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王大雷之心血篇:举家体制 大雷有点像丁俊晖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3:42 新闻午报

  【独家专访】关尹VS王大雷父母。

  足球学校、专业队、职业队,几乎所有的球员从小到大走的都是这样一条线路,直到王建英的出现。他把儿子王大雷领上了足球之路,又耗尽积蓄把他培养成才。所以,王建英很像台球神童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两个人一样目标坚定,一样孤注一掷。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老王的难度却超过了老丁———足球一直就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项目,不知道有多少父
母,潮水般地把自己的孩子往足球圈里送。而王建英这个“个体户”却制作出了中国足坛几十年来难得的一个英雄传奇。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培养出一个超级巨星?王建英用10年的含辛茹苦告诉你,这不是不可能的。

  “为他花光了几十万积蓄”

  王建英曾经做过

厨师,后来又做机械配件的生意。由于为人诚恳又肯卖力,生意也还做得不错。但自从王大雷进入东北路小学踢球后的第一天开始,王建英便放弃了一切,把所有精力倾注到儿子身上,而几十万积蓄也都基本上花光。

  大连是个足球城市,在1994年、1995年足球职业化刚刚开始的时候,球员收入爆增,一下子跃入社会顶层,这让很多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往足校里送。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把孩子全部交给了教练。王建英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既然给孩子找了一条踢球的路,就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如果一边工作赚钱,一边督促孩子训练,那效果肯定差。钱赚不了,更重要的是会耽误孩子的前程。推掉生意以后,家里就全靠马美兰操劳着一家小烧烤店维持生活,而王建英则天天跟在儿子身后。

  大连的冬天太冷,所以一到这个时候,王大雷就要跑到南方冬训。除了平时训练,王大雷外出冬训、比赛时王建英也是一次不落地跟着。“他从小的时候,我就带他到全国各地打比赛,上海、南京、张家港,这些城市都去过,尤其是南方。”由于还是业余队员,王大雷去日本、欧洲的比赛费用都是由自己负责,里里外外要几十万,没几年时间,家里的积蓄就花光了,甚至到了要借钱来维持家庭开支的地步。为了省钱,王建英有很长一段时间居然从来不吃中午饭。偌大一个汉子有时候饿得掉眼泪,但也不让孩子知道。

  王建英说,当时像他这样的父母在全国各地都有,碰到不少。“可能成功的人少一点,有些父母不像我这么投入。咱拿那个丁俊晖来说吧,全国也不光是丁俊晖一个人打球是吧,为什么最后他能出来?也是家里面豁出去了,他爸领着他和一根球杆闯天下,我也差不多。”王建英感叹了一句:“投资上百万,孩子最后没踢出来的人太多太多了。”

  “像夹饭盒一样带着他去训练”

  因为儿子太小,做父亲的实在难以放心,便从早到晚跟着孩子。早上5点多送到学校,上午在学校里随便转转,等到下午训练便坐在一旁看,训练完了把儿子带回家。在大连五一广场附近的居民,每天都已经习惯了一早一晚这一大一小两个身影。

  对此,王建英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儿子是上学放学,他则是上班下班,就差在学校领工资了。“我真的就像在上班下班一样,大雷呢,就像个饭盒一样被我夹着,上班时带过去,下班了又带回来,形影不离。他上课,我在教室外面等着,跟教练坐在一起唠唠嗑,下午训练完了晚上再带他回家。”因为这样,王建英不得不荒废了自己的生意,全心全意培养自己的孩子。“他就像保姆一样,还是全职男保姆。”马美兰打趣道。

  有人怀疑,这样的全程监管会让孩子觉得压抑,王建英不同意。他认为,球员从小被“圈养”是应该的,小孩子贪玩是天性,没人管的话肯定就会偷懒或者学坏。“大雷这个岁数,年龄放在那里,要他走训他去哪?实德当时叫我们去,为什么不去呢?他们是走训的方式,半天上学,下午没事训练。那孩子不上学咱不知道,晚上五六点回来,训练没训练你也不清楚,这不都放羊了吗?”王建英态度很坚决,“如果小孩集中在一起,封闭起来了,他能上哪去?最多能撒谎跟教练说肚子疼、腿疼,请假休息一天而已。平时,你出去了孩子就上网吧、打游戏,玩乱七八糟的。这样就没有上进心,没有上升的空间了。”

