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小学生都打职业联赛 实行体教结合足球才有出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09:54 足球-劲体育

  记者白国华报道 2005年9月9日,在印尼,他们作为中国的中学生代表参加了亚洲中学生比赛,比赛的前两名可以代表亚洲出赛世界的中学生足球比赛,不过遗憾的是他们获得了第五名。而在育才中学之前,著名的北京人大附中已经三次代表中国出赛,去年之所以选择深圳育才而放弃北京人大附中,一来教育部觉得老是让一个学校出去比赛也有点审美疲劳,二来深圳南山育才中学的实力也不弱,他们在去印尼之前也曾经战胜过人大附中队。

  说这么一段普通的旧闻,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关于足球职业的选择问题,这批队员,本来是深圳科健的梯队队员,科健解散以后,他们最后挂靠在了育才中学,而现在,他们已经被卖到了安徽明光队,但是,走的时候,很多队员都不愿意,按理说,到乙级队打比赛,再进一步就是中甲了,他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成为一个职业队员不正是他们奋斗了这么多年的梦想吗?

  上学压倒踢球,已经成为这批队员的第一选择,但他们没有人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因为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太差了,这就是他们多年脱离正常教育的恶果。这时候,那种中国足球运动员原来的培养模式变得多么的特殊——而育才中学,现在要做的就是让运动员走回到正常的轨道,正常地读书,正常地踢球,把特殊变成正常。

  两个梯队的命运

  去年担任那支代表中国参赛球队的主教练是原深圳队队员范育红,对于这批队员,范育红觉得颇为可惜:“他们大多是从高丰文足校出来的,家里花了不少钱让他们上足校,但是碰上了坏年头,科健也没了,一下子没有了出路。”对于这些球员的家境,范育红甚是熟悉,孩子的家长大多是东北地区的工薪阶层,把孩子送到花费巨大的足校,实际上是他们每一个家庭的孤注一掷。他们当中一个队员,父亲是沈阳的一个出租车司机,一到交学费就犯愁,不断地向别人借钱,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唯一赖以生存的工具——出租车低价出售,他父亲唯一的希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尽快踢上职业队,以改善拮据的家庭局面。可是命运如此残酷,最终他的孩子现在还只能在乙级队里打拼。

  赌注实在太大,他所反应的问题是,一旦孩子踢不出来,整个家庭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对目前国内足球形势越来越心寒的队员纷纷选择了进入大学冀望进行二次选择,那位出租车司机的孩子也一样——但是面临的问题一是钱,上大学也需要钱;二是有没有大学要他,如前所述,他们又在现实中碰壁,被迫再远赴安徽去赌一把运气。

  因为这批队员远在安徽,所以记者无法和他们面对面,对于他们的现在的生存状态没有更多的了解,但是从知情人的口中,记者还是多多少少了解到,这批队员现在和各地的大学都有联系,一旦在俱乐部不如意,肯定要找个地方重新回炉。“有个队员跟我说,如果不踢球了,我一定要上大学啊,在工厂里面做工,辛辛苦苦一个月才几百块钱,滋味不好受啊!”育才中学的张老师说:“你说他们怎么办?上大学?他们很多人连国家的一级运动员的证书都没有!”

  这是深圳科健梯队这两年走过的轨迹,他们在俱乐部已经消亡的情况下一度在深圳南山育才中学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 ,但是最终还是未能如愿,当然,他们和育才中学的联系可以算是若有若无,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是球员,不是学生。而育才中学在送走了科健的一批梯队队员以后,现在却又准备迎来另一批队员,如无意外的话,深圳健力宝的梯队队员将放在育才中学,由育才中学进行培养。

  那么,此举和前次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深圳健力宝的梯队队员将正式成为育才中学的学生,他们的正常上课和其他学生一样,所以的训练时间都在下午课结束以后和周末时间 ,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是球员,但首先却是个学生。当然,这批人的命运将如何,谁也不敢肯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学校里能接受如同龄人一样所能接受到的氛围,他们未来承担的风险将会小得多,能帮运动员把未来的风险减少一点,育才中学岂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育才中学的困惑

  范育红的计划核心部分是,想要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足球,改变家长的态度最重要,而让中国的家长喜欢足球,最重要的是能让他的孩子一直能升上一所好学校,所以,他才会提出“希望育才集团能提供几十个学位能让足球优异的孩子一直从小学升到高中。”

  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下属有一所高中(南山育才中学),两所初中(育才三中和育才二中),四所小学和四所幼儿园,其中,高中部(育才中学)被称为南山区最好的中学。

  如果你是南山区一个初中毕业生,想进入育才中学,将面临多大的挑战?那你要成为每年南山区一万初中毕业生的前四百名才有可能。因为育才中学每年只有四百个名额。即使连像育才三中和二中这样的初中毕业生,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才能升到本校的高中部去读书。育才中学的学位如此烫人,也就难怪如果范育红的计划能实现,那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了。

  但是,在闲谈中,范育红把这个想法和育才三中的校长傅经中交流的时候,傅校长善意地提醒范育红:“这个想法很好,而且,从小学升初中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到了高中就有难度了。高中学位太少了,如果能扩招一倍,每年能招八百个学生,拿出几十个学位来成立一个文体班,包括体育的,文艺的,应该没有问题。”

