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马德兴新书《球殇》连载:中国足球没有核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15:14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阿里·汉】 到中国之前,我曾与中国足协的领导、教练探讨过中国足球的问题,提到了没有核心队员的问题。我自己也观看过中国队比赛录像,当时就感到中场缺少一名"play-maker(攻防组织者、核心)"。2002年12月28日,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第一次现场观看中国队比赛时,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个问题。

  执教中国队之后,我曾尝试着去发现这样的球员,而且我对自己也有信心,有信心
去找到这样的球员。因为我当时在想着,中国有13亿人口,有足够多的球员。但2003年上半年,在观看了足协杯、甲A联赛之后,我有些失望了,在一线队的球员中,我居然找不出这样的球员。我承认,我确实发现了一些球队在这个位置上有我想要的球员,但遗憾的是,他们全部都是外籍球员!2003年8月18日,中国队重新展开集训后,我把周海滨调入了队中,我发现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有那方面的天赋与潜质,尽管他当时只有18岁。

  核心球员并不是仅仅靠后天培养就能够培养得出来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马拉多纳之所以成为马拉多纳,首先他必须具备天赋,在最后成功的100%的因素中,天赋至少应该占到80%。不过,很遗憾,周海滨最终未能在我这支队伍里扮演起这样的角色。我确信在周海滨身上,具备成为未来核心所需要的部分天赋。但我在想,2003年12月4日对日本队的那场比赛对他可能是一个打击。而且,我还在想,即便后来离开了国家队,他恐怕也还没有明白我真正的意图。随着世界杯预选赛的开始,我以没有像最初那样去给他机会锻炼。

  在亚洲杯赛第一场对巴林队的比赛中,我曾希望他能够在中场扮演起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巴林队在整体战术中的一些漏洞。巴林队最大的薄弱环节就是他们352阵型中的右边路,右路的首发原先是14号(胡拉姆),他攻守平衡,助攻能力很强,但由于他有伤在身,肯定无法参加与中国队的比赛,取代他的7号能力一般,右路进攻并不会对中国队构成大的威胁。因而,我才敢于在首发阵容中让中国队的重心向左倾,采用4312,专攻对方的右路。魏新虽然有助攻,但只是策应,目的是转移巴林队防守时的视线,中国队的右路相对而言进攻并不是最主要的任务,在防守的时候,肇俊哲稍微兼顾一下。

  我之所以把周海滨派遣出场,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右路的李明缺席后,中路需要有人组织。肇俊哲虽然防守能力很强,但缺少向前的意识,周海滨有向前和组织的能力。很遗憾,周海滨似乎并不是很清楚我希望他出场之后干什么。这场比赛之后,我感觉到好像周海滨的亚洲杯之旅已结束了,虽然在与日本队的决赛之前,我还想过安排他首发,但他的状态与训练中的表现最终让我放弃了。

  我感觉到中国球员可能和他们受到的教育、培养的环境有关,限制了他们的成长,而且球员踢球时好像受到太多来自外界的东西,各种各样的压力太多了,最关键的还是有人说话太多,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讲话多了,队员自然会感觉有压力。不给队员增添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少说多做。

  中国足球没有核心的问题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在中国队采用整体打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还没有完全明白中国人的文化,但我曾听人跟我谈起过,中国是不鼓励个性张扬的,我就不是很懂了,大概体现在足球场上的就是这种情况。

  【解析】 中国足球关于"核心"的问题并不是阿里·汉到来之后才出现的,自从容志行退役之后,中国队"核心"问题就一直是足球圈内外人士议论的焦点。1993年,施拉普纳率队冲击美国世界杯赛失利后,感叹的就是中国队缺少一名"核心",无奈之下只能让队里年龄最大的吴群立来扮演"核心"的角色,但结果是失败了。戚务生率中国队在冲击1998年法国世界杯赛失利之后,也在大谈核心的问题。而霍顿上任之后,通过灌输"整体"意识,希望通过整体来弥补没有核心的缺陷,有关"核心"的问题逐渐被淡化。

  到了米卢时代,米卢上任之后率队参加的第一项国外邀请赛是2001年2月份在泰国举行的泰王杯赛。赛前集训期间,米卢在与中方教练沟通时也谈到了,国家队中最令他头疼的是缺少一名"核心"球员,一是球队在进攻中缺乏一名组织核心,即进攻的组织者,二是在优秀球员缺席的情况下,球队在比赛中明显表现出缺少主心骨,比赛中出现了复杂情况后,球队缺乏应变能力,因为缺少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队员。

  中国足球大谈"核心"而没有"核心",而且谈论了20多年,可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固然与中国足球的基础教育方式有关。这么多年来,中国球员从小开始,个性就被抹杀,完成技术动作必须按照教练的要求,不能有任何个人想法,久而久之,中国足球"没有核心"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但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原因恐怕不应仅仅局限在足球界范围之内去寻找,而更应该从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去探寻。"没有核心"的问题其实与阿里·汉前面所提到的中国足球"不敢说话"的问题在本质上有着相同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遥相呼应的。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最灿烂的时代,但是从那个时代之后,中国文化就为儒家所控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或许就是"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并不鼓励个人冒尖,而这其中缺少的恰恰就是敢想、敢讲、敢闯等冒尖者所必备的灵性。而且我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吹之……"中国人数千年来就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之下,无人敢冒这样的风险,即便是偶尔有冒头者,也很快会被湮没在人们的唾沫腥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个性"是难以存在的,而且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欧洲那样有过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来弘扬人的个性、创造力。虽然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也开始重视个人的个性以及创造性,但作为一种历史惯性,中国人不得不向"世俗"低头,只有磨平棱角才可能"适应"社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国家队来。在巴西人拉莫斯加入日本国籍、代表日本队出战之前,中国队见一次日本队就"灭"一次日本队。当时,日本队在球场上比中国队还像一盘"散沙",但自从拉莫斯坐镇中场之后,日本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坐镇中场的穿针引线作用甚为突出,使得日本队的技战术水平很快提高了一个台阶。而自那之后,日本国内足坛的优秀中场球员层出不穷,在中田英寿、小野伸二、稻本润一等人缺席的情况下,一个中村俊辅就率日本队在2004年的亚洲杯赛上蝉联冠军。尽管我从来不否认自己很憎恶日本人的观点,但我们必须承认,过去一二十来日本社会提倡"个性"张扬,对日本足球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正是因为此,使得日本整个社会、国家也变得更加"aggressive(攻击性、侵略性)"。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