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队在2006年底从乙级联赛冲上中甲,曾引发了中国足坛关于体育和教育关系的大讨论,也让人们对于这支学生军的未来产生了诸多猜测。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北京理工大学队已然是中甲联赛的一支劲旅。上周末,他们客场挑战沈阳东进队,在沈阳奥体中心五里河体育场拿回1分。沈阳球迷在对这支球队有了近距离的了解的同时,也对这支由学生组成的球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者在与北京理工大学队总教练金志扬的交流过程中,也对“北理工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期报道,通过多个角度为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的“北理工模式”。
“这支球队的存在就是要说明一点,足球需要文化,它是一个高智商的运动,而以往我们在培养足球运动员时忽略了这一点。”
“我的目标并不在于北理工能在中甲联赛中拿到第几名,也不是为了冲超,就是要为中国足球摸索一条路,开创一种新的球员培养方式。”
“中国现在有一千多所大学,如果有50所足球水平达到理工大学这个水平,中国足球何愁上不去?”
“这是一条从普及到专业再到职业的路,依靠的是学校的体育发展,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北理工队总教练金志扬
【架构】
不是外援,而是留学生
挂着“北理工”头衔的这支球队,究竟是由真正的学生组成的,还是一群职业球员包裹着学生的“外衣”?这是很多球迷的疑问。对此,球队总教练金志扬表示,虽然这些队员和其他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但他们都是参加了高考的学生,而毕业的那一天,也就意味着他们到了离队的时候了。前几年,也有队员通过“留校”的方式继续为这支球队效力,但近两年来已经基本没有留校的名额了。这支球队中不乏数名研究生,因为考研是可以更长时间留在这支球队的最佳途径。
至于“外援”,金志扬纠正说,“他们不叫外援,而是留学生。”据悉,队中的三名老外都来自荷兰,是真正的学生,而不是在荷兰足协注册过的职业球员。
没有年薪,只有奖学金
这些球员与其他同学比起来,大致可以归纳出三点区别。其一是因为他们是体育特长生,高考分数可以低一些;其二是他们上午上课,下午踢球;其三,普通学生是四年制学制,而他们是五年制。但与其他球队的职业球员来讲,北理工的队员还是与学生的相同之处更多一些,比如,他们要参加期中期末的考试以及英语四、六级等等的考试;比如,踢球之外的时间他们遵从的是学校的管理而非教练的管理;比如,他们没有动辙数十万数百万元的年薪,而是每月领200至900元不等的奖学金,“没钱,但踢球还那么玩命”,这是很多球队在与北理工交手后发出的感慨。
但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这些队员还是有其优越之处的,他们是四个人一个房间,房间里有空调,而除了这一优待外,同学们崇拜的目光更是他们的偏得,他们是学校里的英雄,是其他学生的偶像。
【优势】
有文化,能让11大于11
除了没钱还玩命踢球之外,北理工队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踢球的方式上。与其他球队的队员相比,他们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技术上都并不占优势,但一旦他们以一个整体出现时,任何一支球队都无法忽视他们的实力。
对于这一特点,金志扬这样解读,“这支球队和一般的球队的确不太一样。北理工队的特点在于,一对一时我们可能不行,二对二时也不行,三对三时或许能打个平手,但在四对四时就有活动的空间了。我们的队员有文化,有素养,这就决定了11会大于11。”的确,中国职业联赛的球员中大部分人仍然是初中还没毕业,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而大学生球员在理解能力、判断能力上往往会强于普通球员,北理工队能够在职业联赛的赛场上与其他职业队抗衡,对旧有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积极的刺激。
而在谈到北理工这支球队时,很多职业球员也承认,文化素质高是北理工队获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目的】
为中国足球摸索一条路
作为中国足坛名头响亮的“金指”,曾带领国安队制造了工体不败神话的功勋教头,金志扬能够安于在校园中安营扎寨,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作为一支学生军,北理工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对此金志扬明确表示:“我的目标并不在于北理工能在中甲联赛中拿到第几名,也不是为了冲超,就是要为中国足球摸索一条路,开创一种新的球员培养方式。当然,我们必须要在中甲立足,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话语权’,如果这次来沈阳我带的是一支乙级队,作为记者你也不会对我们感兴趣。”金志扬认为,像北理工队这样在大学中培养球员,出类拔萃者能够进入职业队,没踢出来的也有专业所长,有谋生技能,“从我们队中退役的队员,都有不错的出路,因为他们有文化。”
同时,金志扬的理论还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队的概念,在他看来,最终形成一条从小学到大学的足球人才培养道路,才是最佳的路,“中国现在有1000多所大学,如果有50所足球水平达到理工大学这个水平,中国足球何愁上不去?而与这50所大学‘挂钩’的将是500所中学,500所中学会‘辐射’5000所小学,那样中国足球肯定有足够的人才可供选择。这同时也真正贯彻了邓小平提出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一条从普及到专业再到职业的路,依靠的是学校的体育发展,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瓶颈】
生源和资金限制“模式”发展
“北理工模式”给中国足球带来了启发,但这种模式的发展前景却并不那么乐观。生源和资金,都是“北理工模式”要面临的挑战。
足球是一个“烧钱”的游戏,因此首先资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想要在学校里建设一支高水平足球队,所需要的花销虽比不上一支职业队那样巨大,但仍非常可观。好在北理工队近几年来一直有学校和赞助商的支持,但其他高校的球队未必会复制这种好运。而相比之下,生源或许是一个更大问题,因为高校的球员首先要跨过高考这道门槛,这要求队员要具备高中学历,且文化课成绩要说得过去。拿北理工队来说,球队主体的框架就是以人大附中足球队为主组成的。人大附中的足球队的确水平了得,并有学生入选中国国少队。但像人大附中这样可以为高校输送高水平学生球员的中学实在是凤毛鳞角。因此,如果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教结合的体系的话,即便其他高校有心追随北理工模式,也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版撰稿 记者 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