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马德兴新书《球殇》连载:日本双轨制的启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0:11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日本双轨制的启示

  在如何看待国家队参加世界杯与职业联赛的关系问题上,日本和我们思路似乎完全相反。在中国,"冲出亚洲"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从1982年世界杯赛起,连续四次冲击受挫后,觉得搞职业化是唯一的办法,于是搞起了职业联赛。如今,当阿里·汉率中国队冲击再次失败之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又关系了到中国职业联赛的存亡问题了。这么说可能
有些夸大其词,但不管如何,"冲出亚洲"是目的,而足球"职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日本足球人的理解则不同。在他们看来,通过"职业化"提高本国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同时使之成为日本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日本足协所制定的参加职业联赛的俱乐部的"规定与条件"中,第五条明文规定:每个职业俱乐部必须拥有自己的"主城(home town)",也就是"地域化"。

  所谓的"主城",是指俱乐部以自己总部所在地为主(或以自己总部所在地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城市周围的一系列城市)展开活动的地区范围。日本足协要求俱乐部在"主城"扎下根,与当地的政府、居民保持密切联系,为当地的体育、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俱乐部必须积极地与当地进行交流活动,包括通过足球比赛联络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感情;开办足球学校,为当地喜爱足球运动的球迷参与活动提供便利、培养青少年球员;参加当地人所组织的娱乐活动;等等。

  日本的"企业文化"甚为昌盛。过去,球队都是由企业出资组建,球队是企业"团队精神"的象征。但这种"企业精神"只能鼓舞企业内部员工的士气,与广大球迷没有直接关系。要维持已形成的足球市场,必须在体育文化上改变传统的以企业为本位的"团队精神",而过渡到以地区为本位,使足球成为某个地区荣誉的象征,因为某一地区人口中所能产生的足球观众远多于某个企业职工中所能产生的观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而对于世界杯赛,他们更多地强调其普及足球、开拓足球市场的功能。前日本足协主席岛田秀夫曾说过:"日本职业联赛与世界杯好比是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两者既是各自独立的、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负责各项活动的人员也各不相同,只是偶尔在时间上有所重叠。但'1+1>2',为了提高日本的足球水平、增加人们对足球的关心程度,开拓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足球市场,最理想的当然是这两项活动都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1993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赛区六强决战中,当日本队被伊拉克队拉下马时,尽管日本球迷悲痛欲绝,但在1994年第二届职业联赛中,观众上座率反而较1993年的第一届有明显上升。1993年,日本职业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17975人,而1994年则为19598人。这绝非偶然。

  虽然日本职业联赛有过两三年的低谷时期,特别是受到当时席卷整个东南亚经融危机的冲击,各俱乐部经济不景气,甚至像横滨的马里诺斯和弗卢吉尔斯两家俱乐部被迫合并。但从1999年开始,日本职业联赛推出"J1部"和"J2部"联赛(相当于中国原来的甲A、甲B联赛)、相互间有升降级制度之后,日本的职业联赛重新开始走入稳步发展的正轨。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队在1998年和2002年连续两次获得世界杯决赛权,特别是2002年世界杯赛作为主办国之一,进一步加速了日本职业联赛的稳定发展,日本足球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从2001年起,日本职业联赛每年平均每场比赛的观众上座率一直就没有低于过16000人!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2004年12月4日,当国内中超联赛最后一轮比赛出现球场内大部分看台空场的情景时,在举行过2002年世界杯决赛的日本横滨国际竞技体育场,横滨马里诺斯队与浦和红宝石队进行2004年年度日本职业联赛冠亚军决赛首回合角逐,到现场观战的人数达到了64899人。仅仅这一场比赛的观众人数就相当于中超联赛末轮6场比赛的全部观众人数总和!这场联赛的观众人数不仅创下了日本职业联赛自1993年创办以来的单场最高纪录,而且同一天在整个欧洲赛场上,单场观众人数超过日本这场比赛的也只有3场比赛!

  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数字是,2004年日本职业联赛第一阶段比赛的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18763人,第二阶段的比赛则增加到了19168人。整个2004年度日本职业联赛的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18965人。这已经接近了日本联赛初创时期的最高纪录。甲A联赛鼎盛期间,中国人最自豪也是欧美人最为羡慕的是,中国联赛的观众上座率可以与欧洲五大联赛相媲美,除了英格兰、德国联赛的观众上座率较中国高之外,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的顶级联赛的观众上座率都不如中国。但如今,在中超联赛的元年,我们在上座率方面已无法再和日本相比,更不要再提与欧洲五大联赛相抗衡了。倒是日本职业联赛在2004年的观众上座率上仅次于欧洲五大联赛,排到了世界第六位!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日本职业联赛创始人川渊三郎所提出的"让足球进入日本人民的生活中"这一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正值中国足球进行"二次改革"之际,日本职业联赛的理念更新无疑很值得中国足球管理者们深思。