  “为了长个拼命买高级补品”

  从王大雷小时候的照片来看,瘦瘦的、矮矮的,他和同龄人比起来,身体条件处于绝对下风。对于一个门将来说,良好的技术是必须的,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身高。因为大雷的个子,做父母的可没少发愁。

  不知道为什么,王大雷小的时候不太喜欢吃饭,偏食。为了吃饭这个问题,王建英没少打过孩子,马美兰也总是一次一次苦口婆心地跟大雷说:你不吃饭,就长不了个。长不了个,没别人高,你不是白白训练了吗?

  王建英的身高有1米8,而马美兰是体育健将,也是属于长条型的,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遗传应该没有问题。商量之后,两人决定要好好给大雷补一补,激发他的潜能。以夫妻两人的积蓄来看,在大连也不算条件很好的那种,但为了给孩子长身体,王建英在给大雷买补品上从来不吝啬一分钱,什么东西好就买什么。“家里的钱全投他身上了,营养品就买高档的,钙片、蛋白粉、安利的补品,一大堆一大堆给他吃,天天吃。那时候这东西多贵啊,但也得买,就怕长不起个头。”当时,马美兰在自家的墙上做了一个身高测量表,隔几天就给王大雷比划一下。要是哪次突然高了一厘米,家里总是一片欢腾。直到现在,那墙上还留着一道道铅笔划下的痕迹,这也成为了一条特殊的风景线。

  “还好,不管怎么样,现在总算是长起来了,比我们都高。”十五六岁的王大雷,个子突飞猛进,如今已经蹿到了1米87,这也让夫妻两人感到欣慰。“大雷也觉得身高可以了,太高了扑地面球有点难。”王建英笑着说,“而且他手臂比一般人要长。”

  “人家有的我孩子必须要有”

  “小时候大雷看人家有吃有玩的,羡慕吗?”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王建英回答得异常坚决:“我的孩子从不羡慕。因为别人有的东西,我必须让孩子也要有。”

  这个东北汉子自有他的底气。从小开始,王大雷就是在父亲的极度呵护下成长的。这种呵护,不是那种娇生惯养,而是一种深厚的爱。在王建英看来,孩子盲目攀比自然不可取,但他也会有虚荣心,所以从练球开始,王大雷从来没有穿得破破烂烂过。那时,守门的孩子能有一副麻布做的手套就算不错了,但王大雷戴的,却是

阿迪达斯的皮手套,还带洞眼的那种。人家穿的是二三十块钱的帆布鞋,王大雷从小就是穿钉鞋,
意大利
名牌迪亚多纳。放在当时来看,这样的装备几乎都已经快赶得上职业队了。

  王建英血液中流淌着争强好胜的因子,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看不起。“大雷穿的全是当时最好的东西,只要他喜欢我就给他。欧洲人能穿,我们也能穿。我宁肯自己不吃也要孩子有,宁肯借也不能让他哭。”王建英一字一句地告诉记者:“虽然咱困难,咱也不能寒酸,让孩子不要自卑。人家穿得好,你穷得会抬不起头,在外面就是这么回事,你穿得破破烂烂跟人家踢球,人家都不搭理你。”

  为了不让孩子吃苦,王建英和马美兰两个人自己则是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分用。作为母亲,马美兰虽然在训练上没给王大雷什么帮助,但她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在操持整个家。为了打理好烧烤店的生意,减少开支,她舍不得多聘几个人手,一个老板娘,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去做。日久天长,那副运动员时代练出的好身板竟也倒下了。因为操劳过度,她的两条胳膊直到现在还常常作痛。马美兰只是说:“有人说我们现在好了,我们俩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觉得儿子确实给我们争光了,也感到自豪。但想一想,孩子付出这么多,确实很不容易。那种艰辛,别人体会不到,只有我们俩体会得到,实在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现在碰到老邻居,总有人会羡慕地跟王建英说,“老王啊,你现在行啊,孩子出息了啊。”每到这个时候,王建英总会答道:“老哥,咱付出了多少,家里遭了多少罪啊。”

  -本报记者|关尹|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6,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