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做强中国足球 科学训练中青年教练肩负使命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13: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记者 汪大昭 中国足球教练水平不高,导致训练水平不高,再由训练水平不高导致足球水平不高,这一“因果链”长期存在,圈内圈外多有议论。新年伊始,足球改革十几年来中国足协首次举办的教练员训练研讨会在广州黄埔举行,到会的有国字号队伍的主教练和中超、中甲、女超的主教练以及职业教练员培训班学员,他们也被戏称为“黄埔一期”。
训练:要依靠科学尊重规律 一位国际足坛权威人士说:“足球不是科学,但科学能够帮助足球提高水平。” 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早期训练中的误区往往在危害爆发时,才让人有所意识。中国女足参加一次集训的29名球员当中,25人有膝伤,22人做过膝盖和踝关节手术,显然与训练不得法有关。 大连实德队主教练福拉多说,“许多教练员要求球员快速准确完成动作,这番好意不难理解,但是脱离了年轻球员基本技术不过关的实际情况。所以,青少年足球训练最好由有经验和耐心的老教练来干。” “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原则,重心在“从实战出发”。原国家女足主教练马元安打了个比方:“在驾校的练习场上开得再好也不能算数,只有上马路,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也能开好车,才算得上会开车。足球基本功要在实战中不断磨炼,而不是练好了基本功再去比赛。” 球员:“态度决定一切” 北京国安俱乐部球员在西班牙集训,请皇家马德里队的专家为球队“会诊”。结果,一次训练课下来,得到的建议是“你们那两个球员应该开掉”,理由是“训练态度很成问题”。 大连实德队教练石磊认为,一些中国球员身体条件比外国球员还好,可是训练态度、责任心和素质有差距,差不多是让教练员逼着练,天赋再好也无法达到顶峰。 马元安说:“领导再开明,政策再开放,也替代不了教练员的训练。”同理,教练员水平再高,也替代不了球员对训练的追求与渴望。 当初,米卢带领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决赛圈,“态度决定一切”不仅是他选用球员的原则,也是这位名教头留给中国足球的重要财富。现在看来,这话首先是针对训练,是检验球员职业素质的第一标准。只有出众的足球天赋加正确的训练态度,才可能使一名球员迅速成熟起来。 未来:中青年教练肩负使命 中国足协副主席谢亚龙介绍,现在在海南冬训的16支中超和中甲球队,半数以上每天训练不足90分钟,除去准备活动和间歇、调整,核心部分只剩20分钟。训练的盲目、混乱和松懈必然导致对抗能力差、攻击力弱、整体意识不强、低级错误多。 山东鲁能俱乐部教练张海涛说,随着近年来许多地方足球学校的萎缩和人们对职业足球看法的变化,后备人才群体的规模和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前景不容乐观。 现实是严峻的,无论理论研讨有多少成果,中青年教练员是付诸实践的骨干力量。年轻教练员既要吸取前辈留下的经验,更要积极了解世界足球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理念,应掌握外语、计算机等技能。在他们面前,摆着中国足球多年积留下来的训练质量不高的老问题,又有足球改革以来出现的新情况。 中国足协已经根据教练员的普遍呼声,决定今后将这种形式的业务研讨制度化,不能再让训练水平低下拖住足球发展的后腿。愿望是良好和积极的,行动如何,还要走着瞧。 《人民日报》 (2006年01月21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