  错失韩日世界杯契机

  虽然中、日、韩三国的职业联赛创办时间不一,而且国内对中国原来的甲A联赛评价也不高。但是,一直让中国足坛人士赖以感到自豪的是,自1994年甲A联赛创办以来,凭借着人口众多的天然优势,甲A联赛无论是观众总人数、每轮的总人数还是平均每轮每场比赛的人数抑或是整个赛季的平均人数都还从来没有低于过日本职业联赛和韩国职业联赛!这也是让韩、日两国足协人士最感到羡慕的,在整个国际足坛,中国球市的"火爆"也为人所称赞,并以此认定中国足球的市场潜力巨大。

  记得当初中国队参加完三场小组赛从汉城返回北京之后,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曾经到机场对国脚们说,"人民对你们的表现是满意的,中国足协是满意的。"但国人对国脚们的表现究竟是否真的满意,随后开始的联赛上座率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请看下表:

  附录三:韩日世界杯后中日韩三国首轮联赛上座率

  

国家  场次 总人数  平均人数

  韩国 5 108504 21701

  日本 8 158071 19759

  中国 7 89000 12700

  世界杯赛后,当时重新恢复举行的甲A联赛首轮比赛中,7个赛场的总人数居然只有89000人,甚至还赶不上韩国在世界杯赛后首轮5场比赛的总人数,仅为日本在世界杯后首轮比赛观众人数的一半强!

  很多人也许把球场的容量大小当作一个因素,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就以北京队为例,当时的比赛是在工体进行,容量在5.6万人左右,但根据中国足协当时提供的数字,上座率仅有25000人!日本在世界杯赛后的首轮比赛中,在可容纳63000人的琦玉世界杯体育场举行的浦和红宝石队对磐田朱比洛队的比赛中,竟然卖出了57902张球票;清水鼓动队主场作战,只能容纳20000人的球场有观众18655人!在韩国,可容纳43188人的水源世界杯赛场进行的水源三星队对蔚山现代队的比赛中有30300人到现场观战!根据韩国足协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世界杯赛后的首轮联赛总人数为108504人,是自1998年8月19日单轮最高纪录91018人之后所创下的最高纪录(均为每轮5场比赛),而且平均每场比赛21701人也是韩国职业联赛创办以来的最高纪录,超过了1983年职业联赛创建第一年时的20974人!甚至较2002年世界杯赛之前由10支职业队参加的阿迪达斯杯赛平均每场12582人增加了近10000人!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球场容量的大小决不是观众人数多少的决定性因素。至于天气因素恐怕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唯一的合理解释只有一个:即中国队在世界杯赛上的表现太让国人对中国足球失望了,而联赛本身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最终导致国人对联赛也没有了太大的兴趣。

  联赛是一个国家足球的基础。国家队建立在联赛基础上,联赛的上座率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世界杯赛对联赛的影响。中、日、韩三国职业联赛在世界杯赛后的首轮比赛中的上座率与三国国家队在世界杯赛上的表现是否让本国球迷感到满意的最高的标尺。

  2002年世界杯赛之后,我曾经先后走访了日本和韩国的足协、职业联盟,他们都谈及了对本国联赛今后发展与计划的打算。特别是韩国职业联盟,在世界杯赛韩国队所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对土耳其队)中,联盟就适时地在看台上打出了"让我们在K-League(韩国职业联赛的简称)中再见"的标语。而且,韩国职业联盟利用世界杯这一良机,拟定了扩大联赛规模,增加两支参赛队,同时向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减免俱乐部税收的要求。而日本职业联盟则以完善俱乐部各自梯队建设为重点,创建了类似于英格兰足总足球学校的培养青少年球员基地。

  遗憾的是,韩日世界杯赛之后,中国足球对于联赛未能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措施。虽然阎世铎上任之后不久就提出了要在2004年推出一个全新概念的"中超联赛"。但2004年的一年实践证明,中超是一个"怪胎",它依然没有摆脱原有甲A联赛的形象,反而将中国足球过去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甲A联赛这个"品牌"优势荡然无存,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甲A!

  中国队历史性地首次参加了2002年世界杯赛,但中国的足球人却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历史赋予中国足球进一步发展的难得契机,反而在不断地重复着旧有轨迹,导致最终在2004年出现了一个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轮回"。过去三年来,作为中国足球"晴雨表"的联赛上座率每况愈下,甚至在2004年后期众多场次的观众人数居然不到千人。中国足球不仅没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丧失了"核心竞争力"!

  虽然中国足协在韩日世界杯后也清楚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并着手制定新的"中国足球发展十年规划",但遗憾的是,2003年9月份在河北香河基地召开的全国足球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这份新规划中,大赛成绩依然被放到了重要位置。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不把成绩放到重要地位。我们都在说韩、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他们在世界杯赛上有好的表现。但如何处理好诸多大赛之间的关系其实才是问题的要害与本质,可在这个"新规划"中,依然像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那样,只有"成绩与指标"而没有具体的措施与手段。

  曾有这样一件事:2003年初,中国足协决定着眼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立1985年龄组青年队,并任命贾秀全为主教练。当时,贾秀全在一份上交给阎世铎的关于组队思路与设想的计划报告中,提出了队伍的目标应该是在北京奥运会上进入前八名。作为一名教练员,贾秀全提出这样的设想与目标本身并没有过错,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一种体现。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贾秀全当时的一个设想,居然最终被写进了"新十年发展规划"中,之前,足协既没有可行性论证、也没有理论依据,仅仅是因为这个目标很宏伟!

