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中国裁判是最弱势群体 大家只听过龚建平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11:31 北京青年周刊 |
陆俊,生于1959年3月19日,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1991年就成为国际级裁判。2002年日韩世界杯,陆俊代表中国执法比赛,成为惟一一名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的中国裁判。2004年12月1日,在汉城执法亚冠联赛决赛第二回合比赛是陆俊国际裁判生涯的压哨之作,之后年满45岁的他将从国际裁判岗位上正式退役。从1991年获得国际裁判证书,至2004年底从国际裁判退役,共执法155场国际比赛,其中53场国际A级赛事。这一连串骄人的记录使陆俊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足球赛场上的中国第一“金哨”。2004年亚足联年度最佳颁奖晚会上亚洲最 佳裁判的奖杯成为陆俊14年国际裁判生涯的最好总结和纪念。离开国际赛场难舍裁判情结 由于年龄原因您不久前离开国际裁判舞台,前几天您第二次获得了亚足联金哨奖的殊荣,对于这次获奖您的感受如何? 这个奖项是1994年开始设立的,跟咱们的职业联赛是同一年。从设立至今所有的国际裁判在任期间都只是获得过一次金哨奖,我是第一个可以两次获奖的裁判。其实我并不认为得这个奖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在亚足联工作了14年,在最后结束国际裁判生涯的时候就算只得到金哨奖提名也是对我国际裁判工作的一种认可。当然亚足联做事真的是很人性化,而且他们把裁判员的位置看得很高,最后让我来执法一场亚冠总决赛作为我国际裁判工作的告别赛,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荣誉。 离开国际足球赛场之后,您将怎样安排自己的工作? 我不可能离开裁判工作,可能去做裁判监督,同时也可以去发掘、培养一些年轻人,把他们推荐到亚足联。其实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也是靠监督不断发现我每场比赛的问题,逐步改正、逐步走向成熟的。而且我改做裁判监督工作也需要一种转变,你自己去做裁判和你去发现裁判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经验给年轻人做讲解是不一样的,这就和运动员转变成教练员类似,工作性质要有所转变。 有报道说您将剪辑一些比赛录像中的犯规动作专门用来做教学用。 这个以后慢慢都会做的。现在体育大学可能马上要开一个职业教练员学习班,第一期可能有二十几人,包括戚务生等顶级教练。这个班的裁判课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则问题,对于职业教练就需要完全结合实战的课程,比如比赛当中在换人的程序上需要遵循和注意的问题等等。 如果有机会的话,其实我最希望能够通过电视台来宣讲规则,但考虑到要吸引人们的眼球,如果单纯宣讲那十几项比赛规则,球迷的兴趣会不高,所以我想把联赛每轮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一些争议拿出来举例。我并不是要评论这些争议,我的主要目的是宣讲规则。如果裁判错了,他为什么错?或者他没有错,为什么会引起争议?通过实例来讲解规则,我相信时间长了球迷看球的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同时对球员、裁判和新闻记者也都会有好处。 有些足球记者对规则的了解都可以说是非常浅的,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去报道就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球怎样算进门了,有些报道说3/4进了或砸到白线上了等等,这种说法只要稍微懂规则的人一看就会觉得好笑。规定的就是球整体完全进入球门才算进球,3/4什么的都不算,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则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很想在普及规则方面做一些工作。 在您14年的国际裁判生涯之中,您得到最多的是什么,最大的遗憾又是什么? 要说遗憾每一场比赛都有,裁判工作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知性。事情是不变的,年轻的时候可能有一种理解,随着阅历增长10年或14年之后,还是同一件事情还是同一种判罚,但是对事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14年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对足球的理解比开始的时候要深入了一些,但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到底是哪些方面深入了,我认为通过比赛大家能感觉出来。特别到最后这几年,亚足联把一些重要的比赛给我,为什么?并不是因为14年我们的关系熟了,而是他们认为把比赛交给你,你肯定能够完成好。我觉得这就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后继无人是耸人听闻 您离开之后中国裁判在国际赛场上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您考虑过自己接班人的问题吗?有传闻说这次亚洲八强赛就将没有中国裁判的身影。 八强赛都是以组的形式选派裁判,一场比赛不可能让四个国家的人执法,如果要去中国肯定是一组裁判。至于说到底有没有中国裁判的身影,传言的毕竟不是事实,而且亚足联不可能这么早就定下裁判人选。但是他们说的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没有根据的,也是通过近些年各国裁判在亚洲受重视程度推测的。 