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欧洲沃神聊中国篮球困境 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跟欧洲沃神聊中国篮球困境 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2019年09月18日 10:21 新浪体育综合

  来源: 国篮当自强 

  主要聊了三个问题:1。中国篮球病在何处?2。中国篮球如何祛病?3。意大利基层篮球是怎样的?

  篮球世界杯总决赛那天,我在凯迪拉克中心外面的下沉式广场见到了Emiliano Carchia(艾米利亚诺-卡齐亚)。单说这个人名可能还有点陌生,但说起他创办的Sportando,在中国篮球媒体圈基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么说吧,卡齐亚是NBA世界以外最出色的爆料记者,所以我通常称他为国际篮球版的“沃神”,关于他和Sportando的故事,我会另写一篇文章专门叙述,本文主要想写写卡齐亚为中国篮球开出的“诊断结果”和“药方”。

  之所以要找卡齐亚为中国篮球把脉,是因为他是局外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外人有时候看得比我们透彻,这是其一。其二,他作为通晓各国(尤其欧洲各国)篮球文化的资深记者,给出的建议肯定比我这种无名之辈专业得多。其三,中国男篮新败,全国人民都在想办法、找出路,我作为局内人,不管懂与不懂,也想插一杠子。

  好了,进入正题。我跟卡齐亚就中国篮球的话题深入交谈了20多分钟,其实主要就谈了3点:1、中国篮球病在何处?2、中国篮球如何祛病?3、意大利基层篮球是怎样的?之所以要谈第3个问题,是因为我知道,如果要找出一条河流干涸的原因,必须上溯到它的源头,基层篮球就是国家队的源头。

  为了不在国际友人面前露怯,我开宗明义:“我们拥有一个非常出色的联赛,我们……”话说到一半,我注意到卡齐亚面有难色,便下意识地顿了一下,此时他插话说:“你觉得很好吗?”我不假思索,把头点得像捣蒜用的蒜锤,因为在我的认知里,CBA联赛是无可争议的亚洲第一,世界前三——当然我下此结论的出发点是球员薪资和受众规模。

  “在欧洲,我们并不这么认为。”卡齐亚撇了撇嘴,他看出了我的困惑,于是进一步解释说,“在CBA里扮演胜负手的是美国人,他们能轻松拿到40+,但中国本土球员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得不承认,卡齐亚说的是实话,但我又想挽回面子:“但是这些外援在我们这里能赚很多钱。”卡齐亚深以为然,并补充说:“足球也是一样。”

  就在我为扳回一局而窃喜的时候,卡齐亚又开口了:“如果你们不付更多的钱,他们是不会来的,因为你们的联赛缺乏竞争性。像鲍比-布朗、莫泰尤纳斯和弗雷戴特这类球员,如果你们每年付给他们50万,他们是不会来的,但如果你肯付他们每年400万,他们就来了。”

  我一时语塞。卡齐亚言之有理。以弗雷戴特为例,早在上赛季开始之前,他就明确自己的终极目标是重返NBA,而欧洲球队尤其是像帕纳辛奈科斯这样的豪门,显然离NBA更近一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损失一些薪水他也在所不辞。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CBA联赛竞争性不足,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我们必须得以溢价合同招揽外援。有不少球迷嘲讽:“此处钱多人傻,速来。”我严重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我们不是傻,而是没办法。

  联赛水平上不去,中国男篮的水平也就上不去,我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正相关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们的联赛中存在着两派,本土派和“洋务”派。前者希望加强对外援的限制,给中国球员以更多球权,让土炮们得到历练;后者则希望放宽对外援的限制,增强联赛的竞争性,但这种声音很弱势,几乎处于消音的状态,毕竟从时间线上来说,中国男篮的式微与外援的日渐强势是重合的。

  我不懂篮球,所以我无法评判两种说法谁对谁错,也无意去做“保护主义”的诛心之论,但我多少懂点自然规律,我深知,硬将两个仅仅是相关的事物扭在一起,说它们互为因果,肯定是草率了一些,很有简单归因的嫌疑——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小区突然失窃,你能直接把偷窃的罪名加在新搬来的住户头上吗?

  我不是说本土派的意见一定错,我只是想说,他们的意见没有经过实证的研究,且逻辑无法自洽,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封了更多外援进入CBA的道路,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更何况某些本土派开出的药方并不高明。

  比如,有本土派提议:把全中国打篮球最好的三四十个人集中起来,强化与欧洲和南美高水平篮球的对抗水平。且不说经费何来,各俱乐部恐怕也不会同意篮协这么搞。退一步说,难道欧洲和南美的球员就比CBA的外援高明吗?我看未必吧,何必舍近求远。

  若真想学,莫泰的脚步、费尔德的传球、弗雷戴特的投篮……哪个不够你学?据我所知,除了极少数性格有问题的外援,大多数外援还是愿意向本土球员伸出援手的。哪怕你本队没有,你就不能一次次在外援身上练习疯狗式防守?如果你能靠一己之力把约瑟夫-杨防,防住波兰队的斯劳特应该也不在话下。

