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马良行找回感觉 防反是重新崛起必由之路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18:57 新浪体育 | |||||||||
如果是在N年前闻听中国女足与法国女足战成1:1平,我们中99%的人会认为那无异于一场“失败”,剩下的1%的人之所以感到“惊喜”,是因为错把比赛当作了中国男足于与法国男足的较量;而今天下午中国女足在广州四国女足锦标赛首场比赛中1:1与法国队握手言和,肯定不是一场失败——虽然也远非是一种惊喜。 马良行很快进入了角色,确切说是很快找回了角色——时隔两年再度执掌中国女足
对比裴恩才时代中国女足的主力阵容,马良行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在调整主力阵容之前,其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将中国女足的阵型重新锁定为4-4-2平行站位--一个当年中国女足登峰造极时的阵型。实战证明,女足球员对这种阵型的认知度要远远高于裴恩才异想天开式的3-4-3。 新人马晓旭出现在了前锋线,与年龄不大但资格不浅的韩端搭档,中场经验丰富的潘丽娜被留用,三位以往游离在主力、主力替补和铁杆替补之间的边缘人物——毕妍、施萌雨、白莉莉进入首发阵容;相比之下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全新的后卫线——除了老将李洁继续镇守中路,其他三人——王坤、袁帆、刘华娜皆属于年轻球员,其中,司职右边后卫的王坤此前习惯的位置是中后卫,而担任左边后卫的刘华娜此前更是后腰出身,这种以“换人+换位”的双管齐下对后卫线实施改造的举动,看上去有很的冒险成分,但通过实战的检验,马良行的思路还是有的放矢的,比赛中,中国女足的后卫线并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失误,三名新人都有着闪光的表现。 当然,中场的组织控球能力依然与鼎盛时期相去甚远,甚至连整体进攻的打法都不得不谋求某种近乎彻底的改变——中法之战中,中国女足的中场强调了拼抢,但在由守转攻的时候,大体上采取的是放弃中场的长传,有一度给人感觉是一种传统的英格兰足球的模样。 实际上马良行这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一种无奈之举,比如上半场中国女足中后场传接球的无谓失误达22次之多!倘若再刻意追求中场进攻中的短传配合和层层推进,这个数字极可能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而全场比赛,除了韩端补时阶段的进球,中国女足另外最有威胁的两次射门均缘自于中后场长传为前锋造成的单刀球,这足以显示马良行“无奈之举”也有着“有意为之”的成分。 恐怕短时间内,中国女足只能更多地以防守反击的形态出现了,在执教弱小的上海中邦打了一个赛季的中超之后,马良行也积累了这种打法的经验,如果我们承认目前的中国女足正处于最低谷,我们也只能认同防守反击是中国女足重新崛起的一条必由之路了。 下一步,就看马良行用怎样的招数来进一步提升中国女足快速反击的质量和效率了。(董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