以前中国足协主推的裁判还有孙葆洁,他也曾一度频繁出现在国际赛场上,但现在不知什么原因一下就离开了大家的视野,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是源于裁判能力问题还是中国足球地位问题? 我看过一些相关的报道,可能记者有他的角度,但我觉得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悬。“陆俊离开之后中国就没有人接班了”,这种话说得有点耸人听闻。应该说中国还是有几名不错的裁判的,我们要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亚足联认识他们,像我刚才讲的裁判监督的工作就包括发现一些年轻的裁判推荐给亚足联。 说中国裁判无人可用了,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但至于说他们能不能一下就达到陆俊这个位置,这个我觉得也不用回避,他们目前确实达不到。他们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亚足联的认同是通过他们的工作,而不在于非要推出谁来,这种“推”是我们的一种愿望,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裁判员的个人能力。每一场比赛都是考试,能不能得到认可,要看你能不能把每份答卷都答好,就像中国的一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不能单纯地说国际赛场上没有中国裁判了,就证明中国裁判不行了。可能有一些优秀的裁判还没有被发现,这需要一个过程,当然越快越好。 我记得以前国家队只要有大赛,您都要先给他们上一课,提醒队员裁判尺度以及一些该注意的问题。您出现在国际赛场上,一方面是代表了我们的裁判水平,另外对中国足球也是比较有利的,我们可以通过您随时了解规则的最新动态。 我觉得是这样,但是这种形式还应该改变,我不赞同只是临时上课加深印象,我希望这可以变成长期性的课程,而且不单是国家队,各级队都应该有这种课程。当然在每次大赛之前,我把了解到的国际统一尺度反馈给国家队,目的是让他们在场上不会缩手缩脚,能够迅速适应比赛环境。举个例子,比如你要去北极,我事先告诉你北极有多冷、白天晚上都是几度,这些你都有所准备,你真到了北极适应起来也会比较容易。一名裁判如果不能了解国际上最新的动态,不能把最新的信息带回来,对我国足球水平会有所限制,裁判与国家的运动发展还是密切相关的。 在您离开国际赛场之后,短时间内是不是没有人再能把这种信息带回来了? 不会。我们的裁判还能出去,带回信息不成问题,但是顶级的重要的比赛不一定都能参与了,这里面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我们的裁判能经常去执法八强赛,八强赛那些国家也会来执法我们的比赛,这个相互之间不能说是制约,但也是一种微妙的交流。 裁判是弱势群体 今年是中超元年,但也是个多事之秋。您在上海德比战时被国际老总打了两拳,险些“罢哨”,作为一名裁判,您怎么看今年的中超? 我首先更正大家一个说法,这不叫“罢哨”,这种说法绝对不对。像国安罢赛,是他们认为比赛无法进行了或是说拒绝比赛,这样做是要受到纪律处罚的。而裁判不能说“罢哨”,除非比赛之前足协派我去我不去,那是“罢哨”。我们可以看看规则,在规则第五章明确规定由于外界因素,比如大风、雷电或观众席上的突发事件,无法使比赛顺利进行下去,裁判根据规则可以暂停、推迟直至终止比赛,所以我不“吹”比赛不叫“罢哨”,不能把这和运动员罢赛等同起来,这绝对是概念上的错误。 今年的中超的确是多事之秋,我觉得这涉及到足球环境的问题,它不是靠某一方能够维系的。足球作为一种产业它是个整体,比赛由双方运动队、裁判、教练、观众、媒体以及很多相关因素构成。环境不好绝不仅仅是因为裁判的几个错判,当然毫无疑问直接参与者负的责任更大一些。但媒体是否是在正确报道,还是一种炒作?一个好的环境需要各方面来维系,现在足球环境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如篮球了,这就更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 您说各方面都有责任,那为什么每次受伤的都是裁判呢?每次球场上出现事端,明确负责任的永远是裁判。 裁判的错判会直接导致比赛结果的改变,但在中国并不是完全按规律在办事。国际足联一直讲三个队:双方运动队和裁判(国际足联认定裁判也是一支队),运动三方都可能出错,这是很正常的。人们可以容忍运动员的错误,比如点球没进或者乌龙球,不会有球员因为失误而受惩罚。可是裁判员就不允许失误,使得他们在上场之前心理压力等各方面都已经失衡了。 裁判在各环节当中是最弱势的群体,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牺牲裁判的利益。这种做法导致俱乐部动不动就告状,中国足球失去了良性的规律,这非常不利于中国足球的发展。规则是不能随便改的,这就是一个底限。我认为还是应该慢慢回到规则自身来,通过宣讲教育让大家知道裁判的错只是个技术失误,就像“上帝之手”,错就错了。 很多人都说裁判威信的下降是由于一种潜规则的存在,您遇到过么?比如说龚建平,由于“黑哨”开始引发了裁判公信力的迅速下降。 裁判界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细胞,好的东西有,坏的东西也有,大家只听到过一个龚建平,我也可以举出多少个默默无闻追求事业的好裁判。天津有一个业余裁判,临死都没有评上国家级,死的时候他希望能够得到一套裁判服。最后足协破例发了他一套,他是穿着裁判服火化的,那你说他在追求什么?哪个行业都有好与坏,我们不能单凭某一个人或某一点去攻击全部,应该全面地看待问题。 您从事裁判工作这么长时间,您向往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 说不清,你问每个裁判可能都说不清,我没觉得自己现在的成绩就圆满了。我只是把世界杯或奥运会作为标志性的东西,每场比赛包括告别赛我还是会留下遗憾,永远追求完美,但是永远得不到,裁判这条路永远走不到头。 (张磊 付紫微 卢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