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雯:我不是做教练的天才 女足职业化无法走通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0:45 《足球·劲体育》 | |||||||||
在马良行入主女足只差最后一道手续的时候,未来的“马氏内阁”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马良行一直在力邀孙雯出任助理教练,但与此同时,足协内部却传出女足教练组将会是“全男班”的消息,孙雯真的能如马良行所愿,冲进全男帮吗?12月11日晚,上海花园酒店咖啡厅,孙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面对随恩师马良行入主女足的传闻,孙雯表示“自己做教练个性上有局限”,不过,“我相信命运的安排。如果机会真的降临,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国女足冲击2008年奥运会奖牌发挥自己的能量。”
做教练个性上有局限 《足球》:有没有想过将来做女足教练?事实上,每次国家队主教练改选,你都是呼声最高的人选之一? 孙雯:我从13岁开始踢球,到31岁退役,搞女足搞了18年,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让我得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失去了一些原本应该拥有的东西。退役之前思想上会有波动,但是现在早已经平静下来。我不会刻意地去设计未来的生活,把握好现在,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最重要。 至少在媒体和球迷看来,你是马良行在国家队最合适的助手…… 关于这个问题,现在我无法提供更多的观点。我相信命运的安排。命运的东西,有时候真的很难把握。可能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就会完全改变人的一生。如果1999年世界杯点球大战我们赢了美国,或者2003年世界杯我们把握住一次机会,跻身四强,相信不仅是我们这一批人,包括整个中国女足的命运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但是我们输了,这批老队员也就此静静地湮没在人群之中。这就是命运,命运本身就是由必然规律和一些无法预知的偶然性因素交织而成的。 但是你们那一代人毕竟获得过巨大的成功。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别人看到的只是人前的辉煌,成功背后的东西别人未必了解。如果说成功的话,中国女足毕竟没有拿到世界冠军;如果说不成功,我们确实得到了所有同行的肯定和认可,我们和美国队一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女足球队,至于两个亚军,我认为并非是实力层面的因素所造成。 如果将来有机会,你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教练吗? 这个还很难说,但是我不是那种做教练的天才,我觉得自己的个性里缺少一些东西,做队员的时候就是有名的独来独往。别人叫我我就去,别人不叫我,我就在房间看书。倒也不是自命清高,而是确实不善于跟人打交道。 这样的个性不是说一定不能成为好教练,但是对做教练而言,肯定会有一些局限性,当然退役之后我也在试图改变。 不少人认为马良行的入主势必要面对北京国脚的压力? 我并不这么看,现在这帮队员都很年轻,跟马指导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哪有什么压力和偏见?而且我认为小马指导在管理队员上很有艺术性,也比较人性化,很懂得处理跟队员之间的关系。虽然前两年他不带女队了,但是女队员跟他的关系都保持得不错。 如何看待恩师的再度出山? 应该说女足的困难比任何时候都多,但是这次对于马导而言是一次不错的机会,他渴望通过这次机会证明自己,我可以理解。争强好胜是融进马导血液里的天性,尽管他嘴上很少提2003年世界杯,但其实心里应该还是很在意的,他是不服输的人,从哪里跌倒一定要从哪里爬起来。 马导此前执教了两年男足,我觉得他的心态上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加沉稳和宽容,这种心态对于他最终获得成功非常重要。 没有马拉多纳般的天才 我想很多人都问过类似的问题,中国女足到底怎么了?对此你的答案应该比较有权威性,毕竟你经历了中国女足从崛起到全盛到盛极而衰的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句两句话说清楚。我们那批队员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外界环境单纯,跟现在这批队员想法也完全不一样。当时能够代表国家队比赛是一种极大的幸福。我现在还记得1996年奥运会,第一场比赛,国歌声一响,我们的感觉根本就不是比赛了,而是希望拿起冲锋枪上去跟对手干一仗。我不知道现在的国家队员是否还会有同样的感觉。 在我看来,女足水平的下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缺失,这种力量不是靠金钱,靠物质的刺激就能够滋生出来的。现在的运动员跟我们面临的整个社会环境不一样,诱惑太多,浮躁的东西太多,女足精神力量的缺失,实际上也是整个社会信仰缺失的一种体现而已。