  找准"轮回"的突破口

  国足冲击德国世界杯的使命已提前结束,首届中超联赛的帏幕也已落下,所有人都已意识到了中国足球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负责国家队事务与联赛事务的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在2004年11月17日中港之战前曾谈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落后,当前,我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还是差得很远。换而言之,以尽快提高我国足球水平为目标地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从根本上,从长远上,从中国足球全面实力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更应该从当前的局势中更加坚信中国足球深化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必要性与长远性。"也就是说,中国足球最高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1992年职业改革以来,我们仿效国际惯例建立了职业化俱乐部、开展职业联赛,大有跟国外高水平足球完全"接轨"之势。但是,我们的"接轨"仅仅是"形似神非",中国足球在"联赛与国家队"的关系问题上,依然延续着职业联赛之前的老办法,国家队或国奥队每逢大赛必定长期集训,渴望着"成绩"的突破。而这次国家队冲击德国世界杯赛的失败,其实也给中国足球彻底解决职业化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国家队与联赛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更何况客观大形势也为中国足球彻底理顺两者之间关系创造了一次机遇。

  本书第二章中曾提到,尽管这次中国队未能出线有很多因素,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非常重要的事实是:2003年7月15日,亚足联根据当时亚洲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非典"这一现实情况,适时地借机对亚洲足坛的各项赛制与赛制进行大调整,将一律安排的国际足联所指定的国家队比赛日进行,实施"一月一赛制",由于我们认识不足,导致我们应对不及而品尝"苦果"。

  总结中国队无法获得世界杯出线权,有本书前面提到的关键性场次失误等直接原因,也有中国足球缺少哲学思想、没有文化沉淀以及基础教育等诸多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前12年职业化改革中,中国队冲击大赛失败与联赛、与俱乐部球队并无太直接关系,因为国家队有一两个月、两三个月的备战时间,而且预选赛采用的是连续性的主客场赛制。

  在新赛制下,国家队与俱乐部球队之间的关系则完全紧密结合起来了,俱乐部球队参加每周一轮的"大联赛",而国家队则参加每月一轮的"小联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队今后参加大赛,根本就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有那么长的准备期,而且对联赛的冲击程度也将被降低到最低点,使得国内联赛的延续性也将得到保障。于是,这种建立俱乐部球队以及国内联赛基础上的国家队,其"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也就完全取决于联赛水平与质量的高低了。

  这就要求中国足协和中国足球人必须借"势"(指亚足联对大赛的赛制、赛程大调整)对中国足球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的传统观念、传统制度来一次大调整,将"重心"真正转移到联赛上来,发挥出"职业化"的优势。在这个前提下,再去结合中国在体制上的"举国"优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提升中国足球核心竞争力的渠道和方法来。

  或许,中国足球"二次改革"的转机恰恰就在于理顺国家队冲击世界杯与职业联赛之间的矛盾。当我们在高喊着"学习欧美"的口号时,我们不妨坐下来冷静地看看我们近邻韩国的前车之鉴、日本发展的启示,何必舍近求远呢。

  面对本次德国世界杯预选赛采用全新的"一月一赛"的赛制,韩国和日本都没有遇到像中国队这样的问题,因为韩、日两国很早就采用"短期集训"的办法,两国足协在这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而在本届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中都顺利过关了。两国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出了"主7客10"的经验,也就是国家队参加大赛时,主场比赛前有7天集训时间,而客场比赛前则有10天的集训时间,其他时间,国家队队员都在参加联赛,通过联赛来调整自己的状态。不仅仅国家队如此,国奥队亦是如此,像2004年雅典奥运会12强赛中,中韩两队同组,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国奥队在比赛中队员显得异常兴奋,而中国国奥队经过5个多月的长期封闭集训,状态越往后越差。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再次说明了长期集训与短期集训的利弊。而且,韩国国内联赛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国奥队员通过联赛来调整状态,相反中国国内的联赛缺因为不得不给国奥队长时间"让路"导致整个下半年联赛安排极不正常。也就是说,韩日两国的国家队比较理想地解决、处理好与联赛的矛盾,才是真正地建立在联赛基础上的。

  在中国的北方,很多地方会把小孩子长到12岁生日时看成是个"大日子",甚至有"过12"的习俗,认为孩子长到12就是"长大"了、开始成人了。中国足球经过12年的一个轮回,也确实该长大了。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L.A.全明星


浪漫樱花AF


阿姆斯特丹AMI


Converse Snoopy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