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越混越有利于摸鱼--解析中国足球经纪人生财之道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02:04 时代商报 |
自1994年中国足协正式启动职业联赛的运行机制后,外教、外援的引进筛选便成为各俱乐部预算周转的大宗开支。这一需求加速了相关服务产业的激涨,首当其冲的经纪人运作市场更是财源广进、生意兴隆。 尽管最近几年,随着各俱乐部品位要求的日渐提高,经纪人的收益大幅缩水,但从整体走势看,这一职业回报率仍然相当可观,做成一笔成功的买卖,少则数万,多则有几十 万甚至上百万的丰厚收入进账,重金诱惑兼及约束机制的漏洞百出,使一些人见钱眼开不惜铤而走险。个别经纪人伙同俱乐部相关负责人欺诈钱财,中饱私囊,最大的经济受损方自然是出资老板和作为经济实体的俱乐部。有卖有买才称之为交易,手中有货只是交易成功的一个方面,如何打动引进方的求购之心才是重中之重。一些精熟公关技巧、谙通世态人情的经纪人很注重培养、笼络“客户”,尤其是经办引进外援事项的各俱乐部负责人,一旦达成共识,双方便能形成心照不宣的默契以便“坐地分赃”。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几年前,南方一俱乐部某副总突然引咎辞职,当时很多人不明所以,事隔几年后人们才从相关渠道获知,原来该副总与经纪人合谋“玩”得太大,事态败露后,董事会当即炒了他的鱿鱼。 所谓“生财有道”,个别经纪人与一些俱乐部负责人是借助何种方式敲诈钱财的呢?方式虽种类繁多,但有一项获利最大,那就是伪造合同贵卖“自由身”。按常规,一名已是自由身的外援加盟国内某俱乐部,是不需要支付包括转会费、签约费在内的各种庞杂费用的,但国内的引援市场极不规范,这便为一些人的违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个别经纪人借助这一漏洞做足文章,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伪造合同和相关资料文本,将手头外援人为改装成“跳槽转会”球员,借此欺骗俱乐部。而该球员一旦被俱乐部相中,买方就要支付高价转会费,这样,可观的“差价”就顺理成章地落入经纪人的腰包。据悉,这种类型的球员被多卖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并不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