中国女足要重新崛起,还是要培养塑造一种精神核心,我想这也是新任主教练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美国女足的队长米歇尔曾经出过一本自传,其中提到过美国女足的一个精神信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中国女足现在最缺少的也是这种东西,当然光形式上提一提没有用,关键还是要灌输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论物质条件,老女足肯定不如现在的女足,为什么你们那代人反而能够在物质匮乏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坚强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个精神与物质互相平衡的问题,毕竟社会不同了。我进国家队第一次拿工资,当时是七十三块五吧,现在的女足队员最低的也有一千多,但问题是不能这样进行比较。过去穷,大家都穷,所有运动队都差不多,现在很多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收入高,受到这种影响,女足运动员也不可能没有想法。我可以理解现在的年轻队员,毕竟搞足球一踢十几年,现有体制下,女足运动员物质和前途上都无法得到保证,心理上出现波动也很正常。而且现在这个社会,诱惑太多了,跟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们那时候比较单纯。踢球就想着踢球,为国争光,现在不可能再要求这批年轻人的想法完全跟我们一样,这也不现实。 那么技战术的角度呢?现在中国女足这批队员是不是已经到了没有潜力可挖的地步? 其实最近一年,女足的比赛我看的并不多,也就全运会看了一些场次。所以这个问题我的看法也未必权威。不过至少我觉得从全运会上看,女足还是有不少好苗子可以发掘的,她们的个人能力不在同年龄段的孙雯和刘爱玲之下。但是要想在三年之内,把她们培养成第二代铿锵玫瑰还是有比较大困难的。她们的成熟需要通过大赛的磨炼。 我觉得这批队员普遍缺失对抗精神,我记得我们那时候,即便队内训练都是真刀真枪,有对抗训练才能有质量。现在有不少队员技术不错,对抗能力缺乏,她们要想成熟,在气质上需要重新塑造。 现在的国家队跟1999年的国家队相比呢? 其实也不能说1999年世界杯亚军这批队员个个都是天才,不过这批队员确实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这一点比较难能可贵。比如刘爱玲的中场抢断、赵利红的边路突破,小温的防守,组合在一起就能够发挥出比较强的战斗力。至于天才我觉得没有什么天才,大概我和爱玲属于有一些天赋的队员,但是绝对没有马拉多纳那样的天才。 女足职业化无法走得通 你打过国内的职业联赛,也经历了美国女足大联盟的洗礼,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女足职业化的道路似乎越走越窄? 现在看来,女足职业化很难走得通,这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同样是足球项目,男足就是比女足速度快,对抗性强,除非是非常喜欢女足的球迷,一般球迷肯定会选择观看男足比赛。这也是由市场决定的。搞职业化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市场。 在你看来,什么才是女足应该走的一条发展道路? 我个人认为,在大学里开展女足运动才是最合适的发展道路。体教互相结合,一方面女足球队借助大学的场地和资金,确保正常训练和比赛,另一方面,女足队员在踢球的同时也能够在学校里学习到文化知识,等于解除了她们的后顾之忧,至少她们能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即便将来退役,也能够获得比较好的谋生手段。而且,依托大学进行女足比赛,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保证了市场,尽管这个市场不是很大,但是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复旦大学如果搞一支女足球队,至少复旦和周围的学生会去看球,如果打到最后的决赛,依然是代表着两个城市或者两个地区的竞争。 体校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功利性也比较强,一进体校,要么踢得非常好,进国教队,出人头地,要么就被社会彻底淘汰。 事实上,美国人一直在走这样一条道路? 我个人觉得中国女足早晚也要走这样一条路,女足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也只有这条路才能走得通。最近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的女儿到北京工作三年,她很喜欢女足,让我帮她介绍一个高水平的俱乐部进行训练,但是又是非职业性质。搞得我非常头痛,因为在美国这种俱乐部太多了,但是中国基本没有,要么是职业的,要么业余的,水平不会很高。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把她介绍到爱玲的足校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