各家俱乐部竞相炒作的结果。据统计,甲A球员的年薪是中国人均年收入的130倍,而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世界顶级足球联赛,球员收入与普通人群的收入差距最多也不过30倍。

  王立红说:“国企的介入让一些投资人花着国家的钱不心疼,拿着国家的钱哄抬物价。如果由民营企业老板来经营球队,那么,他们在花自己的钱之前一定会三思而后行,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恶意炒作。”

  国企退出需要一个过程

  自从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经营过足球俱乐部的企业或单位约有40家,如果再算上那些冠名球队的企业,那么,与甲A、中超职业联赛有关系的企业超过了100家。近年来,不断有国企退出足球,例如红金龙集团、红塔集团、华晨集团、

平安保险、全兴集团、青岛颐中等。

  常金月说,足球职业化之初,国有资产确实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因为那时候的足球还带有公益性质,但随着职业化的发展,“国企足球”的大规模爆发也成为一种表现在足球领域的腐败现象,所以现在应该开始进入国有资产退出中国足球的阶段了。他建议国有资产尽快从中国足球中剥离,但他同时承认这不是一件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事情。他表示,国有资产退出中国足球要分阶段施行。

  王立红表示,国有资本会何时和怎样退出中国足球呢?按事物的发展规律看,无非两种方式:一、像云南红塔和青岛颐中那样直接退出,由民企接手;二、像山东鲁能泰山俱乐部正在做的那样,即逐渐减少山东电力输血式的投入,向俱乐部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化,在不远的将来,使俱乐部成为真正独立经营的股份制企业。

  她说:“代表着中国足球未来的,应该是后一种方式。总之,国有企业退出中国足坛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但最终退出从而完全与国际足坛接轨,是必然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