  说通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中国男篮如何祛病,显然得到更高竞争性的环境中去历练,既然我们的联赛暂时无法提供这种环境,那不妨就走出去。我们不乏先行者,但打出名堂的都是在NBA,卡齐亚强烈推荐我们的适龄球员到欧洲、NCAA去打打看。

  NCAA倒还好,毕竟承接的是NBA,欧洲就不行了,经常遭受国内球迷的白眼,什么“不适合”呀,“毁人”呀,横挑鼻子竖挑眼,仿佛万般皆下品,唯有NBA高。那穷酸劲儿,啧啧,别提了。

  不妨睁眼看看吧,欧洲篮球甚至世界篮球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难道不正是源自派别的区隔越来越模糊,各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吗?好多人都在说,中国篮球应该回归“小快灵”的优良传统,我看这都是门户之见。假如中国有20个能把外援打爆的土炮,你们还会在乎风格?复兴“小快灵”只不过是刻舟求剑罢了,历史的刻度印在心里,时代的车轮却早已绝尘而去。

  如果我们对“交流”二字的认知,还停留在本联赛内自由转会的层面,那中国篮球不可能有历史性突破。所以必须要将“交流”的概念,扩展到全球层面。但是尴尬之处在于,有能力走出去的不愿意走,愿意走出去的没能力走,问题出在一个“钱”字上。

  试想,假如你现在年薪一百万,只是能力还欠些火候,此时有一个公司告诉你:“来我们这里,给你开十万年薪,但你的能力也许能突飞猛进。”你会怎么选择?假如你的终极目的是赚钱,那你铁定不会跳槽,因为你冒不起这个风险,如果到时能力纹丝不动却青春不再,那就悔之晚矣了。对应到篮球:去欧洲和留CBA,若薪水可能相差5-8倍,球员是不会去的,哪怕对方是扎尔基利斯这种超级豪门,球员也不会去。

  所以我甚至想到一种极端的做法,强行划定CBA工资帽和球员个人最高工资,会不会倒逼球员们海外淘金。当然也会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打球无利可图之后,打球的人会越来越少,在一个崇尚功利主义的社会里,这的确是一种可能的结局——当然我们也有仰望星空的人,只是比例相对小一些(或者小很多)。

  所以聊着聊着就聊到篮球人口基数了,进而聊到基层篮球。中国篮球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我觉得不是“盘子很大”的联赛,也不是多次世界大赛八强,而是“三亿篮球迷”。现在想想,“三亿”可能是峰值数字,甚至把仅完整看过、打过1场比赛的球迷都算了进去,但是去掉水分,我们的篮球人口基数仍然很大。再小的力量,乘以庞大的基数,也能够搬山卸岭翻江倒海。

  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具备那样的力量,我们的篮球仍然很弱小。有人说,黄种人的人种不行。或许吧,因为我国的短跑和游泳很菜时,也有很多人说过这种话。人种能决定多少事情呢?没人测算过,但我知道,以我们在篮球上所做的工作,还没有资格谈论人种。人种论,那是方法用尽仍难挽危局时的唯一答案,是孙悟空拿金箍棒给唐僧画的圈!只要我们的工作还有提升空间,就先不要说人种的问题。

  所以我跟卡齐亚聊到了基层篮球,此次篮球世界杯,意大利最终只名列第10,成绩远好于中国,而且他们拥有4名现役NBA球员:加里纳利、贝里内利、尼科洛-梅利。但凡比我们强的,就肯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能不能借鉴的了是另外一回事。

  我研究了一下加里纳利、贝里内利、尼科洛-梅利和意大利籍“水货状元”巴格纳尼的履历,发现他们4人走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道路。都是在最原汁原味的意大利篮球教育中成长,高中阶段(甚至更早)就开始职业生涯(注意不是青年队),从二级甚至三级联赛一路升级打怪,在一级联赛打出名气之后,再通过选秀或以自由球员身份进入NBA。

  他们的履历让我意识到5个问题:1、我们只有两级职业联赛(而且是无法升降级的)是不够的;2、一些人提倡的CBA俱乐部青年队组团参加NBL的建议可行——事实上,有的欧洲豪门俱乐部就在这么做;3、在球员不改年龄的前提下,放宽天才球员进入CBA的年龄限制是合理的;4、意大利基层篮球挺有腔调;5、前三个问题段时间内都不好解决,还是聊聊基层篮球吧。

  卡齐亚告诉我,意大利没有类似NCAA的大学联赛,于是我扯着T恤上的“CUBA”字样向他“炫耀”:“我们有。”然而如你所知,CUBA联赛目前向CBA供血的能力都相当不足,更别提向国家队供血了。

  他还告诉我,高中校园里有不少篮球场,但篮球教育在学校里的开展并不普遍,如果想运动,可以选择足球、排球甚至其他,未必是篮球。不过,意大利有很多“篮球学校”——其实就是我们这里的篮球训练营,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参加的那种。

  以卡齐亚所居住的米兰为例。当地有不少篮球学校,价格是普通家庭完全可以承受的,“一点也不贵,我估计也就50-100欧元每月,每周去上2-3次(合每月8.5-12.9次),每次课1个半小时。”我们可以简单换算一下,2018年,米兰人均GDP是6.9万美元,折算成每天是189.4美元,即可购买24.1-73.3小时的课程。

