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马德兴新书《球殇》连载:“轮回”更是机遇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14:09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中国足球"轮回"是偶然,更是人为因素的必然。职业化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足球的"核心竞争力"问题,职业化之前业已存在着的国家队与联赛之间的矛盾,随着对"成绩"的越发渴求,矛盾积累越发深重。面对08北京奥运与南非世界杯的召唤,每个中国足球人都在呐喊:中国足球的希望何在?

  第七章 希望在何方

  我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宿命"。如果说,中国足球20年一个轮回是客观上某种"宿命"的话,则步入职业化之后10多年中,中国足球真的存在着某种什么"轮回"的话,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宁愿相信中国队这次无缘德国世界杯更是历史赋予中国足球的一次"机遇",而绝不是一种"灾难"!

  第一节 "轮回"更是机遇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足球水平停滞不前,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中国足协于1992年6月份在北京红山口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性会议,决定在体制上进行重大改革--由专业体制向职业化体制迈进。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首届职业联赛开始之前,聘请施拉普纳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足球迈向职业化所走出的标志性的第一步。

  施拉普纳率队征战1993年世界杯预选赛,结果第一循环兵败伊尔比德,早早地就被挡在美利坚世界杯大门之外。时隔12年后,阿里·汉所率领的中国队因总进球数少1个而被科威特队挡在了世界杯预选赛八强赛的门外!"12",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十二生肖(或属相)"之说,代表着一个"轮回"的结束和开始。从1992年聘请的德国人施拉普纳率队在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中被淘汰,到2004年"半个德国人"阿里·汉率队再次提前被淘汰,刚好12年的时间,中国足球恰恰给人以"轮回"的感觉。而且,历史又曾是那么地相似:

  施拉普纳率队被淘汰之前,中国足坛改革呼声颇高,尤其是在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问题上争执颇多,加上整体水平不高,老百姓对足球也是怒其不争、怨声载道。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步子进一步加快、加大。这为足球进行彻底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92年4月初,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足球必须搞上去!冲击世界杯失利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国足球在体制上的改革步伐。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足协的实体化、建立职业足球俱乐部制度,学习和借鉴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体制。兵败伊尔比德之后,中国足球加快了改革的步法,职业联赛于1994年年初粉墨登场。施拉普纳在谈及失败的原因时,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当时的中国职业联赛尚未起步,严重影响了球员水平的提高,而且在管理等诸多方面也还未能与欧洲接轨。与此同时,健力宝集团与足协合作,出资选派少年队赴巴西留学这一"跨世纪工程"也开始正式启动。

  12年后的今天,中国足球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竞技水平在10多年职业化改革后依然未能取得质的突破,老百姓对足球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尤其是足球与雅典奥运会上其他项目所形成的巨大落差,更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中国足球进一步改革的信念和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几家地方俱乐部联手开始向足协集体"发难",要求中国足球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可偏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队却再一次在家门口折戟。失败之后的阿里·汉在总结原因时,同样提到了国内联赛的混乱状况导致球员根本就无法集中全部注意力为国家队效力,而且队员的状态也因为联赛与俱乐部的混乱而无法得到保障。于是,地方俱乐部"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涨,足协在忙于改革的同时,着眼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之队-08之星队"留德事宜也正式起步……

  但历史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同样是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失利引发的改革呼声日渐高涨,但12年前的那次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果没有中央领导"必须要把足球搞上去"的指示精神,中国足球历史上也就不会有"红山口会议",也就不会有中国足球体制上的重大转变。而12年后的"二次改革",尽管地方俱乐部是有预谋、策划地掀起的这场"运动"--"资本挑战权力"的运动,但不管如何,某种意义上说还算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改革,毕竟足协已经开始采取了实质性的动作。

