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17日刊登《神秘中间人爆出涉黑猛料》里,已对中间人和包括汇票在内的许多细节也提出质疑,本期我们针对“汇票”走访相关人士,会同一些疑问,一起再解剖一下那张汇票。
疑惑一:电汇单印刷日期在汇出日期之后?
解疑:这就是这张电汇单“露出马脚”的地方。在图片1处有一竖列阿拉伯数字,括号中的2001.11代表的是印刷日期,也就是说这张电汇单是2001年11月印刷的,但这张电汇单却是2001年9月21日发出的。浅显的道理是,在电汇单还没印出来的时候,它“已经汇出”了——明显地是事后做手脚的行为。
疑惑二:有读者认为在电汇单图片2处应该有两个经手人的“扁戳”?
解疑:在电汇单上的确应该有两个经手人的扁戳,但并不在这张单子上。还是从图片1竖列的数字5000X25X3处可以得知,2001年11月的这次印刷共印5000本,每本是25张电汇单,每张电汇单是3联单。而有读者认为应该有的扁戳就是在3联单的另两联上。
疑惑四:在图片3处,有读者认为如果是汇出人民币在账号结尾处应该是“001”?
解疑: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几家银行,得到的回答是并无此规定,只要写清汇款人和收款人的账号就可以。
疑惑三:汇出行名称与汇入行名称两栏没有写全称?(图片4处)
解疑:银行工作人员就此问题的解释是,虽然在财政制度上要求在这两个栏目中都要填写全称,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能“说清楚”就可以,比如可以填写“招行沈阳分行”、“中行北京分行”等等。
疑惑五:阿拉伯数字写法不规范,大写数字没有顶格?(图片5处)
解疑:这是读者中一个“老财会”对这张电汇单填写者提出的“专业质疑”。在电汇单“金额”一栏“人民币(大写)”中,大写的数字并没有顶格,而且在其后的数字7个0中,“越写越飞”,从这两点中可以看出“填写电汇单的人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财会人员,充其量也就是知道电汇单怎样填的人。”本报记者吴世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