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马德兴新书《球殇》连载:“风格”与“流派”之误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14日14:24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足坛曾有过一场关于究竟应该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球为中心”的学术与理论争论,当时这两派的代表性人物一位是率辽宁队夺取“十连冠”功臣李应发,一位则是有“儒帅”美誉的刘国江。

  李应发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中国足球要搞好,首先要把“人”搞清楚,因为“球”是“死”的,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也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足球最终是要
靠人去踢的,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也要靠人去把握,把“人”研究透了,也就可以掌握足球的规律、去赢得比赛的胜利。刘国江则坚持认为,作为一名足球教练、足球运动员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足球人,一切都应该以“足球”本身为中心,只有弄清楚了足球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才可能按照足球运动的内在规律,去把足球踢好。

  这样的学术争论其实是颇有现实意义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应发所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其实已经是有点接近“中国足球的文化与哲学”的意味了,更何况李应发有实际成绩作为保障。但是,在当时浮躁的大环境中,“成绩”压倒一切,在“一切以成绩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中,中国足球因为职业化的出现,辽宁队很快走向了衰败,李应发的话语也失去了分量,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学术争论也就不了了之,更谈不上总结、提炼中国足球的“哲学与文化”问题了。

  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足球哲学”与“足球文化”,所以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就陷入在某种“误区”之中。谈足球,总要首先涉及球队的某种 “特点”、“打法”、“风格”或是“流派”。乍一看,这几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譬如巴西队,它是“南美技术派”的典型代表之一,我们习惯称巴西球员踢的球是“桑巴足球”。其特点就是极富有创造性,其风格就是队员讲究技术、追究两三人之间的小配合。在具体打法上,球队投入的进攻兵力较多、攻势如潮,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但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这几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要搞清楚这几者之间的区别,首先就应该明确各自的概念与定义。让我们来看一下《辞海》对它们的明确解释。

  “流派”是指学术思想、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

  “风格”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形式的各种要素中。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又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

  “特点”是一人或事物区别于他人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

  再让我们来看一下《辞海》对“规律”的解释:亦称“法则”,事务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是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它是客存在观的,是事务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作用。

  那么,足球运动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是“攻与守”的问题。一支球队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首先解决好“攻与守”的矛盾,只有掌握了足球场上的攻守客观规律,才能有所建树。以巴西队为例,在1970年到1994年美国世界杯赛的这20多年中,球队屡屡失败,症结在于攻守不平衡、攻强于守。虽然以拉扎罗尼(即后来曾在上海申花队执教的教练)为代表的教练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巴西足球进行大变革,但由于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对矛盾,因而拉扎罗尼率巴西队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赛上仍以失利而告终,被挡在了四强门外。随后,佩雷拉(即现在的巴西队主教练)接任,他顶住了各界压力继续进行改革,在保持过去强大攻击力的同时更注重防守,最终在1994年世界杯赛上获得了成功,重新夺回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称号。

  但是,1994年世界杯赛上夺冠的巴西队在具体的技战术打法上与1982年、1986年世界杯赛上由“艺术大师”桑塔纳指挥的巴西队相比,已有了本质的区别,人们再也见不到当年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等率领下的“艺术足球”了,那种水银泻地般的进攻场面不见了,如今巴西足球“进攻是最好的防守”的势头已无法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取而代之的是首先不丢球、不丢分。可从另一个角度讲,巴西队仍是技术足球的典型代表,队员的脚下功夫仍然是众多欧洲球员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巴西球员富于激情的即兴表演也是众多欧洲球员所不具备的,在风格上也没有什么本质变化,仍是“桑巴足球”。

  由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特点”与“风格”之间虽有其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内在的必然联系,“风格”中包含有“特点”。一支球队要踢好足球,首先要让踢球人掌握足球场上的基本客观规律即解决攻与守的矛盾。然后根据踢球人自身所具备的他人所没有的一些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形成自己踢球或球队的“特点”。在有了自身鲜明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社会、人种、时代等多种因素,再去形成一种有别于他人或球队的“风格”。按照《辞海》中的解释,“个人的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又通过个人风格表现出来。”同样的道理,足球要形成一种“风格”,应该是在明确踢球者所处那个社会的状况,踢球者在某个时代中的本身性格与特点、行为处事方式的前提之下,才可能形成踢球的风格。换句话说,足球的风格应该是有时代特征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应地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具体落实到中国足球的“风格”问题上,也应该是首先在明确中国的踢球者所处的社会环景、时代背景以及为人处事行为特征的前提下,才能够形成中国足球的风格。同样,中国当今社会中诸多情况与特点又通过中国足球而在足球场上具体表现出来。明白了这一点,其实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基辛格会提出“足球民族论”的观点。