  回顾中国足球12职业化改革进程,虽然在体制上"职业化"了、"实体化"了,但从根本上依然没有解决中国足球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相反,在"成绩"的冲动面前、在"政绩与成绩"这个"两点一线"的指导思路下,职业化之前就已经一直存在着的国家队与联赛之间的矛盾,随着对"成绩"的越发渴求,矛盾积累越发深重。我们常说,"联赛乃一国足球之本。"当初,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下,进一步提高中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当我们遇到世界杯预选赛或奥运会预选赛时,常常出现联赛必须为国家队或者国奥队"让路"的现象,联赛被冲得七零八落。在过去的12年中,中国队先后参加了1997年、2001年和2004年三次世界杯预选赛,1996年、2000年和2004年三次奥运会预选赛,除了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获得成功之外,其他5次全部以失败而告终!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每次失败后,我们总会谈到联赛的问题,认为联赛水平不高导致国家队水平受到影响。可为了冲击世界杯和奥运会,联赛又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根本就没有延续性可言,主管部门甚至不惜暂停"升降级",从2000年到2004年这短短的5年间,中国最高水平的甲A、中超联赛居然有4年没有升降级,严重违反足球运动的客观竞技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足球联赛的质量与水平得到保障又从何谈起?而中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又何以能提高?

  韩国联赛前期的教训

  在处理"国家队与联赛"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在感叹我们的近邻韩、日两国,但我们搞起职业联赛一开始,目的和动机似乎就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职业联赛初创的早期,我们一直在羡慕韩国,因为韩国自1983年出台职业联赛后,从1986年起从来就没有缺席过世界杯赛。在这方面,中国似乎一直是在重复韩国职业联赛早期的发展轨迹。

  韩国人在"职业化"与"职业联赛"的关系上与我们中国似乎完全一样:"职业联赛"是手段,"世界杯"是目的。这在韩国当初创建职业联赛的两大初衷中便已表露无疑。当初,韩国创建职业联赛的用意有二:(一)联赛是一种唤起公众热情的工具;(二)联赛是韩国足球走出亚洲、进军世界足坛的载体。他们只希望世界杯赛带来的影响来推动国内足球运动的发展。

  郑梦准任韩国足协主席后,这种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以申办2002年世界杯为典型事例。亚洲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职业化高潮之时,韩国足协行政领导没有根据相应的形势变化,制定韩国足球发展的中期、远期目标,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国内联赛建设当时已明显落后于西亚及中、日。正因为此,1996年亚洲杯赛上韩国队2比6惨败给伊朗队后,韩国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倒郑运动",要求郑梦准下台,理由是他只注重"对外"(申办世界杯与国家队)而不重"内治"(联赛等),在他任职期间,国内联赛未有任何实质性进展。这与现在地方俱乐部的"污点改革派"的要求似乎颇有雷同之处。

  由于只重世界杯和奥运会,韩国国家队、奥运队队员可以不参加本国的联赛,全力准备国家队、奥运队的比赛。国内联赛的随意性也很大,在1996年,由于国家队与国奥队均有大赛任务,联赛中共有13场比赛的时间被更改场地,有20场比赛的时间被迫调整。这不仅令队员难以适从,更害苦了那些热情的球迷。所以,在1996年全北恐龙队对城南一和队的一场联赛中,到现场观战的球迷竟只有453人,创下了韩国职业联赛史上观众人数最少记录!

  当韩国足协的领导人希望世界杯给职业联赛带来了积极影响时,实际情况并非像所希望的那样。除了1986年因韩国队首次参加世界杯而使联赛观众人数有所增加之外,1990年、1994年两届世界杯赛并未促使联赛的观众上座率有提高。在1996年,整个5月份的11场联赛中,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13030人;而在国际足联于1996年5月31日宣布日韩共同举办2002年世界杯赛之后,6月份总共29场联赛的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仅有12326人!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997年,也就是韩国国家队在1996年底亚洲杯赛上惨败后的第一年,国内联赛的平均每场比赛的观众人数猛跌到仅6731人!这个数字甚至倒退至了整整5年前的韩国职业联赛的上座率!(注:韩、日联赛观众人数统计数据均来自两国足协出版的每年联赛手册,中国联赛观众上座率则以当年足协正式对外公布的数据为准。)

