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李华筠:希望之星在希望里蹉跎 曾现场看老马踢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09:32 东方体育日报

  1983年首支“面世”的国青队,虽然在世青赛上成绩平平,但还是有不少亮点,其中来自辽宁的右边锋李华筠入选该届世青赛最佳阵容,与巴斯滕、贝贝托一起被评为六大“希望之星”。昔年以超人的速度和有力的射门威震绿茵场的“海豹”李华筠,今天在哪里呢?

  “我待在家无事可干”

  “我在家里啊,没事可干,哈哈……”李华筠虽然已年逾不惑,但北方汉子的豪爽本色不减当年:“离开天津之后,我还没找到事干,现在只好待在家里。”

  最近几年找李华筠的人不少,但是能找到他踪迹的却不多,某足球老记评价:“他的流动性太强了。”其实李华筠本人对此也充满无奈,从云南红塔到天津泰达,他一直跟随着原国家队主教练戚务生,做过一线队的助理教练,也带过梯队。去年戚务生从天津泰达离职之后,李华筠也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回到了大连的家里,42岁就“落叶归根”了。

  “在家空着也挺好的,正好把前阶段的业务整理整理,在天津的情况也反思反思,充实充实。”因为空闲,所以对球赛转播的关注度反而比当教练时多,比如中青队的比赛他也看了,不过,第一轮只看了半场:“中国队对土耳其的比赛我只看了上半场,后来看贝宁与澳大利亚的比赛去了。但那半场中青队给我的印象确实不错,尤其是防守方面,相互之间的补位保护做得挺好,现在一支队伍打比赛,首先就得做好防守。”

  看了第二场之后,老李对他的晚辈们赞不绝口:“青年队这个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任务主要就是发挥自己,表现自己,这支中青队的优点就在于上场之后,每个队员都想表现自己。”虽然前两场比赛都出现了中青队队员体能下降快的问题,但他觉得这并不关键:“一场比赛就是成年队也会存在一个体能分配的问题,下半场体能下降是自然的,关键是体能下降后如何解决一个精神集中的问题。”他觉得中国队经常出现被人“黑色×分钟”,关键就在于后半场要精神集中。“其实越到最后,越容易进球。”相信这是一个优秀前锋的经验之谈。他特别欣赏克劳琛在中国队第一轮取胜后提醒队员的一句话:“只要终场哨没吹,就要坚持到最后。”

  有意思的是,李华筠谈及外教时,还特地提及自己在学英语,“最简单的基本单词,现在中超、国字号到处都是老外,以后也会越来越多,会点简单对话不影响交流。”显然,他是在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曾在现场看老马踢球

  一晃眼,22年过去了,当年那支中青队虽然出了李华筠、柳海光、贾秀全、麦超、傅玉斌等优秀国脚,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第一支出征世青赛的中青队,他们一胜两负的小组赛事成绩并不理想。

  “那样主要是缺乏经验,第一次打那么大比赛,之前对外面接触很少,不管什么方面都没经验,什么欧洲五大联赛,根本没有那个概念……”唯一弥补的是,在去之前这支队伍刚踢完亚青赛四强,后来又去阿根廷待了三个月,就这三个月里比赛机会很多,安排了整整22场比赛。

  “现在的孩子电视看得多,我们那时国内根本看不到高水平的比赛,在阿根廷才有机会,看电视,现场观赛,马拉多纳还在博卡青年队,我们就现场看他踢球……其实年轻人学东西的主要方式就是看,模仿,我们之前太欠缺了。”

  在世青赛成名之后,机遇放在李华筠的面前,当时一些外国俱乐部——主要以赛地墨西哥的当地俱乐部为主纷纷对他发出邀请,但很快,机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那时“留洋”是得不到支持的。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体制上根本不允许。

  “一句‘国家更需要你!’就只好留下,整个国家都那样!”李华筠至今还充满遗憾:“结果最早出国的是古广明(1986年),那也是因为受伤,没法再踢了……”再后来,就是他的队友柳海光和贾秀全(1988年),那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才成为正式登陆欧洲国家一线联赛的中国球员(前南斯拉夫游击队)。

