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摸着石头”打中甲 俱乐部体验第一步的艰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3月12日13:09 长沙晚报 | |||||||||
“那一次我们很认真地讨论了在湖南搞足球的可行性,这个市场有多大?能做多大?”宁建农回忆起当时想收购八一时的场景仍然很清晰,“应该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有的梦想和愿望变成了想法和计划,直到今天具体到湘军足球俱乐部的组建和启动。” 这群人很“神秘”。神秘到迄今为止,除了因为收购而出面的湖南威远信息公司外,没有任何另外一家猜测中的企业在媒体露过面,而从“湘军”这个球队和俱乐部名称中,
为什么叫湘军? 在中国足坛,没有人见过职业球队不用背后企业的名称(或产品)命名的。那“湘军”呢?这里需要再一次用到“神秘”这个词——他们这些“神秘”的投资者到底想干什么? “我们用全新的理念进入足球。”取一个中性名称的好处起码有二:一、更容易得到认可。二、腾挪的空间更为广阔。抹去企业色彩之后,“湘军”这个本来就被湖南人广泛接受并引以为自豪的名称,更加成为一个绝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能够吸引更多的新投资者进来。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正面为毛主席手写体“湘”字的湘军徽章设计出台后,立刻有商家联系销售。“他们说,如果上面有任何一家企业的名字,就根本不会考虑。” 湘军大旗能树多久? 湘军大旗的持久性如何?这是一个不得不问,却又让宁建农难以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准备是充分的”宁建农说,“我们甚至作好了一年、两年乃至三年的准备,而且我们不缺乏信心。” 但这不是真正的答案,也不是目前的投资者愿意看到的。真正的答案必须是,“湘军”成为长沙的一块牌子,自身的造血功能逐渐强大,能给现在以及随后跟进的投资者带来收益。那个时候,没有人愿意卖掉,任何人也买不走,他跟长沙血脉相连,就像米兰城的那对兄弟。这才是足球与城市、与人的最好关系。 这一点投资者们很清楚,因此,他们对认可和支持的渴望也极为强烈。这种认可和支持必须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球迷、也包括企业,更包括所在城市政府。实际上,真正决定“湘军”大旗能树多久的,前面三者的力量才是决定性的。 第一步的艰难与检验 “说实话,湘军在目前所取得的支持和回报,与我们当初所希望和设想的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宁建农昨天惟一一次略带低调的话。从宁建农的记事本上,记者看到了他所总结的三点客观原因:一、认可度缺乏;二、俱乐部新组建;三、介入的时机并不合适。 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从收购成功到组建再到今天,两个月,湘军完成了球队的整体建设,俱乐部的运作也已步入正轨。而正是这一步,让所有投资者看到希望,也坚定了信心。 摸着石头过河? 这个问题让宁建农思考了很久,“应该说,在战术上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战略上,我们的思路一直比较清楚,虽然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次搞足球。有时候,还是有这种感觉吧……” 宁建农一直想给足球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要搞出什么样的足球?“巴西人把足球看作是艺术,美国人看作是游戏,韩国人干脆就是当成一场战争,那我们湖南人呢?” 尽管宁建农在公开场合曾经提过“文化足球”、“娱乐足球”的说法,但他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前者太沉重,尽管足球绝对是一种文化。后者的提法似乎只能当作一种配菜,离足球本身太远了。我决定请一些专家和球迷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是我们需要摸索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很多(中国)俱乐部的投资者都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所以不长久。像我们这样一开始就直接拿足球当作事业经营的,我们是第一个。有风险,也时时有危机感。” (作者:涂坚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