  根据攻与防的基本客观规律和自身的鲜明特点、风格,球队再去采取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技战术打法,以体现出具体的特点与风格。而且,打法也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如不同的对手、客观形势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变化与调整的。例如,我们经常用“英式足球”来描述英格兰足球,其特点就是踢得比较简单、球员脚下功夫一般,而且长传球多。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结合英国的社会、历史等诸多情况,将其总结为“英式风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同样是“英式风格”,如今埃里克森所执教的英格兰队又与以前罗布森、维纳布尔斯等执教的英格兰队有很大的不同,可它依然保持着简单、长传多等众多特点,而且在具体的技战术打法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更加重视防守。重视防守的根本原因还是解决足球场上攻防矛盾这个客观规律的需要。

  再譬如德国足球。德国队有其自身的风格,可沃勒尔、克林斯曼所执教的德国队与前辈福格茨、贝肯鲍尔等执教的德国国家队也有很大区别。在这个变化中,德国足球固有的诸多特点如擅长打攻坚战、场上11名球员如同机器在运转等依然保留着。可是,在具体的技战术打法上,以往的德国队一直是采用352战术打法,但沃勒尔在2004年欧洲杯赛上已经让德国队也改打442了。导致沃勒尔改变战术打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出于解决攻和防这个客观规律的需要。

  这就是说,当我们在谈论足球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足球运动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攻与守的客观规律。在这个前提下,结合我们自身所固有的一些特征,去形成自己踢球时的“特点”,进而结合其他因素去发展成为一种“风格”。而“打法”则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它并不是足球场上最本质的东西。

  至于“流派”,则更不反映足球场上攻与防的本质及基本客观规律,也不是什么具体的表现,而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一种“臆断”,《辞海》对“流派”的解释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国内每每谈及足球,总愿将世界足坛分成“南美技术派”、“欧洲力量派”、 “欧洲拉丁派”等几大流派,并认为现代足球运动正朝着大融合方向发展,等等。

  1999年12月初,正值中国足协宣布霍顿“下课”、忙于寻找新的主教练事宜。在选帅过程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中国队应该找“欧洲拉丁派”教练,例如像南斯拉夫、法国等国的教练。而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恰巧就在此期间来华访问并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很多中国记者提问时就问他如何看待“欧洲拉丁派”?作为“欧洲拉丁派”代表的南斯拉夫籍教练是否适合中国足球?

  贝肯鲍尔的回答很明确:“在我们欧洲不存在什么‘拉丁派’,‘拉丁派’只是拉丁美洲足球的专利。说欧洲存在着‘拉丁派’是不太合适的,传统上,欧洲南部国家踢球风格更意气风发,欧洲北部国家则更讲究力量。‘欧洲拉丁派’实际上并不存在,南美倒是有‘拉丁派’。”而且,贝肯鲍尔在回答中多次强调欧洲并不存在什么“拉丁派”。

  随后,贝肯鲍尔进一步解释道:“虽然南斯拉夫足球的风格与德国、英国的足球风格很不一样,但他们的主要特点还是以体能和技术为基础。相比较而言,只是控球时间更多一些。因此,南斯拉夫的足球应该属于欧洲风格,而不是拉丁风格。我觉得中国队更像欧洲队,球员有纪律、有耐力、也有耐心,但最终中国足球要踢出自己的风格。”

  贝肯鲍尔的讲话其实等于是彻底否定了长期以来一直左右中国足球发展的非本质思想与理论,让中国足球尽早摆脱“误区’。过去,每每世界杯赛举行时,当欧洲球队击败了拉丁美洲的球队,便有人认为是欧洲某派足球占据了上风、是南美技术派、拉丁派足球的失败;一旦巴西队、阿根廷队等相继获胜后,又有人称是南美技术派足球的胜利,云云。如果足球运动真是某一种流派对另一种流派的胜利,则足球运动何以有那么多的技战术打法、特点?

