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就要过春节了,各个商家又将开始进行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其中传统节目依然是给商品打折,多至5折、少至8折。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商家每逢过节、店庆、场庆等日子就给商品打折的话,那消费者会产生一种对产品标价的疑问,也就是怀疑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我们从前是否花了冤枉钱。因为商家都是精明的,赔本的买卖谁都不会去做。”如今这个预言已经成为了现实,商家们的这种促销行为虽然当时效果不错,但也培养了人们买商品时总要砍价的习惯。
如今中国足球界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名球员在挂牌的时候标的是一种价格,走入转会程序后讨论的是另一种价格。当然这个打折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免不了双方的讨价还价,如果价钱谈不拢那无辜当事球员将不能上场比赛,成为原俱乐部不合理标价的牺牲品。尽管中国足鞋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已经绞尽了脑汁,但为什么还避免不了呢?其根源就在球员的年薪上。这一矛盾的焦点就是足鞋的限薪令来的太晚,而转会费的计算公式定的较早。
现在可以说国内大部分球员的年薪绝对是不合理的,要不足鞋也不会发出限薪令。那么由年薪问题引出的转会费是不是合理呢?我们首先以刘军为例,他的标价是400万元人民币,申花的负责人一再宣称这个价格绝对合理,那为什么以现在的情况将很可能将以5折的价格成交呢?再看看海狮队的陈波,不是国脚的他挂牌价格比与他同龄的现役国脚的价钱还要高,而这在哪个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他的价格为什么定的这么高呢?海狮俱乐部的总经理章健说出了一个他的解释,那就是他要用陈波和高峰的转会费去“建设”二、三线队伍。不会吧,卖出两个球员能养活两层后备队,怪不得这两年下岗球员那么多,可能原因就在如果同样的钱能培养20多个有发展的年轻队员,那谁还会去购买球员呢。
回想90年代初期,姜峰从吉林队转会到辽宁队时16万的转会费创造了当时球员转会的最高记录,令圈内、外的人士惊诧了近1个月。而短短几年后,虽然中国足球的水平依然停滞不前,但是队员的身价却是一日千里。从16万到400万,一线球员身价飚升了20倍,20倍啊。友人会说那会儿不是还没职业化嘛,球队不是没钱嘛,而现在俱乐部有的是钱,花多花少不在乎。如果这样的话,买方为什么还都要砍价呢?并且还是照着一半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个别队身上也许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做准备;而如果成为普遍现象,那就是对转会价格公式的一个莫大讽刺了。
如果说是与国际接轨,那为什么孙继海200万英镑的转会费吓跑了诸多英超队伍呢?原因就在虽然价钱接上轨,但在实力上却还远没看见国际轨道。“万里长城”在拉齐奥队面前变成废墟;“第一中场”在意甲队员中象个老头;“第一前锋”在英国根本没有落脚之地;我们的“中国之队”在世界排名已经到了75名以后。如果再不看清自己的实力而盲目自大,那英甲都将不带我们玩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我们球员的实力价格比原来不是正比,而是反比。因此我希望我们的俱乐部能正视现实,同时也为了避免日后在价格问题上发生扯皮,而影响俱乐部之间的团结以及球员的前途,请为队员标出合理的身价,至少也要降到如今“标准转会费”的6折起。据我写这篇文章时所了解的,这个折扣也是多数俱乐部能接受的。