  “我希望现在这支中青队里能多几个队员转会到国外,世青赛是很好的平台,有很多球探,他们要利用这个机会,争取去好的俱乐部。”李华筠并非盲目崇洋媚外,他是有深切感受的,2000年去了一次英国,去几个俱乐部“体验生活”,更加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国外的环境氛围确实好,对运动员特别重要,可以这么说:能直接影响球员的运动生涯,他们只要专心踢球,别的都由俱乐部安排。”那次去的俱乐部不少,平均都有百年历史,最差也有五六十年,最悠久的近两百年历史,让他感触颇深:“外国人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搞什么东西都很认真、很专业,专心进行科学研究,体能啊训练啊医疗,用各种方法提高水平,我们国内俱乐部跟他们的差距太明显了。”

  想把儿子交给徐根宝

  有趣的是,李华筠的儿子现在也在踢球,在大连实德U17的梯队中踢中前场位置,经常担纲前锋,算是接过了父亲的衣钵,去年还入选了中国足协的青少年集训队,来上海崇明的根宝基地进行了训练选拔。

  “身体素质有点我的遗传,所以才叫他踢球的,踢球也需要看先天条件。”他的儿子生于1990年,为此他特别解释一句:“年龄是真的,没有半点虚假。”这话把他自己都逗乐了。

  “我们那一批一直没有虚龄的情况,以后……就不提了。”刚才还在乐的李华筠一下语气沉重起来:“青少年在亚洲比赛、世界比赛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什么到了成年就不行?中国足球搞了那么多年,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提高、没发展,这值得所有搞足球的人深思。”他还透露:“我在红塔带U19梯队的时候,有几次开全国会,很多青少年队教练都提出过拔苗助长的问题,他们也很担心,但问题是成绩对于上边一些人是很重要的……”这大概正是阻碍这个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吧!

  有一种传说,李华筠后来归于平庸是虚龄的原因,李华筠在否认之后道出了真情:“回来就不想踢了,没意思,没劲,户口在沈阳,住房什么的都不能解决,想回大连,上面领导说:‘还得为国家踢几年。’就只好踢。”1988年,他考上东北财经大学,想去读书,可在上面的压力下,球继续得踢。当时在国家队,他和上海名将秦国荣住一个屋,“他后来不也回去了吗?情况差不多。”

  别以为他只是贪恋物质享受,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受伤,“膝关节严重受伤,可那时啥也不管,落下了病根。”现在每逢周六他还要踢踢球活动活动,但是上场一拼,回来老伤口就出水。那么当选世青赛“希望之星”得到什么物质奖励呢?“什么奖励都没有,奖金、奖牌,甚至荣誉证书,什么都没有。说到底那时的制度不好,现在制度好,职业化了,要是我搁现在,能踢到40岁的决不踢30……”

  确实,前几年甲A高收入、明星效益带给许多人憧憬,许多家长不惜一切地出钱让孩子上足校,可是这两年,身为行业中人的李华筠明显感到不对了。沈阳足校都不行了,包括张引的庄毅的足校,都不干了。其实我们身边的都是穷人踢球,像大连,很多孩子的父母收入加起来才两三千元人民币,培养孩子一年得花15000~20000元人民币,时间长了谁支撑得起?到后来家长都有反复了……”

  泡沫的破灭带来许多现实的东西,比如当年赫赫有名的实德“喀麦隆队”,现在也几近无疾而终,“大连那帮喀麦隆的孩子,根本管不了,算中国的球员,可是不遵守中国的管理制度。在海埂都看见,外出时中国球员是不许穿拖鞋的,他们就例外。规定晚上10时30分睡觉,他们也不回来,住教练宿舍,看见他们许多人都弄出病来,后来大多数回去了,大连留下的没几个,有两个去了中邦……”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也为自己儿子的前途担忧。

  “我自己有个想法,想让儿子去根宝那里。”李华筠介绍,徐根宝执教大连的时候他们有过接触,“这个人很聪明,有头脑,知道依托资源,也知道怎么做得好!”去年集训时,他的儿子对根宝基地的印象不错,“至少有场地,实德现在在场地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现在还得走训。”

  李华筠现在每天都是等儿子回了家,一起吃晚饭,他说就儿子的事情跟根宝打过电话聊起过,但还没有正式谈。不管怎样,衷心祝愿他儿子能填补李华筠错过职业联赛的遗憾。

  作者

  :张晓露(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国青新闻 全部李华筠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鞋狂创意摄影赛


BOCA百年纪念


解读HOMER


air force 180


动网秀水杯豪门球迷冠军杯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