  而在国内足坛,我们常常以长江为界,把长江以北的球队统称为“北派”、长江以南的球队统称为“南派”。如果是辽宁队击败了广东队,便说是北派战胜了南派,反之则称是南派战胜了北派。把苏永舜、岳永劳等教练统称之为南派代表,把李应发、高丰文等教练称为北派教练。人为地把他们隔裂开来,似乎只有南派才讲究技术,北派就只讲力量、不要技术。

  中国人长期以来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中会产生“流派”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影响。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看戏,特别是“国粹”京剧,也都知道其中有许多流派,有人喜欢谭派,有人喜欢马派,有人喜欢裘派,等等。看戏是为了欣赏,由于看戏者个人有好恶,喜欢看某一派而不喜欢看其他派。同样的道理,人们从欣赏角度去看足球比赛,也可以去划分足球的流派,这本身并没有错。故此,“流派”的产生,纯粹是为了满足球迷们观赏的需要。但不管是看戏还是看球,流派的划分是很模糊、也是粗略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流派”本身并不反应内在的本质规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戏剧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完全靠旁观者的主观因素来强行分出高低。但足球比赛属于竞技体育范畴,是必须分出胜负的。足球靠什么来决定胜负?靠球场上的攻与守,谁在场上掌握了攻守规律,谁就是胜者,与旁观者无关。所以,足球的“流派” 与足球场上的攻防原则、客观规律无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这几者混为一谈,混淆各自的概念。这其中有导向上的问题,也有我们不少认识上的问题。实际上,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没有从足球运动的本质出发,就像阿里·汉经常对我曾说过的那句话:“既然是在谈论足球,我们还是要从‘football thinking(足球思维方式)’、用‘football language(足球语言)’来谈论足球。”

  与“流派”一说相类似的,还有国内联赛曾一度流行的所谓“抢逼围打法”或“抢逼围战术”、“压逼式打法”等等。究竟什么是“抢逼围”?它究竟是一种战术打法、抑或仅仅是服务于战术打法本身的一种手段?看世界杯赛或欧洲杯赛,有哪支球队不抢、不逼、不围?“抢逼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防守或更好地进行进攻。显然,“抢逼围”仅仅是一种服务手段,因为没有这样的手段,足球可以照样踢,只不过踢得不好看、不适应现代足球发展的需要而已。

  中国足球走到今天,许多专业性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我们应该走出所谓“流派”、“风格”、“打法”的陷阱,从足球运动最本质的东西着手,而不应盲从某种“特点”、某种“风格”或 某种“打法”,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足球始终没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的症结所在,因为中国足球缺乏自己的“哲学”、缺乏自己的“文化”,没有用足球思维方式来讨谈足球。

  当初,阎世铎到中国足协任职后,对当时沈祥福所率领的国青队甚为欣赏,甚至想到过把“沈家军”的风格确立为中国足球的风格,但最终的结果是不了了之。沈祥福曾提出过“三三理念”,即1/3学巴西,1/3学荷兰,1/3学意大利。具体来说就是把球场划分为三个区域,在前场对方禁区前沿,学习巴西球员的个人创造力,要敢于大胆突破和即兴发挥;在中场,学习荷兰球员整体组织、发动进攻的合理性;在后场,学习意大利球员严格的战术纪律和混凝土式的防守。但是,为什么这批球员随着年龄的发展而根本就体现不出这些东西?

  在殷铁生接手1985年龄组国青队主教练之后,他又提出了与当年沈祥福颇为类似的“12字诀”战术要求,具体是后场“安全第一”、中场“快速简练”、前场“即兴发挥”。可是,在2004年9月份的马来西亚亚青赛期间,我们似乎并没有见到国青队的这些战术要求得到体现。

  作为中国足坛中生代教练中的代表,沈祥福、殷铁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也都是有想法的教练。但是,愿望是一回事,现实却是另外一回事。之所以中国的球员在训练、比赛中无法体现出他们的战术思想和要求,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没有找到中国足球的本质性问题,没有从足球运动的规律着手,没有把中国球员自身的特点以及中国球员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放在首要位置,根据足球场上最基本的攻防规律,去形成自己的一套东西,因而从一开始就决定这样的特点不是中国足球本身的特点、其风格也就不可能是中国足球本身的风格。中国球员最终无法体现出这些要求也就不足为怪。

  从更高层次上来说,中国足球的本质性问题就是中国足球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自己的“哲学”。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所谓“哲学”是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放入中国足球这个特定的体系中,也就形成了中国足球的“文化”与“哲学”。

  足球是有“民族性”的,它所反应的首先是踢球者作为社会人的本性,然后从踢球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的特征、时代特征与个性。这些个人本性、时代特征、社会特征等在足球场上综合起来成为某种明确的风格上,这些风格又通过某些具体的打法体现出来。因而,“桑巴足球”永远只能存在于巴西、“机械足球”只能存在于德国、“防守足球”只可能出现在意大利,这就是它们所特有的“足球哲学”与“足球文化”!而具体的“特点”、“风格”、“打法”则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会发生相应改变的。



 

评论】【体育沙龙】【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