  不能说育才中学对足球不热情,这所深圳老牌的同样以足球出过名的中学,现在已经成立了体育俱乐部,就是希望能从本校的学生中发掘出一些好的体育苗子。而且,现在的学校足球联赛每年也是搞得如火如荼,但是,要拿出一点破例的东西来奖励足球,目前看来还不太现实。

  但是,对于一直很支持学校搞足球的傅校长来说,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 ,即使是踢足球的孩子上到了高中,又如何能保证能让他们上大学呢?例如说,去年育才中学的学生参加的虽然是洲际比赛,但是他们却连一级运动员也算不上——而如果一个队员要参加过国内的比赛,那拿一个一级运动员的证书太容易了——他只要是全国青年联赛的前六名,乙级联赛的前八名,或者是中超中甲球员,就一切OK。教育部和体育局之间还是沾不上边,大家各干各的。而具体到足球来说,一旦脱离了学校这块最肥沃的土壤,恶果可想而知。

  范育红说:“其实理想状态下,运动员完全可以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再决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搞好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然后职业队来挑人,NBA是这样的,韩国、日本也是这样的,只有我们不是这样的。”

  而范育红,傅校长,南山育才中学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让学校足球逐渐成为中国主流的体育方式,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目前中国却成为特殊,“不过,我对我们的做法很又信心,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足球迟早要回到学校中来 ,那时候,我们现在的特殊就变成了平常!”

  范育红要建不来梅

  范育红,踢球的时候并不算太显赫,他踢过深圳平安队,在快退役的时候还加盟过科健队,经历过职业联赛初期的辉煌,也经历过职业联赛这几年的倒退。范育红特意提起本报关于《足球吸引力》的调查:“连广州五中这样一所以足球传统学校都只有两名学生以后想当职业队员,你说我们以后的足球该怎么办?”令他更感到触目惊心的是,每年都有北方的足校到深圳的大亚湾去集训,今天范育红跑过去一看,零零散散总共大约一百人左右,“足校也办不下去喽!”

  一边是足球的吸引力在一日千里地后退,一边是取代体校成为培养球员基本单位的足校难以为继,已经成为深圳南山少年足球俱乐部总经理的范育红告诉记者:“如果像以前一样再把学校从足球中剥离,那中国足球只能是死路一条。”

  所以,现在范育红把健力宝的梯队拉到育才中学,这是他的一个任务,同时,他的另一个任务是让更多的孩子在保持正常学习的同时,参加到足球的训练当中。他的梦想是,深圳能成为中国的不来梅。他在德国不来梅的经历让他久久震撼,每个年龄段居然有二十多支队伍在选拔!

  但范育红遇到的困难是,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家长考虑的只有一个目的,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如果一个经常参加足球训练的孩子,成绩一旦下滑,那么足球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替罪羊。所以,范育红提出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设想:“我的设想是让育才中学每年拿出几十个名额,奖励足球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育才教育集团里就读,如果这个设想能实现,那么家长肯定会很热情地让孩子来踢球,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如何上个好学校,这个目的达到了,孩子踢球他才不管呢!”

  这个设想并非天方夜谭,去年范育红带的队伍,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有三个学生去了北师大附中(南山分校),这一下子让家长们的热情高涨了起来,如果能让孩子去好学校,你管他是踢足球还是弹钢琴,学画画呢!

  23岁以下都给教育部?

  2005年9月,深圳南山区育才中学代表中国参加了亚洲中学生足球比赛,体教结合让育才足球队不仅在这次的比赛中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还让他们成功地开展了学校足球联赛;2005年底,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所评选的2005年国内十大

体育新闻中,“体教结合培育出‘眼镜飞人’(清华大学学生胡凯)”赫然在目……体教结合,这个并不新鲜的培养方式,在2005年再次火热起来。

  这个模式并不新鲜,实际上早在1987年,教育部和原国家体委就联合下文,要求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这可以看作是体教结合的发端。按教育部和原国家体委的意图,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

  胡凯不是惟一的硕果,在

十运会上,清华大学培养出的22名大学生运动员,分别代表山西、四川、湖北等省、市参加了田径、射击和跳水三个项目的比赛,共斩获4块金牌和5块银牌。“清华模式”一时间成为全国体育界的热门话题。但“清华模式”很难复制,清华除运动员学生招收程序严格外,还找来名师调教,伏明霞、郭晶晶等奥运冠军的恩师于芬一直是清华跳水队的教练,此外,“眼镜飞人”胡凯的教练李庆还是留德博士。这样高素质的教练难找,“清华模式”就难以复制,要知道类似于芬这种功勋教练在国内仍是“稀缺资源”。

  对此,出任了中国人民大学足球队主教练的刘国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体教结合”应当是使中国足球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

  刘国江提出一种变革思路:中国足协可以只负责职业队,将23岁以下青少年队伍的培养悉数交给教育部门,并且不要过于重视他们的比赛成绩。“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打好基础,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专业队则有了更大的选材面。”刘国江对高校足球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培养高文化素质球员的信心不动摇,同时加大在教学、训练和物质方面的投入,高校足球完全可以达到半职业甚至职业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内的职业球队甚至国家队输送足球人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1,0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