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足“云泥之间” 旗帜与现实间的真实生存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20日04:21 南方周末 | |
在义乌比赛期间,16支女足搞了一场文艺汇演,据观看了演出的媒体同行说非常精彩。还有人听到当地文化局的干部惊叹,说女足姑娘真是多才多艺呀。 晚会结束时,进行颁奖,部分奖品是阿迪达斯的服装和鞋子,拿到了奖品的姑娘们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据说有的参赛队伍,队员只有一套服装,而专门从各队里挑选出1985、1986年出生的适龄球员组成的奥运之星队,还有球员穿着豁口鞋在踢球。 老国脚王丽平,30岁,河北队员,月入1375元;新晋国脚王坤,18岁,奥运之星队球员,月入600元。甚至,据说有的队只能拿到200元的月收入。 算下,王丽平的年收入才一万余元,还不及一名普通男足球员参加男足联赛的单场比赛奖金。这样的收入,显然是个问题。 国内的女足队伍中,因为有地方政府或者企业的大力支持,上海、北京还有大连这些队伍的收入会高一点,她们的比赛成绩也基本上是国内的前三名。但是冠军队成员,即使是以主力身份打满全年比赛,收入也不到十万元。其他的,年收入从三四万到一两万不等。 在女足世界杯后,有媒体报道说,前世界足球小姐孙雯一年收入,算上她为一些体育用品担任代言人所拍摄的广告,可达20万元。但是中国女足却只有一个孙雯。 必须走向市场,才可能有钱。可是,比赛精彩程度欠缺,对抗激烈程度不足的女子足球,其市场化的可能前景究竟如何?答案显然是令人灰心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女足联赛运作得最为成功的美国女子足球大联盟,也因为经济问题,在今年的美国女足世界杯赛前倒闭。 没有了可以沾染的利益,也就注定不会有太多的关注。关于这点,中国足协女子足球部部长张健强说,中国女足的市场化不敢奢望,如果能在将来的几年内,吸引更多媒体还有社会对女足的关注,就已经不错了。 王丽平本来已经不踢足球,但在退役后又重返河北队踢起了比赛。为什么?因为发现退役之后没有什么事可做,也做不了什么事。当生存有了压力,她只能重新回到足球上来。 出路同样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国字号球员,踢球时有名气,和教练关系也不错,有的就能够留在队里做个助理教练,也有的能入一些大学读书,但数量不多。其他普通球员,退役后基本上就难有什么保障了。在义乌,记者甚至听说一位比较有名的广东海印女足球员,退役后就在广州卖衣服。 收入和出路都成为问题,可是中国却需要女足这面旗帜。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在陕西起步,然此后不久,陕西女足一度因为经费的问题,被迫停办。但是在男足屡屡让国人捶胸顿足的时候,在亚洲一度艳压群芳的女足还是在中国存活了下来。 1999年,恰逢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美国轰炸,执教多年的马元安率队夺取了女足世界杯亚军,因此虽然是决赛时候输给了美国队,返国后的女足姑娘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各个层面的热情肯定。“中国女足精神”由是开始为人提及,社会上也掀起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女足热潮。中国女足已经成为中国足球的一面旗帜。 今年的女足世界杯之前,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阎世铎曾经对女足姑娘们说,我要在10月12日过来看决赛。话语中对女足的期望之情可见一斑。 一边是举步维艰的真实生存,一边却要扬起成为高高飘扬的国家旗帜,中国女足的未来令人担忧。专门分管女足的中国足协副主席薛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足协和教育部联合搞大学生女足联赛,目的也是想让球员多一条出路,然而举国体制同样不能放弃。(记者 黄端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