  这里说句题外话,在我国,篮球培训几乎没有平时班,只有周末班、冬夏令营,想像意大利孩子那样每周去2-3次训练营是不可能的。想去?作业做完了吗?课文会背了吗?我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想说,学习和篮球往往是无法兼顾的,起码大部分孩子无法兼顾。

  言归正传,米兰的房价为全意大利最贵,那我国能与之对标的,自然就是北京和上海了。

  先看北京。一位在某大型篮球训练营工作的资深教练告诉我,他们的课程价格是11800元/40课时,每课时2小时,也就是每小时147.5元。而2018年北京人均GDP是多少呢?14.02万元,折算成每天是384.1元,即可购买2.6小时的课程(远不到米兰的1/10)。这位教练提到,另一家大型机构的价格他“不太清楚,但是比我们的便宜”。

  再看上海,一位中型篮球训练营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的均价是“135左右一节课,每节课100分钟”,也就是每小时81元,大型机构一节课估计得“200朝上”,也就是每小时120元,与北京的情况持平。而上海2018年的人均GDP是13.5万元,还不如北京。

  可以看到,相对于各自城市的GDP来说,米兰的篮球学费要比京沪两地低得多得多。这个差距,是中国父母在特长培训方面的热情所无法弥补的,即便能弥补,他们也会优先弥补钢琴、音乐等更加“有用”的课程。与一些二三线甚至农村相比,京沪的情况还算好的,起码只要你想学又掏得起学费的话,是可以有地方去学的。

  中国篮球培训为何如此昂贵?那位负责人告诉我:“一大部分被两块赚走:1、场地(注:大部分机构无自有场地);2、投资人。”降价也不行,“降下来就是”。篮球跟文化课不一样,可以有一对一精品课,也可以有一对数百人的大课,篮球课极度依赖场地,每个半场也就15-18人,“8-10个人是成本”。

  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让我开始怀疑卡齐亚给我的数据的真实性,于是我请他给我一些更加确切的数据,他经过一番调查,告诉我:“课时费的高低取决于训练营的水平,但是价格一般是一学年250-500欧元,每个学年从9月(或10月)到来年的6月,算下来每月25-50欧元。”

  结果比他第一次给我的价格还要便宜。意大利人控制住了篮球训练营的价格,于是他们的篮球没有成为专属于中产或富裕家庭的运动,穷人家的孩子依然能学得起篮球。那么他们是怎么控制成本呢?教练工资低是一个重要原因。卡齐亚告诉我,意大利的篮球学校里大多是兼职教练,他们有本职工作,教球只是兴趣爱好,所以收费很低。

  这让我想起了立陶宛的二级联赛,球员们赚着远不如普通中国码农的工资,依然安之若素,我只好在文章里感慨“低欲望社会就是好”。意大利呢,是福利社会,普通上班族没那么大压力,所以有资本“为梦想窒息”。要是中国年轻人这么干,恐怕就会被批是“为梦想智熄”了。

  这些意大利教练,有的拥有职业背景,有的没有职业背景,我也不知道他们训练水平怎么样,反正贝里内利、加里纳利、巴格纳尼、梅利是他们训练出来的,哦对了,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黑曼巴”科比。

  科比的部分童年随他的父亲在意大利度过,他的篮球启蒙正是在那里接受的,2013年,科比在接受《体育画报》采访时怒批AAU(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并大赞意大利基层篮球教育,“在意大利长大是一件幸事,与此同时,美国篮球却被AAU搞得一塌糊涂,它太过依赖力量和运动能力了。还好我接受的不是这种教育,恰恰相反,基本功被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脚步,脚步,还是脚步,如何创造空间,如何运球,如何护球,如何投篮。”

  一代一代的优秀球员在这个体系中成长起来,又“反哺”这个体系,去培养更年轻的篮球爱好者,这是意大利篮球的良性循环。而我们的类似循环显然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说,循环的速度依旧太慢了。

  这个循环管的是长远,而前文提到的“走出去”管的则是眼下,不可偏废。

  福利社会、低欲望社会,是很多欧洲篮球运动员甘于充当金字塔基的原因之一,中国篮球要到那个程度,恐怕得等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大关之后。当大家更多地谈论理想,更愿意仰望星空的时候,中国篮球肯定会迎来质的飞跃。当然,那就是深层次的问题了,不是我这种人所能考虑的。

  有球迷可能会质疑:委内瑞拉连饭都吃不起了,人家也没耽误发展篮球,你别老拿经济发展水平说事。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不过,如果未来我有幸认识一位委内瑞拉篮球专家,我一定会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同时也会把他的答案写成文章。

  当然,我这篇5000字的文章其实连意大利的问题都没整明白,试想,20多分钟的聊天能聊出什么?只不过是一隅之见、一得之见罢了。另外,如果你觉得中国篮球强弱都无所谓,那就当没看过我这篇文章吧。

  注:卡齐亚还说到一些文化、传统之类的原因,我觉得太抽象,就没有写进本文。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