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足联赛看台空无一人 美丽的历史带来泡沫繁荣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5月01日00:55 新京报 | |||||||||||||||
4月22日,北京队与上海队的女超比赛在八一体工大队球场举行。这里平时就像菜地一样,并不限制人的进进出出,甚至还标出“厕所”二字,给在此逗留的人指路。本报记者郭铁流摄
看台上除了晾床单被褥的大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球迷观众。而大妈下方的替补席上,就坐着上海队的前世界足球小姐孙雯。本报记者郭铁流摄
2006年3月19日,女足世界杯官方会徽揭幕仪式在上海举行。谢亚龙等一干足协高官以及前世界足球小姐孙雯都到场祝贺,场面热闹。 国际足联(FIFA)从2000年世界杯开始,便将男足世界杯与女足世界杯的商务权利捆绑销售,为女足世界杯挣得了可观的资金。中国足协对于在世界足坛成绩远远好过中国男足的女足,也是舍得花大把银子为她们创造相对稳定、开放、先进的训练和生活环境。 但前段时间,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目前中国的女足超级联赛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甚至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恶劣的比赛和住宿环境,空旷的看台,难以看清的未来,无一不影响着女足事业金字塔的底座,很难想象这样下去几年后,还有多少女孩子愿意投身这项运动。 美丽的历史带来泡沫繁荣 “巨额”投资一度达300万 从1996年奥运会到1999年世界杯,是中国女足最辉煌的时期,“铿锵玫瑰”一代达到了自己的事业巅峰。中国足协认为女足的市场时代来了,1997年,他们把女足推向了市场。事实证明,这只是像“泡沫”一样的美妙设想。 第一年女超联赛,有赞助商斥资300万元“巨款”赞助了1997年首届女足超级联赛,而这与当时的男子职业足球联赛相比实在是小的很,在当时只相当于三四个队员的年收入而已。年底,这个赞助商却消失了,因为他们看不到回报的希望。 女足就在这样一个根本还没有成形的市场里,在寥寥的球迷和观众注视下,在没有广告、没有商家的窘境中,甚至在足协“还办不办”的犹豫中自弹自唱地维持着自己的“超级联赛”,至于究竟超级在哪里?没人知道。 泡沫破裂,人才断层陡现 就连足校都心灰意冷 尴尬之中,出现了人才断档这个必然结果———不能挣钱谁还愿意踢球呢?作为女足人才惟一供应基地的足校由于没有市场,也不愿做无用功,基数小了,好苗子自然也就少之又少,最后能打上联赛的也因为联赛的低水平而继续营养不足,断层因此被拉开。 不过,其实在国外也一样,2003年,投资了近亿美元、培育了三年的美国女足大联盟宣告“停摆”。外国的月亮也不会特别圆,男足的一举一动都是球迷关注的焦点,而女足则依旧只是一个摆设。 女足姑娘们有时候也会提及女足运动的艰辛,提及中国和国外女足后备力量的对比,感慨中国女足普及度的不够,但多数也只是一叹而已。中国女足可供选择的是几棵树,而人家那边却是一片森林。 现状濒临崩溃 看台上空无一人 由于几年来女足成绩持续下滑,为了能够在2007年女足世界杯上扬眉吐气,也为了今年能够在亚洲杯和世青赛充分练兵,2006年的女超联赛依然坚持实行赛会制。比赛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在四川、北京和天津展开。而连续几年对赛程的随意改变,令参与这一赛事的女足姑娘都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女超第二阶段比赛后,记者曾经询问了多名女足队员,下一个阶段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举行,队员知道时间不知道地点的大有人在,更多的几乎是一问三不知,能够准确说出来时间地点的少之又少。 而比赛关注程度的降低,也直接给承办赛区带来很大的压力。据了解,女超联赛北京赛区,组委会只给了八一体工大队16万元承接比赛,这些费用要承接女超8支队伍十天的吃住和比赛问题。考虑到支持女足发展,八一体工大队最终接下了这个任务,虽然没有什么媒体的宣传,但是八一体工大队的这种行为也正是对已经萧条很久的女足市场的无声支持。 在联赛初级阶段,主客场制曾经吸引了一部分球迷。2002年,作为北京城建队主场的先农坛体育场把票价定为5元,只要是比赛开赛后,球票便被免费发放给过路的球迷。即便这样,上座率也不过仅有40%.如今,赛会制更是拉大了球迷与女超的距离。2006年女超联赛上,空无一人的看台就是做好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