  附录一:韩国职业联赛前期观众人数一览表

  届次 年份 比赛场次 观众总数 平均每场观众人数

  1 1983 40 419743 10493

  2 1984 112 51300 4093

  3 1985 85 458405 5393

  4 1986 100 350081 3500

  5 1987 80 258612 3233

  6 1988 60 225000 3757

  7 1989 120 495401 4128(6队参加)

  8 1990 90 378977 4211

  9 1991 120 1184495 9871

  10 1992 111 1282418 11553

  11 1993 105 895860 8532

  12 1994 126 901238 7152(7队参加)

  13 1995 140 1436117 10258(8队参加)

  14 1996 180 1869876 10388(9队参加)

  虽然韩国早在1994年就已成立了"职业联盟",由郑梦准本人兼任联盟主席。1996年亚洲杯赛惨败后,郑梦准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交出了手中的部分权力--仅仅保留了足协主席一职,联盟主席另行选举产生。由此,韩国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联赛也得以"新生",韩国职业联盟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职业联盟将俱乐部的经营权下放,由各俱乐部自行负责,联盟只负责电视转播、职业联赛的冠名权等方面的创收。

  其次,加强俱乐部的"地缘化"进程。所谓的"地缘化"与日本职业联盟所提出的"地域化"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韩国虽然在1983年便开始推行职业化,但在10多年的实践中,每每成立职业俱乐部时,依然统一以企业名称作为球队名称,职业联赛虽然比赛日趋激烈,可到场观战的球迷寥寥无几,根本无法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痛定思痛,韩国职业联盟决定学习日本的做法,提出"地缘化"的口号,要求建立职业俱乐部与俱乐部所在地人民之间的地缘感情,以此使当地的人民关心足球、关心俱乐部的建设,从而搞活足球,真正做到自己养活自己。其重要标志是将俱乐部的名称统一以俱乐部所在地的地名为队名。

  第三,提出了"俱乐部加快独立法人化"的口号。过去,韩国各俱乐部的财政开支全部依附于出资组建的大公司或企业。有这样一份统计材料,韩国一家职业俱乐部一年的开支一般为400万美元左右;收入方面仅有200万美元左右,其中门票约占30%,广告约占30%,其余40%来自会员费、出售纪念品等。这亏损的200万美元就由大公司补上。所以,在韩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联赛并没有解决在1983年以前的企业联赛时企业队给各公司所带来的经济负担问题,相反,职业联赛开展之后,各大公司的支出反倒是有增无减。正因为此,职业联盟要求俱乐部加快独立法人建设。

  第四,严禁国家队队员不参加联赛,对外籍球员作出相应的限制。以往,由于国家队队员常不参加联赛,为弥补这一损失,韩国足协允许各队招募大量的外援。这又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即主力位置被外援所占据,使本国球员得不到实战锻炼。在这方面,守门员令韩国国家队吃尽了苦头,在1986、1990、1994年三届世界杯赛中,韩国队最差的环节恰恰就是守门员。因此,韩国职业联盟首先限制外籍门将出场参加比赛的场次,先是不得超过球队全年总场次的三分之二;从1997年开始,外籍门将参赛场次又被限制在不得超过二分之一以上。

  经过近2年的努力,韩国职业联赛的观众上座率才得以稳定在10000人以上。我曾经多次前往韩国采访,韩国足坛人士坦言:在1996年之后,韩国更加注重了本国联赛的建设与发展,而且也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加上本身韩国足协历来就重视国家队的外战成绩,这使得联赛与国家队"两条腿"走路,保证了足球在韩国的正常发展。

  附录二:韩国联赛近年观众人数一览表

  年份 观众总数 平均每场人数

  1998 2179288 11780

  1999 2752953 14413

  2000 1909839 10052

  2001 2306861 12745

马德兴新书《球殇》连载:日本双轨制的启示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L.A.全明星


浪漫樱花AF


阿姆斯特丹AMI


Converse Snoopy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