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那是一个非常炎热的下午,在新华社新闻大楼地下室的咖啡厅里,我和杨明坐下来,再次谈起中国足球。比起扫黑风暴时候的那种沉重,我们的心情已经明朗很多了。我们谈了很多,比如中国足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比如中国足球到底该走向哪里。我们谈了联赛问题谈了裁判问题,谈了青少年培养问题,谈了球员问题,还有球迷问题。最后,当谈到我们自己:媒体问题时,杨明不假思索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最应该反思的就是媒体了。
以下是杨明在和记者聊天过程中,对媒体问题深刻而独到的思考。我们相信,无论那些身在其中的专业媒体如何回避,杨明所提出来的这些思考,无法不去撞击中国足球媒体的痛处——中国到底有多少足球记者?
如果不去韩国采访世界杯,我或许还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受。在韩国我和韩通社的人聊天,他们问我中国这次来了多少人采访世界杯时,我让他们猜,他们说:“100人?”我说:“乘以10。”当时那帮人就吓傻了,我说,这些记者只占中国足球记者的一个很小的比例。中国足球记者总数少说也有7000人。他们连连摇头说“不可思议”。
而在韩国,全国没有一家专业的足球报纸,有的只是综合性报纸的体育版。专门跑足球的记者很少,全国顶多也只有那么几十人。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英超,这么高级别的一个联赛,这么多的大腕和明星,但英国的足球记者远远没有中国的多,英国足球记者对于足球明星的追捧也远远没有中国这么可怕。
记得1985年“5.19”之后,中国足协也挨了不少骂,但当时没有多少足球记者,真正意义上的足球记者只有两个:一个毕熙东,一个汪大昭。全国只有三四十个跑足球的记者,那时,媒体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还不构成负面的影响。
就是近三四年,足球媒体开始恶性膨胀,而且到了一种非常恐怖的境地。中国到底有多少足球记者我估计已经很难统计了。
足球报道是否有些过剩?
就在两三年以前,篮球还能和足球争得一席之地,甚至网球也有一席之地。这两年,足球报道已经全面淹没其他报道。
比如一些网站的体育频道,打开首页后,上面是中国足球:中国足球下面又分甲A、甲B、国家队,然后国际足球,国际足球的栏目细化到英超意甲西甲等等。这样下去,以后是不是还要专门分出日本联赛、韩国联赛,然后再细化到日本甲级、乙级乃至丁级联赛呢?这样发展下去的趋势就是:只要是足球的事情,就没有报不到的东西,一个球员的喷嚏哈欠也会在记者们的笔下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所有和足球有关的东西一律被贴上“SALE”的商标,大肆甩卖。
我现在怀疑,到底有没有一个非常权威和客观的中介公司做过这样的调查:在中国,足球迷到底有多少,有没有媒体所预想的那么多,我们所提供给球迷的精神食粮是否早就过剩?有没有必要一定要牺牲其它项目去追足球的风吹草动呢?我们的体育媒体自己有过一个非常客观的调查吗?我怀疑大家更多的是凭直觉,或者是追风,当然这是由竞争引起的。于是便造成了足球报道的恶性膨胀。
对足球的追捧和谩骂是否太过分?
韩国的足球记者对于韩国足球从来不会像中国记者这样追捧,即使希丁克,韩国记者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主教练而已。也许是韩国足球比较争气,韩国的记者也从来不会妄自菲薄他们的足球,像中国这样全国上下辱骂中国足球的情况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中国足球虽然不争气,但我们的媒体对于中国足球实在是缺少了一些耐心和宽容,不管什么事,先打50大板再说,很少有深度的思考和理智的、负责任的批评。这样下去,后果只有两种:一种是中国足球包括中国的球员很可能产生一种没有归依的飘零感,他的自尊心被摧垮,脊梁骨被打断,开始仇视媒体,并逐渐丧失责任心;一种就是中国球员都被骂成了二皮脸,你骂你的,我该泡吧泡吧,该吸毒吸毒。
就像美国的报道,特别讲究一种叫“Ballance平衡”的规则,就是你对一个问题的采访,对对立面双方都要有采访有声音。而我们要么恶毒攻击,要么肆意追捧。很多新闻就那样被阉割了。
“李响转会”是否使足球报道更加混乱而无序?
如果你报道一些内幕和花絮肯定没问题,但你不能把这些东西当成主流。
媒体媚俗最大的体现就是买断球员日记和假新闻泛滥。尤其是买断球员专栏的做法就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运作,打破了正常有序的新闻规律。
还有就是假新闻的泛滥。这对中国足球起到的绝对只能是阻碍作用,对于中国足球的杀伤力也非常之大。
这种由恶性竞争所产生的只热衷于挖隐私、揭内幕的做法只能把先前的新闻规范全部搅乱。而且媒体自己的运营成本也越来越大。比如李响转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那以后跟着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根本不懂新闻的,没有经过正式培训的人,就因为懂阿拉伯语,因为要采访一个讲阿拉伯语的教练,就高薪聘过来当记者用了。这样只能使足球报道陷入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局面。
足球记者公信力还剩几何?这样做结果只有两个:
一是,读者的口味变得越来越低。他的欣赏格调便也越来越低,除了性、暴力、花边、内幕之外什么都不看。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有时也是媒体培养起来的,你天天给他吃什么,时间长了,他就觉得什么好吃了,一些其他的食品他反倒不待见了。
二是,媒体自己运营成本越来越大,记者的素质越来越低。我敢这么说:在所有体育项目的记者中,如果来评公信力,足球记者肯定是最低的。
三是,久而久之,读者便开始厌倦。我不看了还不行?
足球记者为何反感自己的职业?
我在韩国采访世界杯时,遇到了很多足记。他们都表示已经非常反感自己的职业了,经常要看一些自己并看不起的球员的脸色,对一些足球的大腕小腕低声下气,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凌辱、受到摧毁。很多记者抱怨说自己干的工作“不是人干的”,然后,逮着机会就骂中国足球,就凌辱中国足球。这样,中国足球和记者就在互相凌辱互相轻视的情况下,谁都离不开谁地互相依存并仇视着。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我觉得如果想让中国足球成规矩,就必须先让中国足球记者成规矩。任何事情失去控制肯定有问题。在美国,他们的记者协会就有记者守则,如果你违反了哪一条,你就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中国记协也应该出台这样一个规则,不能任其恶性发展下去。要限制足球报道在媒体中所占的版面和篇幅,对足球记者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
足球媒体能不能为中国足球办点实事?
媒体一天到晚骂中国足球,可是,你又为中国足球做了哪些事情呢?比如青少年培养的问题,比如联赛的问题,我们知道我们的不行,国外有很多先进的东西值得借鉴。足协可能是经费问题也可能是能力问题,也许是确实无暇顾及太多的问题。
那么我们的媒体,那些财大气粗的媒体,比如《体坛周报》比如《足球》报,你们既然可以花几百万买一个短期的记者进来,那么能不能花点钱派出一两名有能力的记者,到一些足球先进的国家去,做一些详细的科学的调研,然后写一些对中国足球确实有用的调研报告,写一些真正对中国足球有用的评论和扎扎实实的重头文章?
现在有几个媒体的老板扪着良心问问自己:我这样做到底是为中国足球还是为市场?当然,大家的回答肯定是这样:资本就要讲究市场,我市场化操作考虑得最多的肯定就是利润。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凡事要有个度,凡是要讲个责任心。(信报记者刘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